西安---踏在這片厚重的土地

作者: 游走足跡

導讀玩在西安 7.23 6:50am第一次感受到城市的厚重 出了西安火車站,就被眼前一道城牆吸引的走不動道。厚厚的城牆好像承載著這陝西厚重的文化底蘊,據說這曾是西安古城的最後一段未修復城牆,現在,西安城內有完整的一圈城牆,分開城內城外。托著滿身疲倦跟著人流擠出了站,早上的街上很冷清,甚至有些微涼,想著將從這一刻開始一段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全新旅程。西安 ...

玩在西安

7.23

6:50am第一次感受到城市的厚重

出了西安火車站,就被眼前一道城牆吸引的走不動道。厚厚的城牆好像承載著這陝西厚重的文化底蘊,據說這曾是西安古城的最後一段未修復城牆,現在,西安城內有完整的一圈城牆,分開城內城外。托著滿身疲倦跟著人流擠出了站,早上的街上很冷清,甚至有些微涼,想著將從這一刻開始一段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全新旅程。西安,我來了!

10:10am兵馬俑下心靈的跪拜

一進“兵馬俑”景區,最大的不一樣尚不是人山人海,卻是這一副國際化的氣勢。

停車場很大,蠻豪華的樣子。門口一件高大的秦始皇塑像,好像永遠看著這來自四海的游人虔心瞻仰這兩千二百余年前他創造的這傳世奇跡。門口有電瓶車,當然,是需要單買票,不過如果不願步行穿過草坪坐車也是不錯的選擇。

說起這片草坪,還要從很多年前說起,原本有關秦始皇兵馬俑的所有參觀建築距離馬路不到200m,不大的廣場上排滿小商販,直到有一天這一現像被狀告到國際才終於引起了當地人民的注意,國家花了1.3個億專門整頓終於做成了今天這片蔥蔥草地。

第一站 秦始皇帝陵博物廳鎮殿之寶

博物館不大,陳列著坑內出土的兩輛馬車,全部封在防彈玻璃內,雖然顏色早已退去,車馬人也都是由碎片粘貼而成,如馬的項圈上發黃的為純金,發白的即純銀,其他細節也都如此,盡管鏽跡斑斑,卻無法掩飾當初鑄造時那無與倫比的精美,這也是這秦始皇兵馬俑的鎮殿之寶。這裡還有一些其他的東西,包括這旁邊的傘架復制品,暗鎖、旋轉,無一部看出中國人民的智慧所在。

第二站:1號坑無聲的嘆息

兵馬俑的占地很大,我們可以參觀的大概只占所有俑區的1/600。為保護文物,博物館就建在1號坑上面,1號坑很深,也很壯觀,所有電視、電影、雜志上有關兵馬俑的拍攝全部是在這裡。當然,普通人的我們沒有機會下到坑內,只有遠遠的看著,嘆息於這祖先創下的世界第八大奇跡。據說當時發現的時候兵馬俑被破壞的很厲害,雖然沒有什麼太多的人為破壞,但也都支離破碎,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全部都是經過科學家一片片粘結起來的,可以看到遠處還有大批兵馬俑正在修復。

其實這些兵馬俑們每個與每個都不一樣,全都是按照真實比例塑造的,衣著發型甚至表情都不一樣。高度也從1.72m到1.90m不同。燒制時用來自全國各地的土混上糯米於1000攝氏度統一燒制。

面對眼前這壯觀的一幕,我甚至不知道還能說些什麼,39年,調動全國人力,智慧的結晶,

埋於這地下,感受著地上的時代變遷朝代更替,直到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再到有一天我們都不在,他們依舊如此站立……

第三站:藍田玉真實的品質,飄忽的價格

院子裡有專門經營藍田玉的商店。藍田玉作為我國四大美玉之一著實享有盛譽,這裡的玉石真假不成問題,品質也基本有保證,只是這價格……一會兒3折一會兒又免稅的,整得我眼花繚亂,不過據我的實戰經驗,大概在他們所說的3折加免稅後再砍去40%也是不成問題的,另外這裡的玉確實比外面或其他景區的品質要好一些~

第四站:2號坑3號坑

這兩個坑都比較小,有些還尚未出土。由於國際上還沒有技術可以保護出土文物顏色不退,所以大量兵馬俑依舊保護於地下。這其中包括一些戲子、佣人、侍女、動物、武器的形像塑造,這也就是秦始皇所強調的視死如生,生前有死後必帶的精神的表現所在。

第五站電影重現

環形的電影院,給人立體式的效果,重現了兵馬俑從制造、修建、破壞、修復的過程。

出了大門,臨走再回頭看到這秦始皇的雕塑,心中充滿說不出的味道。古人的事我們無法妄加評價,無言……默默中,只有心靈的跪拜。

PS:出門走到停車場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怕曬得同志不妨帶上傘 ,即時防曬

門票:90元/人認證車票:5元/人

2:10pm 華清池環肥燕瘦的風花雪月

華清池就建在華清宮的遺址上,由於僅挨死火山驪山,這裡的溫泉吸引著歷代帝王建宮。

在這裡,上演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奢華,上演過周幽王為搏愛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的愚昧,上演過張、楊西安事變逼蔣聯共的赤誠之心。

現在的華清池不及當年的華清宮1/6大,裡面建有各種溫泉浴室,不不不,正確的說應該說是“湯”,據說當年老百姓管40攝氏度以上的水叫作“湯”。這裡的“湯浴”樣子不同,當然使用的目的也就各有不同。楊貴妃的“海棠池”,唐玄宗的“蓮花池”,還有分層的“尚食湯”供臣子、佣人等使用。最有意思的是“蓮花池”的隔壁即唐玄宗更衣室,四周有坑道供溫泉水進入,用水蒸氣暖房,這也是傳說中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天然“暖氣”。據說當年大部分浴室的底均為藍田玉鋪制成,只是大量都被後人挖走,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塊塊青石板。

緊鄰著華清池便是蔣介石曾經居所,五廳三間,可以看到有的玻璃上甚至還保留著當年“西安事變”遺留下的彈孔。

背後驪山的半山腰上建有捉蔣亭。據史料記載,當年蔣介石逃往後山在一石縫間被捉,而此亭為後建,看不看的,沒有太大意義。

PS: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四大美人也如此

西施雖清瘦曼妙卻長一雙大腳,所以每次出場不得不一身拖地長裙

王昭君雖美到足以代表一國之形像,美中不足的是斜肩,在那個沒有墊肩的時代,穿衣沒有立挺之感確實是一大缺陷。

貂嬋雖有窈媚之美,耳垂卻很小,為了避免“無福”的議論,她總以耳環相裝飾。

至於本次主人公楊貴妃---雖是環肥燕瘦,卻有腋嗅的困擾,以至於每次洗澡均用玫瑰等花瓣用以香體。

院裡有電瓶車,在入口是買票,景點可下車參觀拍照,憑票隨時等車上車

門票:70元/人



7.24

9:30一代王者卻紅顏

得知今天要去西線,也就是法門寺、乾陵這邊,一早便起來准備出發。

兩個小時的路程著實讓我們吃了一番苦頭,終於奔到了這傳說中埋葬武則天和其丈夫的墓。一下車便頓感寒意,1047m的海拔雖不算太高但比起平地溫度卻也要低到4~5度。

一進門便是一條很寬的石路,據說這條路本是由當地的藍田玉石板鋪制而成,但由於多年前遭到人為破壞,現在的路早已不是當年能比。兩側均為石人像,有標注為“翁仲”,其實所謂的翁仲實為秦朝一員大將,由於英勇威猛,秦王曾特令他為其守墓,而後來的歷代帝王均以“翁仲”為統稱稱呼守墓人,現在可見左右共100名石刻“翁仲”。

由石道向右直行,左右兩邊分別有兩座很高的城樓式建築,稱為“雀樓”。向身後遠方的山上看去,如果天氣好的話可以清楚看到另外兩組雀樓。三組雀樓將整個陵墓分為外城、內城、皇城三部分。

另外如果留意還能看到左右有兩座碑,但這可不是對稱的啊。右邊一座是有名的“無字碑”,至於為什麼立此碑,民間一直有多種說法,最著名的說法是此碑有武則天所立,至於為什麼沒有字是因為武則天希望把對自己的評價留給後人再作評定。當然,現在我們能看到的碑上也有刻字,但均為後代的文人墨客所留。左邊的碑為武則天其子所立,其中兩面對稱的浮雕為龍,其余兩面為刻字記述,頂部為修復所以殘缺不全,記錄著歷史的遺跡。

過了雀樓左右分別有石雕,共61座,相向排開。再向前即有兩座石獅。這可跟我們常看到的石獅不太一樣,此獅並非腳踏繡球和小獅,並且兩獅不分公母,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有帝王將石獅建於陵墓。

過了石獅,路中有一碑,為清朝一大將所提,但你會發現這碑上卻只有唐皇一人之名,這也體現了我國古代輕視女性,不認同武則天稱王的思想。另外在左側還有一座碑,為郭沫若所提。正上“乾陵”二字被郭沫若譽為其此生寫過的最好的兩個字。郭沫若一生崇尚男女平等,對武則天也是百般敬畏,所以才有了眼前這座當代的石碑。

再向前走就是上山了,山上沒有什麼更多的建築或碑陵。山不高,但走一個來回也要一個半小時左右,山上可以俯瞰整個乾陵的整體規劃。

PS:太陽出來後山下會很熱,最好帶傘

如果到達的時間在11點以前,記得帶上防風御寒的薄外套

山下有賣明信片和紀念封,賣者就為當地郵政局,如果買了可以免費讓他蓋上9個乾陵的紀念郵戳,還可以直接從賣處寄出,得到真正的“乾陵”郵戳,比起買門口市場的其他紀念品這個倒是不錯的選擇哦

呵,其實如果你用心看了,還有一個很大的重點,那就是所有石人像全都沒有頭~相傳這是在文革時期遭人破化掉的,但經歷史學家考證並非如此。石像被破壞的時間應為明、

清時期,至於到底什麼時間是何人所為又是為了什麼,無人知曉

2:00pm千年舍利

釋迦牟尼共有上萬枚舍利,據記載當年共運送於中國19枚,分別至於各地不同寺院,而至今在我國發現的卻只有這一枚釋迦牟尼手指骨的舍利子。

地宮:

法門寺下原為一唐朝修建的地宮,共四道門,現在可以透過地宮裡的玻璃窗看到實物,共四扇門,很窄小,就連皇上進入也要彎腰或干脆匍匐前進,這正好像征著佛祖面前人人平等。四道門分整個地宮為前宮、中宮、後宮三部分,最下面還有“秘龕”。

舍利:

當時為了防止盜竊,唐朝前後共制造了另外三枚舍利,用於迷惑盜墓者,當然,有幸得是千年之中並沒有人盜此。依據當年考古學家發現的時間順序,分別命名為1、2、3、4號舍利,而只有3號舍利才為釋迦牟尼的靈舍,也就是這枚才存放於“秘龕”。至於其他舍利,1、2號為漢白玉石制,4號為某高僧的舍利。而且至於包裝也各有內不同,雖然1、2、4號存放舍利的龕盒在表面就可有佛像,且包裝精美,金碧輝煌,多以金、銀等材料制成,而相對來講3號舍利的龕盒最外層只是簡單的石箱,而裡面的包裝卻以水晶、玉石為材,正所謂玉之價非金銀可比,雖簡單的包裝,卻像征了其他舍利無法比擬的最高的榮譽。現在,這枚真正的舍利存於地宮,置於一只現代人捐贈的純金佛龕中,有高僧專人看管。

陪葬品:

據說當年唐代地宮第一次被打開時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各式珍寶,有民間捐贈,也有皇家器物一件件雕工精美,其中更有多件為國家級文物。文物出土時包括兩件石碑,一碑上刻有有關真舍利的形像描述,另一碑則如同賬本記載著所有陪葬品的物件、數量,均與考古人員發現時的完全吻合,現在在法門寺旁的博物館中這些陳列品一一展出。最貴重的為其中一號展廳入口處的杵,全部為純金打造,杵頂分四向,每向分別套有三環,這也是佛家的最高權力的像征,只有釋迦牟尼佛祖本人才有權使用,現在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法門寺:

說起法門寺的歷史還要推到明朝,明代修建法門寺時期其實並不知道地下地宮存有如此貴重的舍利,為修建法門寺打地基時曾達到過地宮的深度,但由於種種原因,明朝並未打開地宮,而是停止挖掘,法門寺從此建起,一段歷史也由此開啟。

後來明朝覆滅,法門寺也多次遭到人為破壞,甚至曾有過滅頂之災,但終是當時的一名高僧以自焚的方式用性命保住了法門寺,但當時他卻並不知道他保住得是何等貴重的……

經歷了千年風風雨雨的法門寺如此脆弱不堪,終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次長期暴風雨後發生了坍塌,但神奇的是卻有約1/3的部分依然矗立。

直到1987年破除其余建築,重修法門寺時,終於,一個埋藏千年的秘密大白於天下,地宮的發現,佛祖舍利的出土,一時間法門寺成為世界的焦點。直到今天,仍有僧人不遠萬裡來到這裡,只為朝拜這千年的禮物。

這就是法門寺,除了大雄寶殿的金碧輝煌,其他所有遠沒有其他有名廟宇的氣宇軒昂,但就在這裡,卻出土了第一枚傳於我國的釋迦牟尼舍利。至於其他18枚呢?也許就在你腳下……

PS:法門寺和博物館雖緊鄰卻要單買票

法門寺門口有很多賣香的人,有的甚至直接向你手裡塞或以“某‘高僧’叫你”為名,如果不感興趣就干脆不要理會,不然沾上這種人會很麻煩

出法門寺,200m左右有一家“陝西手工民俗工藝品專賣”,裡面的工藝品為當地美術學院學生的手工作品,臉譜、泥塑等,價格不是很貴,還可以再砍,如果有興趣不妨去看看

法門寺周邊有法門寺賓館,裡面的小吃很不錯

7.25

10:00am在這裡,我注視著,俯拜著,永遠誠心瞻仰著

陽陵也稱漢陽陵,埋葬著漢景帝及其皇後。“文景之治”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所以這漢景帝的陵墓也著實不可小視。

遠遠的就看到兩座山包,矮矮的突起,有人說再西安每一座山包下都埋葬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相信這樣說並非沒有道理。

陽陵在漢景帝在位的時候就開始修建,直到死去其兒子即位後繼續修建多年後才完工,前後共28年,陵墓成方形,面積著實很大。陵墓周圍共有九九八十一條坑道,據說代表著當時朝廷的八十一個部門,長短不同代表部門大小不同。

坑道中擺滿了陪葬品,大多是泥土燒制的陶人和車馬、動物。與後來的陵墓不同,陽陵的陵墓裡除了兩頭被推測為犀牛動物再沒有別的沒有殉葬品,一切均由陶器代替。每個陶人都是按照人的真實比例的1/3燒制,有男性、女性、太監、以及各種形式如騎兵、甲士等,形像、表情當然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點是全部面帶微笑,與秦代的兵馬俑嚴肅的表情相比,微笑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文景之治”時社會平靜百姓安康的現狀。

不要以為所有陵墓都向兵馬俑一樣只有人物雕塑才值得關注,這裡的動物雕塑全部為豬、羊、狗,每一只的體型都不一樣,還有少量雞只。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動物身上都有野生的痕跡,比如有些豬會有獠牙外翻,雞只長的一不小心就會被誤認為是鴿子等,純種野生,相信味道也一定不錯……

雖然由於技術尚未可以保護出土文物,帝王的陵室還尚未打開,但現在陽陵的保護措施卻可以說是世界領先。三層中空抽真空的隔離玻璃,進口只發光不發熱的燈光還可以隨溫度自動調節光度,恆溫的環境,一切的一切都讓出土的所有坑道均處於相當於為出土前的環境。現在我們看到的完全是當時考古學家挖掘出土時的情況,基本完全沒有進行修復。腳下的玻璃讓人如同踏在漢代的土地上,最外圈還有階梯可以下到與地溝同深的通道,0距離感受千年陪葬品的工藝和風華。

除了展覽館,有電瓶車送到另外的博物館,館裡陳列的大多也是出土的人物和動物、器具陶塑,可以近距離觀察。可惜現在看到的陶人由於當時的特制綢衣早已腐爛,所以每一個都是赤身裸體<真實情況,嚴禁亂想啊……>。

在展覽館和博物館之間可以看到大片作了標號的地區,據考證地下均有陪葬,尚未打開。

這就是陽陵,雖沒有兵馬俑真人1:1大小的巍峨外觀,卻同是一段歷史的印記,有著相同無可估量的價值。

西安這塊地,埋葬著太多的歷史,太多的權力,太多的奇跡。但真正拋開所有所謂“奇跡”、“名聲”、甚至“價值”,我承認我更加深深的俯拜於眼前這陽陵,畢竟不管怎樣,漢景帝,曾帶給我們老百姓、我們祖先的是一段真正的太平日子。

PS:從展覽館出來到坐電瓶車還有一段距離,太陽出來的時候會很曬

陽陵是至今唯一在地下建造的博物館

博物館和展覽館有通票:80

2:00pm鐘鼓樓市中心看另面西安

看了這麼多天的啥陵墓、館啊、俑的,感覺自己都快成出土物了,當然比起西安的歷史這些真算不上啥,也算把該看的都看了吧~

鐘鼓樓是西安的市中心,特別是鐘樓,樓雖不高,卻也可以一覽西安市區最繁華的市區。

比起鐘樓鼓樓倒是更有些意思,24面大鼓代表24節氣,圍著上層周邊轉了一圈。鐘鼓樓的名字雖是這麼叫著,但這景卻是完全不同。鐘樓下一片繁華,城市的味道猶然而生,鼓樓下卻是清清靜靜,幾間古剎、幾株靜槐,游客也少了幾分,顯得寧靜而至遠,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些倚著門檻曬月亮的日子,悠悠的,悠悠的……

PS:鐘樓、鼓樓在每天特定時間都會有編鐘表演,如果能趕上絕對應該看看


3:00pm碑林

課本:

這裡的石碑大都是唐宋時期的,較為珍貴,也有一些是明清的。據說這裡就是以前的國子監所在的大概位置,國家的最高學府。由於在唐宋時期活版印刷還不是非常普及,幾乎所有學子的課本都須要手工傳抄,而這樣一旦出現錯誤,那麼影響必將巨大。因此政府特定在此立下石碑,刻有《孝經》,也是四書五經中的一種,作為所有學生手抄、校對的基本版。現在還可以看到這些很大很長的石碑。

一字千金:

碑不大,字體好像也歪歪扭扭的,但這卻是這是最貴的石碑。

也許是還有太多的帝王墓還尚未出土挖掘,我國一直就沒有發現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文章。但這座碑上的文字卻絕對是王羲之真跡。

呵,被繞進去了?和我一樣。其實這上面的文字是當時一位有名人士為了討好當權政府,特命工匠找到所有王羲之的筆跡,按照文章,將其中所需的字一個一個摘錄下來,有的是用幾個字上的偏旁部分等組成,甚至用筆畫湊起來的也不在少數,最終形成了今天這部歪歪扭扭卻筆跡絕美的文章。據說當時為了得到王羲之的一個字,曾有過千斤懸賞,這也就是“一字千金”的一種出處說法。好好看看著塊碑,它的作者,字體,刻者無一不是值得讓你崇敬的五體投地的~

拓本制造:

在碑展示的最後一間廳有工人現場作拓本,工藝倒是談不上繁瑣,但也不是常人可為了~

這就是碑林吧,門牌上林則徐的字,剛勁有力,如同這裡的3000多座石碑一樣,歷盡風雨,傲然屹立。

PS:拓片也有賣,真不是有一點貴……

7.26雜亂的一天

8:00am漫步城樓

西安城其實很規整,內城有完整的城樓包圍,樓外還有護城河。城樓裡分兩層,最內稱甕城,完整的城牆也就是指這甕城的外圍。城牆很高,成不規整的梯形,灰灰的牆磚,豎起來擺放磚頭的樓梯,無一不給人以安全感,呵,在古代,西安城裡的百姓還真是幸福呢。

環繞城樓可以一直走一圈。向外的牆凸起而緊密排列著弓箭手的出射口,向內的就是淺淺的一道,市區風景一覽無余。樓上還有租自行車和售賣電瓶車票的。晴朗的早晨,風輕輕的吹在臉上,騎著腳踏車在城牆上兜兜風,又時而下來拍拍照,或只是為了看一眼樓下的風景、忙碌的人群,呵,哪怕是想想都有一種掩不住的愜意……

PS:有時會有列兵表演,穿著鎧甲舞刀弄槍,倒也頗有幾分味道

11:00am回民街閑逛

說實話這裡很亂,街很窄,也很髒,路邊的清真小飯店一個接一個,油煙有時也很重。盡管如此,也不要小看了這裡的建築,這些大都是很久以前留下來的了,雖然經過翻修,看起來還有點髒髒的,但卻是歷史的遺留

店面很多,手工藝品、民間玩意種類繁多,價格也不是很貴,有時間應該去走走看看,畢竟這裡也算是民間文化的集散地了

3:00pm書院門文明的腳步

雖然賣得東西有些相似,但比起回民街,這裡完全是兩種風格。

和名字一樣,一進這步行街,文明的味道直衝過來。干淨的仿古建築、整齊的攤位,一切都好像井然有序。安靜的走著,偶爾停下腳步挪身某家店面,老板連忙熱情的招呼著,呵,悠哉,樂哉。皮影、剪紙,還有各種民間手藝的包圍中,好像自己也成了百年前在這裡拜讀聖賢書的修煉學子,輕輕地,輕輕地,追著那文明的腳步……

7:00pm大唐盛世親自體會

大唐芙蓉園位於西安郊外,國家AAAAA級景區,夜景絕佳,個人認為絕對值得一去~

至於裡面的情況……要自己親自去了再感受才有味道啊,這裡就暫時保密啦~



西安出行攻略

逛街

民俗:回民街、書院門

年輕街區:東大街、小寨

綜合商店:開元、百盛等

吃在西安

羊肉泡饃:同盛祥和老孫家都號稱“天下第一碗”,至於味道,各人意見不同

灌湯包:回民街賈三灌湯包、小六灌湯包

餃子宴:19道特色餃子的花哨,水餃管夠的實在,盡在德發長

其他特色:涼粉,涼皮,饸嘞,糊辣湯,葫蘆頭,豌豆糊等,特別是油潑辣子,不得不嘗哦

其他特色店:西安飯莊,金延安,一口香等

西安出行貼士

有關老年證的半價專指65歲以上老人持證半價

天氣多變,出門最好帶上風雨外衣和傘

如果喜歡拍攝人物,最好准備些艷麗的衣物,這邊整體顏色比較暗淡

在博物館、展覽館拿起相機前最好先看好是否可以拍照,很多地方是不可以的

回民街上的攤販眾多,但如果不准備掏錢買最好不要隨便動攤上的東東,不然極有可能像我一樣被藐~

這裡的清真飯店很多,如果就餐注意尊重回民的生活習慣

天氣干燥,出門記得多飲水

晚上出門一定多加小心……

後記:

這就是西安,那個好像還沒整明白到底在地圖上哪個位置就已匆匆走過的地方。永遠吃不完的小吃,看不完的古跡,講不完的故事,還有那麼樸實的陝西老鄉,還沒有離開卻就已經開始留戀。呵,來之前還想著不管怎麼說西安也算是中國一大名城,想來也應和北京、上海一般紛繁,沒想到,看到的卻是如此簡約。沒有那麼那麼多的商務街,那麼多的交通網,那麼多的壓力和疲憊,好像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被無限拉長,每一次的邁步都放慢了節拍,又好像在這裡永遠都不會有大城市的緊張和窒息,有的只是那一份凝重的雅致和清閑。直到臨走了才恍然明白,其實這才是西安真正透出的的最大魅力。在這裡,簡約卻不簡單,不大的城市濃縮著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多希望它能永遠這樣,保持著這一份拂去世俗的清純,守護著那過往如風的歷史,繁榮又失落的文明,帶著那一份特有的風華,讓每一個尋根人都能感受到這一味永世難尋的中國風,直到永遠,永遠……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