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河上空的酥油茶◆

作者: 棠棠2004

導讀在達倉郎木賓館住宿的時候,我和梅老師分在一間,梅老師是我們在夏河包車時候認識的,人長的細眉細眼,說話慢條斯理,旅行也是隨心所欲,誰讓她是老師呢,呵呵。梅老師是甘肅人,早在七八年前就去過夏河,看到過拉蔔楞寺,按她的說法,那個時候天空的上頭飄著酥油茶的味道,清晨去轉經的藏民比現在多,磕長頭的也多。現在呢?我問。味道變了。她笑著。 盡管如 ...

在達倉郎木賓館住宿的時候,我和梅老師分在一間,梅老師是我們在夏河包車時候認識的,人長的細眉細眼,說話慢條斯理,旅行也是隨心所欲,誰讓她是老師呢,呵呵。梅老師是甘肅人,早在七八年前就去過夏河,看到過拉蔔楞寺,按她的說法,那個時候天空的上頭飄著酥油茶的味道,清晨去轉經的藏民比現在多,磕長頭的也多。現在呢?我問。味道變了。她笑著。

盡管如此,這個拍完《天下無賊》出名後的藏傳佛教黃派寺廟,還是給了我很多的觸動。本來此行對於郎木寺兩座寺廟的期待,多於拉蔔楞寺,沒想到生活就是這樣顛顛倒倒,出乎意料。

青海湖環湖結束後,我們從西寧出發,經臨夏轉到夏河。入住紅石青年旅館後,我們先貼了張字條,大意是:尋找第二天包車去郎木寺的人。很快就來了個電話,加入了一對清華的情侶,晚上的時候,梅老師又加入了——人齊了。這就是青年旅館的速度。是夜在路邊燒烤攤吃了烤肉、烤雞腿、烤土豆和烤蘑菇,外加烏梅汁、啤酒和酸奶,豐盛的一頓。不過這些依舊無法抵御夜晚的寒冷,寄好明信片,我們就早早回紅石去了。紅石的“前台”這有若干張桌子,供客人們玩耍交談,同時供應免費的熱水和有償的夜宵。我們這一桌以老於為首在侃大山,隔壁一桌人多在殺人,氣氛仿佛熄燈前的集體宿舍。我突然想到,不管你年輕不年輕,都該來住住青年旅館——這裡房門無法反鎖,公用廁所和浴室,讓第一次入住類似旅館的我不太習慣。但是我遇到的人也跟房門一樣,全不設防,他們可以和你共享信息、地圖,一起聊天,談及旅行中的“遭遇”,這樣的感覺一定是賓館的標房裡難以得到的。這個夜晚,清華的那對情侶去了曬佛台看星星;同行中的小布同學被凍成感冒,吃好藥後臥床休息;我把手機鬧鐘定在6:00;老於大概是聊到累了才回屋的——同人不同命的這個夜晚,等待迎接第二天的黎明。清晨,一陣寒意把我凍醒,拿起手機一看,快到六點了,恩,不錯,連鬧鐘也省了,草草收拾了下,叫上隔壁屋子的兩頭男驢,我們去轉經了。清晨的時候能見度不高,山那頭還是黑的,而哈出一口氣竟然是白的。這是七月嗎?這是七月嗎?走在路上,我不停地問自己。雖然已經穿上最厚的衣服,我還是感覺冷得發抖,快步向前,我們依次排開,用手撥動轉經桶,木制的手柄冰涼,轉經桶個頭也比較大,轉一下挺費力氣,可身邊經過的藏民則口中念念有詞,神情肅穆虔誠,一個轉經桶都不落,這大概就是宗教的力量。

轉經桶的長廊很長很長,終於我們三個都沒有耐心了,把手縮在袖子裡,打算“抄”個近路去廟裡看看。佛爺對不起了,我們不夠虔誠——不過等會還有一件更莫名的事情,不知道佛爺會不會更生氣?此時的拉蔔楞寺沐浴在初升的陽光中,遠處已看得見裊裊炊煙——應該有喇嘛結束早課去做飯了吧。我們匆匆在寺廟間行走,第一個經過的是醫學院,後來查了資料知道,這的學僧主修藏醫,也分三個學級。初級,學僧必須背誦《皈依經》、《綠度母經》、《觀音心經》、《不動佛經》、《根本續》、《後續》。醫學院的學僧除了學習藏醫原理外,還從事實踐活動。每年四月下旬、六月上旬,七月下旬開始制藥——這個情況屬實,據說就在我們來的這幾天,有不少喇嘛一車一車的回來,可能就是采藥歸來吧。到大經堂的時候,門已經關了,喇嘛們的“早自修”已經結束,等著開門賣票了。所以這也是清早去轉經的緣故:逃票,外加聽喇嘛的早課。如今兩樣全然不得,我們也有些沮喪,雖然地圖在手,無奈寺廟的地盤太大,事先沒摸清路數,所以走了彎路。正在煩惱之際,我們三人不約而同發現,迎面而來的藏民越來越多,我們這才意識到:走反了——也就是說如果轉經是順時針的話,我們早已脫離了藏民行進的正常路線,成了反向轉經了……這下好了,行再多禮,只怕也是白搭了。不過事後梅老師的說法,又讓我釋懷,她說這裡的藏民轉經是正反各兩圈,每天都是。所以轉反了,應該也沒什麼大礙。神佛的莊嚴,寺廟的宏偉,固然讓人震撼,連去過大小昭寺的老於也說:那裡也沒有這麼長的轉經長廊。但是更加令人動容的是當地藏民對於宗教的虔誠,當看到滿臉溝壑般皺紋的老阿媽,帶領著小紅臉蛋的孫子,一起轉經時,我會想到:這種虔誠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曾經飄蕩在夏河上空的酥油茶味道,只是酥油茶味道會不見,而信仰不會。而宗教對人的思想和情緒來說,到底是一種釋放還是一種約束呢?二者應該皆有——把轉經禮佛當成生活中重要部分的藏民信徒們,和並不虔誠卻也心懷敬畏的我們,在佛像面前,雙手合十,低頭行禮的那刻,心無雜念。



(寺廟)



(轉經桶)



(喇嘛)



(藏民)



(青年旅館)


精選遊記: 甘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