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名為“生活在別處”的旅行後遺症◆

作者: 棠棠2004

導讀症候群:長途旅行歸來者主述症狀:一,亢奮。心情始終是高興的,但是無心工作和學習。二,嘮叨。旅途中的見聞常掛嘴邊,成為飯後茶余的主要談資。三,對現有生活狀態產生不滿,對城市生活感到厭倦。診斷:這是一種名為“生活在別處”的旅行後遺症。西北之旅結束後,我占全了旅行後遺症的所有“症狀”——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超過十天的旅行,一路上有很多難忘的 ...

症候群:長途旅行歸來者主述症狀:一,亢奮。心情始終是高興的,但是無心工作和學習。二,嘮叨。旅途中的見聞常掛嘴邊,成為飯後茶余的主要談資。三,對現有生活狀態產生不滿,對城市生活感到厭倦。診斷:這是一種名為“生活在別處”的旅行後遺症。西北之旅結束後,我占全了旅行後遺症的所有“症狀”——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超過十天的旅行,一路上有很多難忘的經歷,以至於心情無法平復,還老是想到那裡的天空、草原和遇到的人們。於是我很羨慕那些旅程歸來,就如同不曾發生過這件事情的老驢們,我好像沒辦法把它完全晾在一邊,等晾涼了,到哪天心情好了再不經意地回想起來。

既然連大禹治水用的都是“堵不若疏”的辦法,那我也就來效仿下,把那些難忘的、瑣屑的小事悉數說盡,或許心裡就會痛快些。而且游記裡總也寫不全面,索性一舉兩得吧。

★滿足★

從西寧到臨夏的班車上,一路停了好多次,第一次是停在一個小站,司機似乎想拉客,而站內的小販們也不失時機的來推銷,賣水的賣報紙的賣食品的,應有盡有,一個戴著小白帽的回族小販給我留下了印像,他天生是個笑模樣,嘴好像一直在笑,手托的盒子裡裝滿了各種零食和小吃,另一只手裡全是五元十元的紙幣。他的表情讓我動容,那是一種期待且樂觀的表情,或許多賣一樣東西,他就可以多賺到一點錢,而多賺到一點錢,他就高興了。看到他,我想起一篇名叫《幸福感》的文章,說中國幸福感最高的人群是:中小城市的人們,的確幸福感和幸福不是一回事,有些人過的日子很普通,可是他感到自己很幸福了,而一些真正在物質上無憂無慮的人,看上去應該很幸福的人,卻常常沒有幸福感。看到這個小販,我想,積極的,樂觀的態度,還有勤懇努力的工作,會讓人有滿足和幸福感的——而這兩樣,其實多麼容易做到。

★藏民★

這次西部的行走,大部分是在藏區,自然也就接觸到了一些藏民。實際情況自然跟之前的固有想法不同,但是細想想其實也是完全相同的,我所遇到的藏族同胞,有敦厚的淳樸的,也有脾氣暴躁個性很野的。印像深刻的是在郎木寺騎馬遇到的藏族少年,和若爾蓋包車去川主寺的一個藏族司機。

少年是碌曲三中初一的學生,家裡養了三匹馬,我們從郎木寺往返天葬台的路上,是騎了他的馬。本來沒有騎馬的打算,不過聽說是暑假籌學費的,這個理由讓人無法拒絕,小孩子很淳樸,一路跟我聊天,還說他的馬三天後會參加賽馬會,我祝他有好成績,同時拍拍跨下的馬:它毛色烏亮,比我見過的任何一匹都好,都精神,跑個名次應該也沒問題的。

一路都很愉快,不過下山的時候,他死活看上了我的一個手串,另一個少年則看上了朋友的棒球帽,便說錢不要了,要東西。這兩樣東西都有點特別的意思,於是我們不願意給,答應他們下山後,給他們買學習用品。兩個小孩子開始同意了,後來又說不用學習用品,要牛皮錢包。我們想想很奇怪的,他說的那些東西,街上就有賣,價格也就是十元左右,干嗎要東西呢?要錢不是更好嗎?反正我是不太理解,只是答應說,還是你們買學習用品好了。誰知兩個小孩也是一會兒一變,最後又說只要錢了。我不想用“滑頭”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他們,或許這只是這個年紀的男孩子特有的調皮,只是不斷地不斷地有游客來衝擊到他們的生活,我也很懷疑,他能繼續讀書和喜歡讀書下去的決心——既然讀書是為了賺錢,現在這樣不是更賺錢嗎?一匹馬來回一次十五塊,照他們說的一學期一百六十元的話,可能兩三天很容易就賺到了,那他們怎麼又一整個暑假都呆在這呢?

雖然在這裡也看到“想把財神請進門,家裡需有讀書人”的標語,但有時候標語只不過是標語,某種程度上,現實沒有實現到的事情,才需要用標語來約束。

這個少年給我感覺非常復雜,沒辦法用好或者不好來形容,但是在若爾蓋碰到的一個藏族司機,真是不折不扣的好人,一路上遇到的藏民因為語言的關系,常常會表現的很凶,比如賓館裡的服務員小姐,你要是跟她說點重話,她是不會忍受你的,會反擊一下的,可能是這個民族性格中一種比較“堅硬”的東西吧,他們不允許自己被“侮辱”,所以有時候會表現的比較凶,比較野。而這位司機,在接觸的有限時間裡,表現出的是溫和寬厚,他一路上話不多,但表情和善,想像得出平常是個什麼樣子。覺得他好,反而沒什麼具體事情可以形容了,大家要是去若爾蓋縣城的車站,記得照顧下他的生意吧,他人很高瘦,鼻子也高,頭發中長,開一輛深紅色的小面包,車子滿新的。在那裡同時兜生意的還有幾個說四川話的小個子,長相、口音上應該滿好區分的。



(藏族少年)

★神人★

在外行走,總會遇到一些“神人”,我所謂的“神人”,就是有著無限假期,一直在旅行,幾近於流浪狀態的人,或者用了特別方法旅行的人,比如騎車去西藏。

這些神人、牛人就存在於生活當中,你會從朋友的交談中知道他們的存在,你會從青年旅社的留言中知道他們的存在。我在郎木寺一家青年旅館的牆上,就“遇到”了這麼一位。確切說,是他或者她自己制作的一張圖文並茂的旅行記錄,吸引了我。(見圖)

我羨慕地、嫉妒地、感到不可思議又無比敬佩地看完了他/她的文字,心想他這樣的旅和行才是別有趣味的吧:自由的行走,不考慮假期,一路找工作養活自己,體驗風土人情背後的真實生活……這在以前我會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情,如今卻也在心裡蠢蠢欲動起來。似乎行走在外面,心就回歸了自由的狀態,很多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如今都有可能。而這種蠢蠢欲動在回歸到城市後,會自動減弱,但不知是真的減弱了?還是隱性的被迫的減弱,只待某一天的爆發?不管怎麼說,這些神人的經歷,給了我們這些菜驢越來越大的動力, 或許有一天,我也會做件讓自己都驚訝的事情,對不對呢?



(神人之一)

既然把以上稱其為一種旅行後遺症,那麼也總結一下有關這種病症的“治療”方法:(一) 認真的生活,讓現實生活充實,而忘掉對遠方的虛幻的期待。(二) 認真的生活,看看自己能給遠方的人們哪些比較實際的幫助。(三) 認真的生活,愛好不是只有一個,如果可以移情,就轉移下注意力吧;如果只愛旅行這一個,那就別猶豫了,上路吧。(四) 以上方法如果都不管用,把自己扔到山區去,一般來說一個月以後會有50%的人主動提出回到城市,繼續當活性炭似的呼吸進廢氣,繼續抬頭看著灰色的天空然後鑽進四面封閉的大樓,繼續忙碌著上下班而不為高峰時間的交通而抱怨,繼續泡著吧,上著網,打著游戲,而覺得這樣的人生也很美好。


精選遊記: 甘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