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父親要去阿爾山,我想不會想到去這裡。老人念舊,父親今年68歲了,經常提到說,解放前,我的爺爺在阿爾山給日本人出勞工,他想去那裡看看,我想,這是父親對逝去的爺爺的一種懷念吧。為了滿足老人的想法,利用周末,我們駕車去了阿爾山。
到了阿爾山的第一印像,是這裡的物價貴的讓人大躍眼鏡,問了幾家賓館,標准間都在300元左右(不是說300元貴,而是按照他們所能提供的標准來說,300元太貴了)。但是我認為這些也不要主要,畢竟我們還可以宿在小店,相對來說,便宜很多。
最讓我忍受不了的是阿爾山對旅游的管理。我是8月4日去的阿爾山森林公園,正好是阿爾山森林公園第一天上什麼電瓶車,門票由原來的150元漲到了180元,而且必須外加60元的電瓶車錢。進了公園,門口擠了一堆的中巴、電瓶車,指揮調度的人正滿頭大汗的在那裡指揮讓哪輛走,哪輛不走,這是我在任何原來去過的旅游景點都不曾見過的混亂。依我之愚見:應該是定點發車,定路線,而不是滿一車走一車。先去了天池,從天池下來,有一輛小電瓶車,有幾個座位,可車上的人說是給他們還沒有下來的同伴留的,不讓上,還有一輛大的電瓶車,能坐40人左右,說是要等人坐滿才可以走,結果我們老老小小的等了半個多小時,也不見其他還在等車的人,我們急得直轉,直到後來又回來一輛小的電瓶車,我們才踏上了去三譚峽的旅程,從三譚峽的出口出來,便看見好多人在那裡等電瓶車,而且人是越聚越多,天也開始下起了小雨,我們又在那裡等了一個多小時,才開來一輛中巴車,可是最後出來的旅行社卻搶了先上了車,揚長而去。在眾多游客的怒氣聲中,才又盼來了兩輛車,可是我們一個6歲的孩子,一個近70的老人,根本擠不過那些忙著躲雨而著急上車的人,後來,老公沒辦法,開始大罵:你們有沒有公德,把老人都要擠倒了,這大伙才稍稍松了一下,可下是上了車,到了景點了飯店的地方,爸爸在一上午的等待中早已沒了游興,說不吃了,也不玩了,要回去。我們坐的車的司機也說到景區門口,可是走了一半,我們坐的中巴車被一輛轎車攔了下來,好像是哪能裡游客聚得太多了,讓這輛車去救急,司機回來,讓我們幾個人下車,我們不同意,在僵持下,開來的轎車才同意,把我們送到了景區門口。我們四個人,花了720元的門票(孩子小,不要門票),結果只看了一眼天池,游了一下三譚峽,總計游景點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但是我們浪費在等他們“隆重推出的電瓶車”上的時間,卻花了兩個小時。現在想想還生氣,早已沒有了踏上草原時的興奮之情。尤其是看到景區有些地方,張貼的“以人為本,構建各諧景區”什麼的標語時,我真是不知道該去怎麼樣理解他們這句話的意味。
第三個是整個景區裡面,看不到一個投訴電話。在我去旅游過的很多地方,景區投訴電話隨處可見,可是在這裡,有氣請您自己忍,有火請您自己忍,想投訴人家:門都沒有。
但是:憑心而論,阿爾山的風景確實很優美。可是有了這樣不和諧不配套的管理制度,我勸有去旅游想法的朋友們,還是在等等吧,等他們體制健全的時候再去吧。
我一次阿爾山旅游,搭在路上的車程就是18個小時,開車開的脖子都僵了,在那裡旅游只用了一上午,其中上午的一半時間還是在等車,總計下來,吃飯、住宿加加油、過橋費,再加上他們的門票,2000元出去了。不值不值,真的不值啊。朋友們,千萬別像我一樣後悔了。花一樣的錢,到別的同樣等級的風景區,可以看到更多的風景,享受到更多的服務。
如果你旅游的目的是為了娛樂、為了放松心情,而不是為了找別扭,找麻煩,想信我的,不要再去阿爾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