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游記之隆興寺

作者: 畫堂春

導讀終於來到了大名頂頂的隆興寺。山門前大家拉起斯墅和梓人學社的橫幅一起合影。 進門即為第一重殿天王殿,單檐歇山頂,非常有意思的是由於清代維修的緣故,造成了柱頭鋪座(6個)和補間鋪座(柱於柱間每3朵)不一樣大小和風格早晚期風格非常有趣的混雜在一起。在向日葵老師的指點下,實地觀察了鴛鴦交首(2個拱共用一個鬥)的鬥拱形制。天王殿正中供奉著大肚彌勒 ...

終於來到了大名頂頂的隆興寺。山門前大家拉起斯墅和梓人學社的橫幅一起合影。

進門即為第一重殿天王殿,單檐歇山頂,非常有意思的是由於清代維修的緣故,造成了柱頭鋪座(6個)和補間鋪座(柱於柱間每3朵)不一樣大小和風格早晚期風格非常有趣的混雜在一起。在向日葵老師的指點下,實地觀察了鴛鴦交首(2個拱共用一個鬥)的鬥拱形制。天王殿正中供奉著大肚彌勒佛,四邊為四大天王。在彌勒佛身後緊貼柱子,這就是建築中的分心曹(柱子把大殿橫向從中一分為二)的做法。

穿過山門,來到大覺六師殿的遺址,空曠的殿基長滿荒草,向日葵又出題,面闊、進深各是多少,我們很興奮在數雜草間的柱礎,明白了4個柱礎為一間的數法,大覺六師殿面闊7間,進深5間,真是不小呀。偌大的遺址上散落堆放著為重建大殿募集的瓦片,瓦片上用紅字密密麻麻寫著捐獻人的心願,引發起大家關於是否有必要重建遺址等問題的討論和思考。

站在六師殿的遺址上迎面就看見隆興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建築摩尼殿。殿身為重檐歇山,四出抱廈(歇山),這種立體布局,重疊雄偉,別開生面,可以算是藝臻極品,雖然在課上看到過照片,可第一次親眼見到實物,還是給人一種特別的感覺。南面的抱廈最大,抱廈山花為透空式,在博風板*垂脊下呈三角形的紅色板)下用懸魚裝飾。這也是早期建築的特征之一,到了明代以後,透空部分封閉起來,懸魚較多的被卷草和各式雕花所取代。摩尼殿鬥拱雄大,上下兩檐都是單跳單昂偷心造,參造實例加深了對什麼是偷心造的理解,偷心為出跳時無橫拱(如有橫拱,即為計心)。補間鋪作特別雄大且有45度的斜拱與天王殿清代維修的小補間鋪作形成了鮮明對比,鬥拱也相當高,在力學上起承重作用。柱頭鋪作上及轉角鋪作有耍頭(鬥拱前後中線的翹或昂上,與翹或昂平行的構件,不起傳跳、承重功能),成昂嘴形。櫨鬥(柱上鋪作底部最大的鬥)和其他散鬥(散落在梁架之間的鬥)上都細致的刻畫出鬥凹,這也是早期建築的特征。以前看文字資料怎麼也不明白什麼叫角柱升起,柱子怎麼能是斜的,看了實例在明白只是傾斜一點,從中間2根柱子往兩側柱子呈增長,四角的柱子較中間的高一點,這樣檐角呈翹起,遠觀整個屋子顯得挺拔。

在摩尼殿對應實物觀察了什麼叫駝峰、叉手、蜀柱。摩尼殿殿的牆很厚,采光全靠抱廈屋檐下的日光。我們是上午去的,殿裡大門又大開(其實這樣對珍貴的壁畫損害是很大的,心疼呀),故殿內文物比較清晰。最引人注目的是內槽背面,倒坐觀音在彩雲環繞中安詳凝視著下方,那悠然自得,就那麼隨意的坐著,卻顯現出無比的優雅端莊,面容秀麗恬靜,無論從哪個位置都能看到觀音含笑慈悲的注視著你,讓人不願挪動腳步,時間慢慢就這樣身邊流過而不自知。殿內東西扇牆、抱廈內皆繪有壁畫,分別繪著二十四尊天和東西方佛教世界,顏色偏重紅綠,是明代壁畫的典型畫法,筆法飄逸生動又充滿生活氣息,看,菩薩身邊的童子圓頭圓腦,和楊柳青年畫中的童子何其相似。

殿內釋迦及二菩薩,有阿難迦葉及二天王侍立,聽說以前皆為泥塑彩繪,前兩年河北政府給通體貼金,失敗之舉,與周圍古樸的木建築不論色彩、風格皆不對,還掩蓋了以前的彩繪(看慈氏閣中彌勒就知道了),還虧得當地導游和政府逢游客就自豪的宣傳,汗顏。沒看見以前的樣子遺憾,現在這種喧嘩的時代,那裡都是大工地,所以要看什麼好東西要趁早呀。

在摩尼殿後,戒壇之前有個小珍品--牌樓門。鬥拱是六鋪作出三跳。緊在牌樓門之北有戒壇。石砌須彌座非常高,與一般的戒壇殿區別很大,而有點類似塔基(早期寺院多以塔為中心建築),懷疑為塔改的建築,房子是清代所創建。正如向日葵老師所說的,站在牌樓位置前後看看,才知道建築的什麼才是美麗的建築。清代纖弱的建築風格和唐宋古樸、大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至於戒壇內部更是沒法看,被同行友人戲稱為視覺暴力,一致為大家所忽略不計直接看殿內塑像。

戒壇殿後是早期以殿閣為配殿的建築布局。,從內部的柱礎、梁架到外部的鬥拱皆可看出殿閣前的雨搭為清代後建。轉輪藏殿內的轉輪藏(就是能轉動的書架,有點類似西藏的轉經筒的功能),下層地板上,有圓池,池中有生鐵的軸托,上有極大的中心柱,做藏的轉軸。藏是八角形,由八根內柱,八根外檐柱構成。外觀是重檐的亭子形,下檐八角形,上檐則是圓形的。是國內唯一能看到實例的八鋪作構件,可推想唐宋建築是具有這種建築形制的。藏上

當心間二平柱是垂蓮柱,角梁頭有蟬肚,最下層昂下有華頭子(總算知道這是什麼了)承托。

與轉輪藏殿對立的是慈氏閣,彌勒立像居於其中,像後有輪廓精美的背光,通體彩繪,服裝也與平時看到的不同,印度風格的裙褲是早期風格的體現,很是精美。彌勒立像的臉和露出的胳膊部分為瀝金的,不知是後世重新修的還是原有的,但比摩尼殿的那三尊直接貼金箔的金佛效果要好多了,此殿一大特色之一就是新近維修是刷成藍綠色的鬥拱,看照片是就覺得太突兀,真看了實景簡直要無語,直接就把給現代建築用的漆往古建築上塗,還特意用顏色區分出鬥和拱(不懂的朋友可來此區別),太嚇人了,現在的古建維修真沒法說了。

轉輪藏殿和慈氏閣後是兩座碑亭,之後就是佛香閣,是建國前把兩邊的御書樓和集慶閣拆除後的木材重建的,面積比以前小,形制上最突出的是連接主體建築大悲閣和御書樓、集慶閣之間的虹橋,這種形制在〈清明上河圖中〉出現過。在御書樓中有縮小版的模型和重修紀要。

其實是寺內最重要的佛像四十二臂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矗立其中,高22.28米,現存最高大的銅佛,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為"河北四寶",采用采取自下而上,分段接續鑄造法。胳膊早已脫落,現為解放前後接鑄的,大小和原有斷處大小不符,而且塑造的全為現代鋼鐵的僵硬感覺,乍一看不像菩薩有點像蜘蛛精(不敬,不敬菩薩原諒),這麼多年了,政府也不知道給換換合適的手臂,錢花在給大佛貼金這種失敗的地方,真該好好反省一下。大佛的須彌座下密密麻麻的掛滿寫滿各種祈願牌,仔細看大部分光寫願望,既沒有祈願人姓名也無日期,這樣的話豈不是白許了願,這麼多人菩薩記得住嗎?掀開祈願牌,才是真正的文物精華,各式各樣的樂舞伎石刻,有的彈琵琶,有的彈箜篌。。。。是研究古代樂器和服飾的重要資料。

看完這處大家就自由活動了,我抱著古建圖解辭典對照實物東看看,西看看,時間不一會兒就過去了。大悲閣後面是放置銅鑄的毗盧遮那佛的殿閣,在後面是後修的花園等等。

這次旅游學到了不少東西,認識了好多新朋友,開心。


(國內唯一的小木造八鋪座實物(轉輪藏))



(摩尼殿內的倒坐觀音)


精選遊記: 石家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