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散記一:西安城
西安是一座歷史與現代交融的西部大都市。由於游程的安排,我們基本是白天出游,晚上回西安住宿。除了有一天晚上是住宿延安外,在西安住宿3個晚上。
我們在市區主要游覽了古城牆,鐘鼓樓,大雁塔,大慈恩寺等景點。我們對西安市區的印像更多的是坐在車上的隔窗觀察。
我的感覺是:西安市很大。市中心很繁華。既對歷史保護的很好,又現代氣息很強,不愧為一座歷史與現代交融的西部大都市。
一、西安古城牆
進入西安城區,首先使我驚奇的是古城牆。我們就住在古城牆玉祥門內的一家涉外星級賓館“台灣酒店”,吃住條件還不錯。
西安古城牆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呈長方形,高大巍峨,聳立於西安市中心區。城牆周長13.75公裡,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
城牆外有城壕。城外的護城河上還保留著一座吊橋。古城牆的東南西北都設有高大的城門。城門上建有城樓,每座城樓有三重:閘樓、箭樓、正樓。城牆四角還各有角樓一座。
西安古城牆是我國至今唯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城牆。它宏偉挺拔,古色古香,巍峨壯觀。
我們都想不到在熱鬧繁華的市中心竟然還保存著這麼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城牆。大家無不為之驚奇、驚嘆。應大家的要求,郝師傅開車沿著古城牆東南西北地兜了一圈。
游人可以買票登上古城牆游覽、觀瞻。由於我們是白出晚歸,所以沒有時間
登上古城牆去看一看。
二、鐘鼓樓
鐘樓與鼓樓位於西安最熱鬧最繁華的市中心,兩樓遙遙相對,巍峨壯觀,是西安市的像征性建築。
鼓樓建於明洪武13年(公元1380年),因上懸巨鼓報時而得名。游客可登樓憑欄眺望全市景色。
鐘樓比鼓樓晚建4年,建於明洪武17年(公元1384 年),因昔日樓上懸鐵鐘報時,故名鐘樓。
鐘鼓樓值得看一下。由於旅行社安排是坐車觀鐘鼓樓,所以,我們是晚飯後自行又去觀看一遍。暮靄夜色,燈光閃爍,與白天看到的感覺又不一樣。
我不禁遙想古時:晨鐘暮鼓,桑田阡陌,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一派田園風光,自由逍遙,知足常樂······
三、大雁塔與大慈恩寺
西安有大小兩座雁塔,大雁塔位於大慈恩寺內,小雁塔建於薦福寺中。雖然同為雁塔(因仿照印度雁塔樣式修建),但大雁塔的名聲要遠遠大於小雁塔。
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像征。相傳是唐僧(玄奘)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用磚砌成,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為七層,高64米。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游人可以登塔憑欄遠眺。
大雁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述三藏聖教序記》。
唐末以後,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什麼原因呢?導游介紹說:大雁塔是唐三藏親自督造的,有靈氣。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曾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 唐三藏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我們在游覽大慈恩寺、大雁塔時,確實看到許多興致勃勃的外賓。
四、回民小吃和大麥市
西安的回民小吃很有名,品種很豐富,代表性的有羊肉泡饃、灌湯包子、黃桂柿子餅、八寶稀飯等等。到西安,得品嘗一下回民小吃。
提起回民小吃,首屈一指的當是西大街的大麥市,這裡是著名的清真風味小吃街,不僅品種繁多,而且口味地道。走進大麥市,各種小吃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盡可大飽口福。
品嘗回民小吃,還可去北院門夜市,它位於鬧市中心(鐘鼓樓廣場),也很有特色。有近百家風格不同的小吃餐館彙聚這裡,滲透著古都西安特有的地方文化氣息。
旅行社沒有專門安排我們去吃回民小吃,我們是晚上自行去的,反正離我們住宿的賓館不太遠,“打的”很方便。都說羊肉泡饃有特色,但我吃了,也覺得一般。
也許南方人的口味不同,吃不慣。但我覺得作為了解一種地方特色,體驗一種民族風情,去試一試也值得。
五、碑林
很遺憾,我們沒去碑林,因為行程緊,沒有時間。導游說游碑林,如果仔仔細細的看,要一天時間。盡管如此,但我覺得,如時間許可的話,碑林是值得去觀摩一下的。
西安碑林座落於三學街。據資料介紹:它於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為保存《開成石經》而建立。九百多年來,經歷代征集,擴大收藏,精心保護,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現有六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陳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可謂名碑薈萃,集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清之瑰寶,既是歷史文物寶庫,也是文化藝術寶庫,更是書法藝術寶庫。
西安市很大,游覽景點很多。如果是自助游,可以多看些景點。雖然我們游覽的景點不多,但我依然覺得西安古都很美,很有特色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