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三亞百越民族文化村

作者: haayhy

導讀漫步三亞百越民族文化村 來海南,親身體驗一下少數民族的風情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 七月七日下午三點多鐘,在繼續沿東線高速南下三亞的途中,我們頭頂烈日、腳踩熱土,來到了環境古樸清幽,田園氣息濃郁三亞百越民族文化村。 民族文化村依山傍水,遠望青山郁郁蔥蔥,近看綠水平平靜靜。有別具風格的木屋木樓,也有原始生態的茅草房。最讓人心曠神怡的是那 ...

漫步三亞百越民族文化村

來海南,親身體驗一下少數民族的風情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

七月七日下午三點多鐘,在繼續沿東線高速南下三亞的途中,我們頭頂烈日、腳踩熱土,來到了環境古樸清幽,田園氣息濃郁三亞百越民族文化村。

民族文化村依山傍水,遠望青山郁郁蔥蔥,近看綠水平平靜靜。有別具風格的木屋木樓,也有原始生態的茅草房。最讓人心曠神怡的是那木制的廊橋,既可體驗亭台樓閣的庭園韻味,又可感受遮風擋雨的絕妙好處。行雲流水漫步其間,有看不完的美景和風情;說不出的情趣和意境。

我們沒有去演繹黎族阿妹的婚愛習俗,因而男性都無機會成為“臨時新郎”。我想阿妹們有些失望,沒有收成啊!

廊橋盡頭,我們每人都戴上一圈紙花環向村裡走去,在經過滿屋子裡擺著鼓和鑼的“叮咚屋”時,我們都用力的敲敲打打,據說敲打得越響就代表平安,嚇!看見好友准備給我照相,趕緊POSE一下。

走運橋上,大家都小心翼翼、晃晃悠悠走上一遭,因為那牌子分明寫著“誰走過去,誰就順利、平安、吉祥”。

路邊草坪,立著一個半人高的石頭,上面書寫著“三月情”三個紅色大字,想必農歷三月三的這裡,人山人海,成了歌舞的海洋。

我們漫步在村裡的曲直迂回的小道上,那椰樹高大挺拔、棕櫚剛毅健美、翠竹秀麗玉立、蒲葵枝繁葉茂。那座座黎族船型茅屋臥居林間,更顯得悠閑別致。半掩的柴門旁、蒼涼的石磨前、高懸的牛頭下,你仿佛看到黎、苗族的歷史。難怪他們把木鼓、梆子、弓箭、揚谷機、舂米杵臼、籮筐、扁擔、針線笸籮等井然陳設,向游人展示黎、苗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

忽聞陣陣清幽的音樂,尋聲望去,一個老阿婆正用鼻子吹一根竹管。講解員告訴大家,這叫鼻簫,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是黎族傳統的、獨有的樂器。古往今來,是黎家青年表達愛情時常用的樂器和信物。駐足聽一曲,消去炎熱的煩躁,緩步看過去,蒼桑的歷史寫在老婦臉上。我以為鼻簫音色纖細柔和,娓娓動聽,那似有若無、斷續飄渺的樂聲,聽來更有仙樂的韻味。但鼻簫要走出深山走近大眾,仍需努力!

繼續走在幽靜的小路上。路正好穿過一座茅草房,裡面掛滿了原始味的手工黎錦和苗族的蠟染。件件色彩鮮艷、個個圖案分明。一個臉、手和胳膊都紋身的老阿婆坐在地台上,正手腳並用地織布。講解員告訴我們:老阿婆織的物品就叫黎錦。黎錦是采用木棉花果內的棉毛織出的一種特色花布,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黎族婦女通過簡單的踞織機運用直線、平行線、三角形等圖案構織成富有裝飾風格的黎錦,多用於婦女筒裙、搖兜等生活用品。它制作精巧,色彩鮮艷,富有誇張和浪漫色彩,圖案花紋精美,配色和諧,鳥獸、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由於能夠使用踞織機這種古老的紡織機器的人越來越少,黎錦也隨之越來越少,所以黎錦傳遞的不僅是歷史價值,還有它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我們平靜地聽著講解,若有所思地看著黎錦。沒有文字的黎族是借黎錦這個無言的載體,通過圖騰式的圖案記錄本民族的發展史。然而紡織業飛速發展到今天,黎錦的工藝水平提高了多少?市場空間又發展了多少?我想只有讓古老的技術和傳統與現代工藝和理念相結合,才能使黎錦走向島外、走出國門。

漫步在民族文化村這個人文景觀裡,我們對黎、苗族的歷史和文化有些初步的認識,但看到海南的現狀,我們的腳步有些沉重,改革開放給海南帶來了什麼?今天黎、苗族人民的生活過得怎樣?歷史和現實誰更重要?我想只能是尊重歷史、著眼未來啊!

天熱、出汗、口渴。結束了民族文化村的漫游,好友花六元錢買了兩個新椰子,遞給了我一個,含住吸管猛地一口,啊!爽呀!青澀、略甜、微酸……民族文化村讓我們品味著黎、苗民族古老、質樸的文化,也讓我們在歡樂中衝淡現代文明帶給我們的繁囂和浮躁,得到片刻的純靜與歡欣。

忽地拍腦——文化村裡,我們一樣東西也沒買啊!


精選遊記: 三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