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最後一站,是思溪延村,吸引我們的,不是旅游地圖上的廣告“思溪延村——儒商第一村”,而是開滿油菜花的村莊的照片,一條小小的木橋,通向綠樹掩映的村莊,橋的兩邊,是無邊無際的油菜花,這幅照片,似乎成了婺源的經典標志。思溪位於縣城以北、彩虹橋以南的思口鎮,與我們看過的彩虹橋和嚴田都是婺源北線。從嚴田開車過去,不到半個小時的車程。看驢友們以前寫的婺源游記,路的難走與風景的美麗是成正比的。這兩年,道路比以前有明顯改善。柏油馬路可以一直通向各個景區的大門。所以,我們的車毫不費力就開到了停車場。看旅游地圖,從安徽黃山、江西景德鎮和浙江衢州開往婺源的三條高速公路或已經通車或正在修建。我們慶幸自己來的還不算晚,再過幾年,當各地游客蜂擁而至的時候,不知道婺源還能不能保留她原有的美麗和寧靜。一路上都是秀麗的青山和澄澈的河水。清可見底的叢溪一直在路邊伴隨著我們。這條河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知道,沿河的風光肯定熟悉,這就是當年拍攝《閃閃的紅星》的外景地,伴隨著“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的歌聲,美麗的風景也在大家眼前一一閃過。南方的山,因為水分充足,山上的植被呈現出嬌嫩欲滴的青翠,這是北方的山林所不具備的。北方的山,即使是綠的,也有種風沙席卷的蒼涼,沒有這般青蔥脆嫩。思溪延村的門票是36元,賣票的大爺說“兩個村子,還是很值得的。”那時才知道思溪和延村是兩個村莊,原來以為是沿著思溪的村子,所以叫思溪延村呢。13:20,車先到了延村,可能是這幾天看的美景太多而產生了審美疲勞,也因為天氣實在太熱,我們一看只有很熟悉的徽式村落而沒有水面,誰也沒有下車,就說“去思溪吧。”開滿油菜花的思溪,比眼前的延村更令我們向往。思溪村口有寬闊的停車場。剛停下車,就有兩個可愛的小女孩跑過來說“要不要小孩導游?”小孩導游,是第一次見到。這時又走過來一位中年的女子,說是村裡的村民,可以當導游,只收5元導游費。我們以為小女孩只是來攬客的,中年女子是小女孩的母親,就請了她當導游。後來,看見那僅有6、7歲的小女孩帶著另一批游客往村裡走,用稚嫩的童音說著與這位大嫂類似的導游詞,才知道她們不是一家人,那麼小的小女孩,真的可以獨立擔當導游。導游大嫂帶著我們一邊往村裡走,一邊介紹著思溪的歷史:思溪建村於宋代的1199年,已有將近九百年的歷史,村裡的居民是從山東濟南的泗水遷移指此的,故給村子取名泗水。因村裡的居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姓俞,跟“魚”諧音,魚遇到死水(泗水的諧音)自然不利於發展。於是取魚思溪水之意,將村子改名思溪。思溪改名的這段來源,我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裡面都沒有看到過,大約只有村子裡的人比較了解。這也是請村民當導游的好處。從思溪村民的自動導游來看,對古村落來說,這倒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思路,因為本村的人是最了解村莊歷史和現狀的,他們作導游,既能夠充分讓游客了解村莊的情況,也可以為村民在農閑時增加一些收入。江西師範大學旅游學院教師曹國新說“婺源的每個村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曾為風水大師們精心點化,其優美絕非浪得也。”跟婺源的其它村莊一樣,思溪村的建設,也精風水大師精心選擇和設計。村子三面環山,一面臨河,玉帶似的河流從村邊流過。春天油菜花開的時候,遍野的金黃映襯著青山綠水從中白牆黛瓦的村莊,美麗得恍如仙境。整個村子被設計成船形,村子水口的廊橋就是上船的梯板。這座名為通濟橋的廊橋修建於1450年-1459年,橋墩也是燕嘴式的分水設計,橋面和回廊用杉木建造,絕無雕飾,古樸蒼然,與彩虹橋類似。只是其規模和長度遠遠不如彩虹橋,中間只有一個橋墩,也沒有亭子。橋墩迎水的燕嘴旁邊立著一根小小的八面石柱,柱身刻有佛像和經文,這種設置稱為“如來佛柱”,飾從佛教的經幢衍化來的,可以代表廟宇。因為風水學認為寺廟“陰氣”太重,佛柱不能建在村子裡面,建在水口則可以“鎮煞氣”。如來佛柱也是婺源村落建築的一個特點,很多村子的水口都建有這樣的柱子。嚴田古樟樹的旁邊也有一根這樣的佛柱,只是當時我們沒有太注意。走進村子,導游大嫂便帶我們去參觀比較有特色的一些房子。房屋大梁和門窗等處的精美木雕,沒有窗戶只有天井的“四水歸堂”的設計,“商”字形磚雕門罩等都是徽派建築的典型風格,這些我在安徽黟縣和歙縣都看得很多了。比較獨特的是村裡有一座銀庫,是用來存放村裡俞氏支派捐獻出來用來做善事銀兩的地方,相當於村裡公用銀兩的銀行。當時村裡經商的人很多,他們賺的錢,除了養家,還會捐獻出相當一部分用來建橋修路、建祠堂辦學校、賑災救飢、扶貧濟困,反映了婺源商人良好的社會風尚。銀庫的裡面有巨大的青石板修建的加固圍牆,外面的牆壁是圓形的設計,都是為了防御強盜竊賊的入侵。窗戶是裡面大外面小類似於“氣窗”,既便於屋裡的人觀察室外情況,又防止了盜賊從窗戶進入銀庫。
村子另一個重要的建築是興泰裡,這幾棟連幢古屋原屬於興泰茶莊的主人。興泰茶莊是清代徽商最老的茶號之一,是思溪商人俞樹玟、俞德澤叔侄所創立,茶莊收購婺源綠茶遠銷蘇、浙、廣東,出口南洋歐洲。由於經營有方,曾經資產超過千萬,成為婺源的商賈巨富,“儒商第一村”大約也是因為這些商人得名。三幢房子分屬三兄弟所有,老大“繼志堂”,老二“承德堂”,老三“承志堂”。思溪很多房子的木雕在文革中都遭到了紅衛兵的破壞,興泰裡因為在木雕上先塗上厚厚的泥巴,再在其上書寫毛主席語錄而得幸免。那些木雕有的刻著古人勵志的故事,有的是十二個月的代表花卉,有鯉魚跳龍門、荷花捧蓮子等,無論是大的橫梁、還是小的裝飾,都是精妙絕倫的稀世珍品。
建於清嘉慶年間的“承志堂”的“百壽花廳”,原是客館,客觀的許多房子都坍塌了,只剩下這個花廳。之所以稱百壽花廳,是因為在十扇門的中間,客著九十六個不同字體雕刻的“壽”字,加上中門橫板上一個、屋內廂房窗戶上的兩個,加上從空中俯瞰整座房屋形如“壽”字,正好組成“百壽圖”,精美異常。據說有一個外商出價16萬美元想購買此房,房主人俞助祥很想出售,因為村子後來衰落,家裡比較窮,但政府不同意將古建築出售給外商,還要求房主修繕維護房子。但房屋的主人很苦惱,因為窮,他們無力修繕和保護祖先留下來的精美遺產,古民居的很多部分都坍塌了。建築是凝固的歷史,是時光的見證,如何將這些凝固的歷史更好地保存下來,僅僅依靠房主自身的能力是不夠的吧。如果購買者同意保護和修繕好這些老房子,使它們能保存更長的時間,將這些房子賣給外人,也未嘗不可。導游的大嫂說現在村子裡的村民並不富裕,青壯年都外出去打工了,村子裡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孺。看著村莊開始破敗和倒塌的一些房屋,村民們樸素的穿著,聽導游大嫂說起他們不富裕的現狀,我很想探究,當年的儒商第一村為什麼會衰敗如此呢?查了很多資料,也沒有找到答案。
七葉衍祥也是值得一提的。這座房子修建於明代,是目前思溪村最古老的房子了。“七葉衍祥”是清朝道光皇帝賜給房屋主人俞文炳的匾額,為表彰房主人七代同堂而沒有分家,全家人和諧相處。據《婺源縣志》記載:“俞文炳之妻程氏,思溪人,年90 歲,親見七代五世同堂,各房子孫一堂和睦,人人孝友。道光二十八年,題請“七葉衍祥”,賞緞帛銀兩。”文炳公的後代、現在的房屋主人88歲的老人俞健也是三代同堂,家庭和睦,很好地承繼了先人的遺風。
思溪是拍攝電視劇《聊齋》的外景地,導游大嫂准備帶我們去看拍《聊齋》用過的房子和道具,我們卻都沒有了興趣。夏日陽光下的思溪,古老蒼然依舊,卻也找不到《聊齋》裡神鬼出入的神秘氣息,甚至難以感受到驢友們游記裡所描述的思溪的味道。可能是季節不對吧,出來旅游,旅游目的地、游伴和季節天氣都很重要,只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都具備時,才能有最美的感覺。婺源最美的季節是春天。我期待著綿綿春雨之中,金黃的油菜花盛開的時節,到婺源住上一段時間,放慢腳步、放松心情,慢慢行走在田野鄉村。那時,可能才會完全感受到婺源之美,感受到“婺源歸來不看村”的獨特風情。

(思溪)

(通往村子的門戶——通濟橋)

(精美的木雕)

(百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