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婺源之後,我們經常拿著地圖,“隨時修改旅游計劃”,嚴田村就是被修改後進入的旅游目標。說實話,以前並不知嚴田這個地方,是在彩虹橋免費贈送的“婺源景點分布圖”上發現的,村裡那棵生長了1500多年的古樟樹吸引了我們。婺源的這點值得稱道,每個景區的門口,都有印刷精美的“婺源景點分布圖”,一面印著婺源的景點路線地圖,另一面就是別的景點的照片和簡單介紹,彩虹橋那裡的圖介紹的是嚴田古樟,嚴田的圖介紹的是思溪和靈岩秀,這樣,就將景點慢慢聯成了一張網,不斷吸引著游客的目光,將客人留在婺源境內。婺源縣旅游的管理者們,應該熟諳“不要單兵作戰,要發揮集團優勢”的經商之道吧。於是又想起在安徽黃山,我們想買一張安徽全省或整個黃山市的地圖,問了見到的所有書店和攤點,都沒有買到。他們賣的地圖只有一種“黃山風景區導游圖”,似乎安徽只有一個黃山。在江西,我們在第一個景點的書攤上,就買到了江西省的交通地圖,看到了別的景點的免費介紹。
看到圖背後對嚴田古樟的介紹“夢裡鄉村,世外桃源”,我們立即決定去那裡看看。婺源比較熱門的江灣、李村等地,據說游人太多,商業開發過度,已經漸漸失去了古村落原有的味道。這嚴田,既然以前沒有聽說過,也許會好一些。
從彩虹橋往西南方向,順著路況良好的山間公路開10幾公裡,就到了位於婺源西北部賦春鎮的嚴田村。村口是售票處,票價20元,與彩虹橋一樣。而在前兩年介紹婺源的書上,門票僅10元,看來,這世外桃源也不能逃脫通貨膨脹的影響。門口立有一塊標牌“非本村居民謝絕入內。”看了有些奇怪,那難道本村居民都沒有親朋好友在外面?售票處的人懶洋洋的,免費地圖也是經索要才給了我們,服務質量明顯不如比彩虹橋給人的賓至如歸的感覺。售票處也有導游,收費似乎不低,我們就懶得請了,自己慢慢看吧。
門口是一片竹林,碧綠悠遠的樣子,擋住了外來人的視線,令人想起了《桃花源記》裡那片桃林。穿過去,就是心中的世外桃源了吧?穿過竹林,路的左邊是一個紙傘坊。走進去一看,琳琅滿目的油紙傘和藍印花布傘,不是特別精致,但古樸典雅,打著這樣的傘,會覺得時光倒流,回到了戴望抒《雨巷》中的時代。賣傘的是一個小姑娘,看起來二十歲不到,跟她聊天的時候,才知道她就是旁邊那個被人抱著的胖娃娃的媽媽。這裡水好空氣新鮮,小姑娘的容貌保持得真好。她說村裡長壽的老人很多的,活到八、九十歲並不稀罕,很多人家是四、五代同堂。征得她同意,給她和兒子照了幾張合影,小家伙很可愛。然後,在手機上記下她的通訊地址,答應一定把照片寄給她。這也是不自覺地受一位朋友的影響,他出去旅游,總是會給村裡的居民拍一些照片,然後一一寄給他們,他說“一個小小的舉動,也許會改變他們對外面世界的看法,他們很少有機會照相的。盡量給他們全家照合影。”
再往前,竹林掩映著一座亭子德福亭。德福亭是嚴田水口建築群中一座跨路而築的石亭,是村人為方便來往行人歇腳而捐建的。亭名“德福”,大意是指廣施仁義、行善積德之人,必定會有後福。從資料上得知,嚴田村是體現古村落水口文化的典範。所謂水口,就是村子的出水口。繆希雍的《葬經翼》中稱:水口乃一地之門戶,當“一方眾水所總出處也”。由於婺源地處山間,各村落大多三面或四面環山,形成較為封閉的完整空間,所以水口就成為村落的咽喉,被人們看成關系到村落人丁財富的興衰聚散之地。風水術認為水即是財富,為了留住財氣,古人往往在水口處培植樹木,建築橋台樓塔等建築物,以扼住關口,使財不外泄。這樣的布局,即是緣於古代風水術“障空補缺”的理論,客觀上又改善了村落的環境及景觀。
嚴田古樟,就是古人在村子的水口種植的樟樹。該樟樹距今已有1500多年,高20余米,胸徑達4.3米,冠幅有3畝。胸徑比婺源北部虹關村的“江南第一樟”還粗90釐米,林業科研部門的專家考察後曾說:就此樟樹的歷史和態勢而言,完全當得上“天下第一樟”之稱。我們四個人手拉手抱住樟樹,還不到樹干的三分之一。小吳在樹下撿到一塊圓形的樟木塊,說要拿回家放衣櫃裡防蛀蟲。他爸爸就感嘆,現在的樟木箱子和樟木櫃子比以前難買了,價格也貴,以前老人們用的樟木衣櫃,是天然的防蟲劑,根本不需要放衛生球之類的來保護衣物,古時的人們才真的是一切來自天然。自古以來,這棵大樟樹就被村民視為“樹神”,人們怕孩子難養,通常會到樹底來燒香,然後把寫有孩童生辰八字的紅紙貼在樟樹上,將孩童過繼給樹神,即可保得平安。關於這棵古樟,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北宋末年,高宗趙構受金兵追趕,逃命到這兒,金兵已越追越近,情急之中,趙構爬上了這棵枝葉繁茂的樟樹,藏身在密密層層的葉片裡,這才躲過一劫,使宋朝歷史又延續了150多年。
而嚴田村的建立,也與這棵古樟有關。嚴田村是李姓最早由外遷入婺源的居住地,始遷者為李德鸞。據《嚴田李氏宗譜》記載,宋金紫光祿大夫李德鸞因公差路過此樟,觀古樟已有五百余年樹齡,認定此乃風水寶地。故在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從歙縣黃墩舉家遷至婺源嚴田。至於村名的來歷,《婺源縣地名志》說,因李氏“占得從田之簽,以嚴治家”,故名“嚴田”。至宋真宗(998-1022)時,又有名李鵬舉者分遷原住地小溪下游建居,故而形成上、下嚴田。
古樟旁有一座石橋“樹德橋”。據說這座橋原為一搖搖晃晃的木頭橋,修橋的目的一為通行,也為水口聚財斂氣之用。宋高宗回京之後,感念樟樹的救命之恩,下旨修建了這座長13米、寬6.5米、高6米的石拱橋,被村民稱為樹德橋。看嚴田的宣傳照片,樹德橋是這夢裡水鄉、世外桃源最好的寫照,常有晚歸的牧童,牽著牛踏著夕陽,悠悠然從橋上走過;或有撐著竹排的漁夫,在晨曦中沿溪流飄然而來。那樣的美麗,會永遠鐫刻在游人的心裡。
村裡還有很多祠堂或私塾,但大多已經毀壞或被改建,我們也就沒有進去探訪。古樟旁有一個小賣店,借買礦泉水的時機,跟看店的小伙子閑聊起來。他說在以前道路交通不便利的時候,因為這裡是徽州、饒州兩州府過境的驛道,是去往徽州或景德鎮的必經之路,所以很繁華,村子裡古街道的兩邊有很多店鋪。後來隨著其他道路的修建和交通的便利,從古驛道通行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就慢慢衰落了。據據《婺源縣志·科第》記載:在嚴田,李姓興盛是在宋朝一代,村人登進士第者就有24人。現在,樟樹旁嚴田的介紹,除了介紹嚴田的來歷,就是村裡各代進士及第者的名單。一個小小小的山村,能出24個進士,可謂書香聖地。明清時期,村人多因種地家貧,眼見經商有利可圖,於是離鄉背井向外尋求謀生,走上“服賈四方”、“以商為命”的道路。雖然他們經商致富後帶回大量白花花的銀子,但仍難以補償人才的流失,以致嚴田在明清時科甲上不再有傲人的成就。
剛進村子的時候,我們還看見了寫著“毛主席萬歲”和毛主席語錄的豆腐坊和油榨坊,以為是文革期間的遺留,感嘆這真是個世外桃源,村民們也許還生活在遠離現代社會的年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回家後查資料,才知道這是景德鎮知名攝影家施景福先生建立起的“古樟民俗園”的一部分。我們最初看見的紙傘坊,在水口看見的“魚塘人家”,都是那民俗園的組成部分。看到這些,突然覺得有些掃興,人造的景點,即使再仿古,模仿得再真實,也不會有原來因文化沉澱而帶來的獨特韻味。一個地方的風景,自然風光和建築物的風格只是外在的組成部分,更精妙的,還在於當地的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文化氛圍,這種歷史的積澱,非一年兩年可以行車,所以,任何人造的景觀都無法模仿。
因為趕時間,看完水口我們就返回了,沒有進入村莊裡面。後來想,如果有人在這裡設立了“民俗園”,不進去也是一種慶幸。至少現在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去描繪那古樟樹掩映下的世外桃源,想像當年夢裡水鄉的迷人魅力,而不會被人工景點壞了興致。
2007年8月15日

(千年古樟依然枝繁葉茂)

(樹德橋)

(村裡的老房子)

(嚴田村歷代進士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