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影子——我的柬埔寨]五、bigCircuit

作者: newnewnewnew

導讀五、big Circuit 告別小圈的第一天,第二天又如期而來,今天是大圈。顧名思義,路線比小圈長,全長有26公裡,但已經與小圈有著不同的味道。 GRACE說,一般第二天都是去皇家浴池(Sras Srang)看日出,我去了,是一個很大的水池,有些像國內許多公園裡的那些,並不特別。人也非常少,在稀少的人裡,還是聽到許多中文在耳邊此起彼伏。 太陽從水池上升起,霧蒙蒙的上空有 ...

五、big Circuit

告別小圈的第一天,第二天又如期而來,今天是大圈。顧名思義,路線比小圈長,全長有26公裡,但已經與小圈有著不同的味道。

GRACE說,一般第二天都是去皇家浴池(Sras Srang)看日出,我去了,是一個很大的水池,有些像國內許多公園裡的那些,並不特別。人也非常少,在稀少的人裡,還是聽到許多中文在耳邊此起彼伏。

太陽從水池上升起,霧蒙蒙的上空有一圈曖昧的昏黃,並不動人。

我匆匆拍了幾張,就一個人走進了它對面的斑黛喀蒂(Banteay Ddei),這裡很大,可是異常空曠,除了一對外國夫妻一同進來又很快走掉,至少半小時內,只有我一個人。

這裡像一所廢棄的宮殿,呈一種很莊嚴的對稱結構,在早晨還很涼爽的空氣中特別寧靜。我一個人靜靜地呼吸著那裡面寂寥的空氣,在台階上,在爬滿植物的班駁的牆邊,在那些巨石下。

而比粒寺(Rre Rup)和東奔梅寺(East Mebon)在建築規劃、結構及細部設計上,我都感覺它們是那麼相似。比粒寺的意思是:“轉動身體”,這是一種傳統的火葬方法。因為兩個寺都是用珊瑚石建造而成,所以它們都呈現出柔和的暖色,陽光灑下來的時候,特別漂亮。

塔遜寺(Ta Som)讓我想起了塔布籠寺,剛走進的時候,並不覺得相似,而且塔遜寺面積更小。可是,當我走到後面的時候,發現有一棵樹,把一個城門固定在那,好像一把利劍,直直地插在了城門上,將它固定在大地上。

然後我就在盤龍水池(Neak Pean)遇到了台灣女孩蓮,後來我溜達到聖劍寺(Preah Khan)的時候,又遇到了她,她是跟同事們一起休假來的。

盤龍水池屬於巴戎風格,是印度教的,聽說這裡是醫療祈福的沐浴湯池。我看到了很多水,想必也曾熱鬧過的地方,今天卻有幾分歲月滄桑與惆悵的味道。

聖劍寺也是巴戎風格,是查耶跋摩七世為了供奉其父親所建造的。這裡曾經還是國王的臨時住所,他在這裡朝拜、讀書。它是吳哥式的軸對稱建築,有塔形的附屬建築物和抱式走廊。同許多吳哥建築一樣,腳步所能踏到的地方,都是散落的巨石,許多上面還有精美的雕刻。而現在,在歲月中,它們成了吳哥這個巨型拼圖的一部分。那些熱愛拼圖的人們,所拼的最復雜的圖畫,估計也不及拼這些建築來得過癮吧。

聖劍寺的名字很有幾分中國武俠、江湖的味道。但名字總是叫不錯的,因為它東面入口的兩座有地中海風格的圓形支柱的房子,是用來放聖劍的。

還有許多回廊、門,轉來轉去,說不定現在腳下的路,就是剛才走過的,可是這種重復裡,又不會真的迷路。有道牆上仍有很完整的佛像雕刻,有座門拱上女人給男人按摩的雕刻也清晰可見,它對面的濕婆像卻風化了。

就是在聖劍寺,想,或許能碰到蓮,果然,她們那個台灣團一進來,我就看到了她。她和幾個女同伴對於我一個人轉吳哥感到驚訝,我倒是習慣了,因為身邊很多熱愛旅行的朋友,見多了,誰都不覺得誰更稀奇。

然後就回去了。吃過飯,我再去郵局,這次終於買到了郵票,都是吳哥的建築,我喜歡這些東西。可是回了北京,卻把那些郵票們放到老媽家裡,不予理睬,但憑心而論,我卻不承認自己是葉公好龍。偶爾翻起,才更喜悅。

三點才再出門,時間奉獻給了吳哥寺的淺浮雕。關於這部分,在寫吳哥寺的部分裡,已經專門詳細說過,不再贅述。

晚上在舊市場買了柬埔寨娃娃。這次旅行,一路在收集娃娃,先是尼泊爾的提線木偶,就是那只兩面人兒;然後是印度的一對娃娃,它們是一對兒,顏色鮮艷;然後就是這只盔甲娃娃,很重,臉是紙一樣的白,舞台味十足。

我的旅行也像是一場舞台上的戲,遠遠回憶的時候,因為是我的所見所思,似乎自己是主角,卻怎麼都不及那些建築來得美麗和重要。仿佛人是無足輕重的,道具反而更加耀眼。人是可以換的,那些布景卻總是在那個炙熱的地方,供人瀏覽或回憶。

2007年8月21日 newnew 北京


(1)



(2)



(3)



(4)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