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

作者: 夕夜如風

導讀 (遠觀奉先寺群像) (站在伊水東岸遙望西山石窟) 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裡。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公元494年)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 ...


(遠觀奉先寺群像)



(站在伊水東岸遙望西山石窟)

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裡。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公元494年)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但是這三者又各尤其特點。開鑿石窟的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的古印度而來的。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的,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的一條主要路線。 公元3世紀佛教造像藝術傳入中國,最初的敦煌莫高窟就有許多無佛的空窟。可敦煌的礫石太松散,所以壁畫出了名;公元5世紀雲岡石窟興建,砂岩還是顆粒松散,難以精雕細刻;龍門石窟的開鑿比雲岡石窟晚了大約半個世紀,但是龍門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在龍門,中國石窟藝術進入鼎盛期,鬼斧神工既雕出了最大的盧舍那佛,高達17.14米,也鑿出了最小的佛像,連頭帶身,總共不過2釐米!



(拾級而上)



(洞窟)



(石窟)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