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之夏自駕京-晉-陝-川-甘-蒙游記攻略之一

作者: 八噸

導讀“有車、有路就有了我的下一個目標。”“五一”節和朋友從郭亮村游覽歸來後就開始籌劃暑期的出游線路,今年恰逢75歲的父親和74歲的母親金婚紀念,父親也酷愛旅游,五岳只差西岳未登;四大佛山只差峨嵋未游,於是我們決定一家五口老少三代共同乘“小六”作一次金婚紀念游,(小六:我家的奇瑞A516轎車,它是我們此次出游的重要成員,五人之外它排第六,我們親切稱 ...

“有車、有路就有了我的下一個目標。”“五一”節和朋友從郭亮村游覽歸來後就開始籌劃暑期的出游線路,今年恰逢75歲的父親和74歲的母親金婚紀念,父親也酷愛旅游,五岳只差西岳未登;四大佛山只差峨嵋未游,於是我們決定一家五口老少三代共同乘“小六”作一次金婚紀念游,(小六:我家的奇瑞A516轎車,它是我們此次出游的重要成員,五人之外它排第六,我們親切稱它為“小六”。)走川西小環線,即圓了父親心中的缺憾,也實現我多年對川西高原美麗風景的向往。

D1:

7月11日上午兒子拿到了成績單和暑假作業,午飯後我們就踏上了漫漫征程。後備箱內塞滿了行李,車廂裡再加上我們家的五個胖子合計近800斤的體重,離地間隙又縮小了一截。而小六載著我們義無反顧的上路了。



(後備箱裡塞滿了行李)

中午13:25從北京家裡出發,裡程表讀數為9234。13:50過杜家坎收費站。4;40到石家莊休息區。18:00過陽泉。過陽泉後因太舊高速修路堵車。19:10分疏通放行,由於太原的親戚已在飯店等候多時,於是顧不得限速,加速飛奔。於20:30到達太原海天大酒店,與親友們相聚共進晚餐。

當日行程500KM,過路費175元。住宿2人、3人標間各1個共236元,住在海天大酒店。

D2:

7月12日上午9:00從賓館出發,裡程表:9734KM,第一站晉祠。由於一時疏忽提前一個出口從高速上出來只好沿普通公路向晉祠行駛,不料在駛過一座光線昏暗立交橋下時,右側車輪從一沒有井蓋的井口衝過,當時車速約有60~70公裡,車身遭受兩次衝擊,我當時沒有停車,行駛中放開雙手發現車輪並沒有跑偏,便將車一直開到晉祠的門口。我曾游過兩次晉祠,為節省開支便讓未到過晉祠的老婆陪父母進去游覽,我正好利用此時檢查車況。幸虧進行了檢查,右前輪輪轂撞癟了一塊,輪胎側面也鼓出了包,後輪傷勢較輕輪轂稍有變形但無大礙。趕緊將前輪拆下裝上備胎,否則上高速後後果將不堪設想。



( 晉祠)

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廣場約25公裡,坐落在汾河西畔懸甕山麓,為晉水源頭。這裡依山傍水,古樹參天;亭台池沼,星羅棋布;樓閣殿堂,雄偉壯觀;氣候宜人,風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稱,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園林式祠廟建築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和游覽勝地。

11:10分離開晉祠,11:20駛上大運高速,加油42L200元。13:25車到洪桐出口收費75元。直奔蘇三監獄。停車後在對面的街上看到一家晉陽飯店,便先進去填肚子。飯菜味道不錯,價格也不貴,點了三菜一湯加主食65元。其中一品豆腐特向大家推介。飯後抓緊時間參觀。



(明代監獄就在這條街上)

明代監獄建於明代,據傳京劇《玉堂春》中的蘇三曾在此監禁過,俗稱蘇三監獄。監獄有兩道門,兩層圍牆,牆垣高聳。內有若干窯洞式牢以及囚犯的水井、水槽等。後院門首掛有虎頭牌,是關押要犯和判為死囚犯的牢房,蘇三就關在此院院窯洞內。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明代監獄,解放初期還作監獄使用。

參觀完監獄又來到不遠的關帝廟,據說當年蘇三起解時在此許願,實現後又來此還願。隨後我們來到著名的大槐樹參觀。



(大槐樹景區)

據說北伐戰爭時,某軍閥率部打到洪桐,下令放假一天晚上集合,暗示部下可肆意搶掠,但其部下官兵秋毫無犯,並有許多官兵跑到大槐樹下將沿途所搶物品供奉在樹下,燃香祭祖。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老家在哪裡?山西洪洞老鴰窩。”,有報道說有約兩億多中國人的祖籍在洪桐大槐樹。 一棵槐樹怎麼就成了億萬人的“故鄉”了呢?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戰爭連綿不斷,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到了明朝初年,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區呈現著民多逃亡、城廓為墟、田地荒蕪的冷落、凄涼景像。山東、河南、河北受戰爭破壞最為嚴重。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便大量從山西南部遷民。從現有史料來看,明初從山西遷民共有6次,這些移民,不僅被遷送到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還有的遷送到了遙遠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興、順義等縣,還有許多以山西的縣名命名的村莊,如長子營、屯留營、霍州營等。 而山西這6次移民,都與洪洞大槐樹發生過關系。據史載,明初從山西遷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縣,都要先集中到洪洞縣去。洪洞縣賈村,當時有一古剎名叫廣濟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樹。明政府在廣濟寺為移民登記,“發給憑照、川資”,爾後再由此處編隊遷送。老百姓在離開洪洞時,人人悲傷,個個哭泣。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肩挑籮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縣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幾片槐樹葉,三步一回頭,五步一轉身,狀極可憫。當廣濟寺在視線中漸漸消失時,人們總想在最後一瞥中尋找個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作為今後懷念故鄉的標記。此時,恰好能看見聳立在廣濟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樹蒼老挺拔,枝繁葉茂,高聳入雲,在秋陽的照射下,閃著翠綠色的光亮。樹上還有烏鴉窩,高築枝頭。於是,這株古槐上老鴰窩的形像便牢牢印在所有遷民們的心中。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父傳子,子傳孫,“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裡?山西洪洞老鴰窩。”便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第一代古槐已不在,門洞下為古官道)

當時規定四口之家遷一、六口之家遷二、八口之家遷三,百姓都不願外遷。據傳當時官府通知:凡願遷移者了留在家中,不願者限時到大槐樹下集合,結果大槐樹下聚集百姓無數。時辰一到突然出現大批官軍將百姓團團圍住,全部押往外地,頓時哭喊聲一片。

在園內還可觀賞真人表演的晉劇蘇三起解。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