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游記之三--大紅袍

作者: lc1021

導讀武夷山最著名的茶為大紅袍。外形為條索形,色烏黑,焙透火功,香氣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湯色橙黃到橙紅,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顯,岩韻顯著。 精制的大紅袍條索壯美,衝泡後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紅袍呈綠葉紅鑲邊。入口水仙,佳味清純。“岩骨花香”之品質特征。正宗的武夷岩茶可連續衝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變,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 ...

武夷山最著名的茶為大紅袍。外形為條索形,色烏黑,焙透火功,香氣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湯色橙黃到橙紅,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顯,岩韻顯著。 精制的大紅袍條索壯美,衝泡後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紅袍呈綠葉紅鑲邊。入口水仙,佳味清純。“岩骨花香”之品質特征。正宗的武夷岩茶可連續衝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變,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武夷岩茶的泡飲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噱咽,再試其香,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開湯後第二泡香才顯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飲,所謂"三口氣",即可鑒別岩茶上品香氣。更上者"七泡有余香"。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帶生產的烏龍茶類的總稱。武夷岩茶系半發酵茶,集紅茶、綠茶功效於一身。色澤油潤,內質香郁,味醇香甘,湯色清橙紅,茶湯金黃,葉底綠葉紅邊,葉瓣邊緣紅艷,呈綠葉紅鑲邊狀,飲用武夷岩茶,齒頰留香,回味甘鮮。岩茶的藥作用,除了具備紅綠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類及各種礦物質較多,耐衝泡,能促進人體健康。突出表現在會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減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減肥茶”、“健美茶”之美稱。

武夷岩茶原產地域保護申報委員會提出武夷岩茶的原產地域保護範圍,即武夷山市現行政區域範圍內,分區為:武夷岩茶名岩產區和丹岩產區。武夷岩茶是有賴於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只要是產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區域內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韻。具有岩韻(岩骨花香)品質特征的烏龍茶,才有資格稱為武夷山岩茶。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澤而氣馥郁的岩韻,因岩茶品種及種植的氣候、土質、樹齡、鮮葉老嫩、加工技術、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韻特征。武夷岩茶按等級分為四大類,由好到差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為外山茶,正岩茶處於景區60平方公裡的區域內。

武夷茶在歷史上就受到皇家青睞。漢代,漢武帝曾派人到武夷山投送“金龍玉簡”,“用乾魚祀武夷君”,飲到武夷茶,贊其“氣飄然若浮雲也”。唐代,職方員外孫樵將武夷茶擬人為“晚甘侯”,寓意晚節高尚之君侯;宋代,武夷茶已成為文人雅士廣泛品賞玩味,大文學家範仲淹作有長詩《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記述當時山中鬥茶的情景。

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南畔,立有一方“御茶園”石碑,它就是武夷茶被元代皇帝忽必烈欽定為貢品的見證。據資料記載,元代興建的武夷山御茶園完全按照元代皇家的規格設計構建,規模宏大華麗,采摘,制茶的農戶達250戶,年采制茶180公斤,制龍團茶5000餅。御茶園制茶前後歷經了300年。

至明代萬歷年間,武夷山皇家貢茶達470.5公斤,約占全國貢茶的1/4。16世紀,武夷山創制了烏龍茶與紅茶,成為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武夷茶早在16世紀就走向世界,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成為英國皇室飲品,當時的歐洲人把武夷茶作為中國茶的代名詞。

大紅袍作為貢品進京一直延續到明朝,前後歷時250多年。到清代,大紅袍只是列貢,漸漸的這一歷史名茶被淹沒在日漸增多的茶類中,知者較少。

2003年,武夷山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2006年,武夷岩茶(大紅袍)在全國茶類中唯一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武夷山大紅袍”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證明商標;2002年武夷茶獲得原產地域(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05年武夷山獲全國三綠工程茶業示範縣(市);2006年,武夷星茶被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授予指定用茶。


精選遊記: 武夷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