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到戶部巷“過早”武漢的小吃那是遠近聞名,聲名遠播。多樣的種類,精妙的搭配,絕妙的做法加上廉價,使得武漢小吃聲名大噪。武漢美食當推早點,小巧精雅,造型別致,一律米面為體,兼容別樣,蒸煮煎炸,藝巧味多。
舉凡平民達官、學人商賈、南北過客皆為食者,故食不在繁巨,小吃小喝,有味則名。在武漢,一日之美在於晨,一個古典主義的美境。
武漢的早點有熱干面、豆皮、湯包、面窩、油條……數不勝數,間或也有外來的蘭州拉面、西安釀皮和美國麥當勞。武漢是一個小麥和水稻復合地帶上的城市,它的早點也是中國小麥文化圈與水稻文化圈兩個食文化圈的大融合,麥子和水稻,代表旱地與水澤,一個制造味道的中庸地帶。
武漢人管吃早點為“過早”,不忌諱自己的街頭巷尾即食性品飲,且引以為榮之際,炫耀在武漢“過早”一個月不重樣。武漢早點的長期繁盛是源於它的開放性,拿來主義是武漢人的好性格,好東西都可以接納,有人吃就會有人做,又有精糙兩吃的寬容精神。
在“過早”的名義下,武漢人展示出荊揚相會、九省通衢、江漢大都氣吞山河的食量。武漢的“過早”習俗確實有很長的時間積澱,“過早”一詞最早見於清朝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實際的“過早”自然比形成文字要早。
武漢的早點攤遍布街頭巷尾,便宜方便,很難想像武漢人沒有地方“過早”會怎麼樣。由於受武漢“過早”的影響,荊楚大地各城市都流行“過早”,這是武漢文化影響力最廣泛與持久的一例。另外,武漢的早點都有它的名店與源流,蔡林記的熱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湯包,這是武漢人的口上豐碑,外人來漢未曾尋芳品飲,武漢人會認為你沒有真正到過武漢。
武漢人永吃不厭的是熱干面。對於武漢人,熱干面不是糧食,是精神寄托,或曰味覺依賴,味覺上的故鄉。武漢人遠在他鄉,每思及熱干面,就會淚流滿面。提起武漢早點,就不能不提戶部巷——武漢早點第一巷。
在有的城市被敷衍甚至忽略的早餐,卻被武漢人提升到重要位置,清晨,伴著溫暖陽光穿透薄霧的朦朧,在油炸煎烤的吱吱聲中,店家彎轉熱情的吆喝中,食客紛至沓來的腳步聲中,經過一夜安睡的大武漢,漸漸醒來。
“過早”是咱們武漢人的方言詞彙,就是普通話裡吃早餐的意思。武漢的早點小吃可是出了名的,要想吃到地道的,有武漢風味的小吃,去武昌民主路旁有著“漢味早點第一巷”之稱的“戶部巷”,絕對沒錯。
徐嫂的魚香糊湯粉,它最好吃、也最有賣點的就是那個糊湯湯,記得吃的時候放點油條,味道會更好!
這也是武漢人常常吃的早點,但最好吃的面窩,是那種炸得黃燦燦的。
油條也是武漢人最常吃的早點,通常與稀飯、粉絲一起吃。
豆皮有幾種,這是最常見的一種,還有三鮮豆皮。
玉米蒸餃,裡面的餡有香菇的、鮮肉的。
王師傅米粑,聽老板說,這是源自湖北漢川的一種風味小吃。
燒梅,怪怪的名字,但味道的確好吃,記得去“無名全料燒梅”店吃吃。
鮮肉煎包,還是那個“宮廷煎包一絕”,不同一餡有不同的味道,值得一嘗。
吳氏糖油粑,看到就會讓我流口水,記得吃要吃剛剛出鍋的,咬下去味道甜而不膩。
熱干面,武漢人吃得最多早點。
蛋花米酒,生雞蛋同熱米酒衝出來的食品,味道甜美,香氣恬人。
徐嫂的糊湯粉,蠻好吃滴。您瞧,這就是戶部巷,一條普通的、平民味很濃的小巷,寬不過3米,長僅150米的狹窄小巷,開了百家小吃店。因為凸顯了武漢“過早”的景色,近幾年可是出了名。每天一早,簡陋的小巷,便被來自四面八方的食客塞得滿滿當當。人們來這裡,不為別的——武漢的小吃。 天宇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