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影子——我的柬埔寨]六、女王宮、回到曼谷

作者: newnewnewnew

導讀六、女王宮、回到曼谷 前幾天和師兄打電話,說起旅行,他問我都去哪裡,我沒有特別說什麼,我只淡淡地告訴他:你和我喜歡的地方可能不一樣。他說他就喜歡去個海邊,享受一下大餐和海風。其實,我不抵制這樣的喜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同,海風有海風的好,不過我自己更愛雪山、建築和異域色彩的人文。 後來我每次想到我的柬埔寨為什麼總也寫不完的時候,就會 ...

六、女王宮、回到曼谷

前幾天和師兄打電話,說起旅行,他問我都去哪裡,我沒有特別說什麼,我只淡淡地告訴他:你和我喜歡的地方可能不一樣。他說他就喜歡去個海邊,享受一下大餐和海風。其實,我不抵制這樣的喜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同,海風有海風的好,不過我自己更愛雪山、建築和異域色彩的人文。

後來我每次想到我的柬埔寨為什麼總也寫不完的時候,就會順帶著想:我為什麼這麼喜歡柬埔寨。大概東南亞我去過的幾個國家裡,我最愛的就是這裡吧。還是因為這裡的建築吧,特別,美,雄偉,磅礡,神秘。

第三天的早晨我到的並不算非常早,也就是7點左右,但女王宮竟然只有我一個游客,當我在裡面發了一會兒呆,才看到一個拉丁氣質的女士扛著幾個大相機進來。但直到太陽在我腦袋頂上晃悠許久之後,我離開時,游客仍然稀稀落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它遠,還是我到的季節不是旺季。可11月的柬埔寨依然這麼熱,我已經想像不出更熱時候到達的人們,是如何忍受這裡的大太陽。

後來和來過的朋友們說起,似乎每個人都喜歡女王宮,它在我的記憶裡,也是那樣一種耀眼的玫瑰色,溫暖、高貴、精致。

還有它的名字,那麼瑰麗,女性化。第一次聽說,就湧起疑問:是不是真的有女王住過?是不是還有香艷的舊跡?

女王宮其實另有一個動聽的閨名:班迭斯蕾(Banteay Srei),她誕生於10世紀,是用來供奉婆羅門教毀滅神濕婆的寺。

其實,親愛的,這個名字裡,還真的有過一個小插曲,我當時一個人走在女王宮的清晨裡,我就“呲”地一聲,笑了出來。我記得父母剛搬到北京的時候,我總是坐938往返在國貿和通縣之間,以前的938路車非常破,車的後面,就有一道“安全門”,三個大字非常醒目。但常常這些字是模糊殘缺的,就變成了:女工門,或者女王門。

但是女王宮太美艷了,她穿著紅色的衣服,站在暹粒城區比較遠的地方。其實,早晨的我坐在摩托車上,已經問候過的柬埔寨的風又拍打我的臉頰,我的心裡就已經開始描述女王宮的色彩。

似乎雕刻布滿了女王宮,似乎建造者不肯放過任何一個能夠雕刻的地方,一般來說,在我們的概念裡,如果一個女人穿的過分復雜,耳環項鏈手鐲戒指戴滿了,反而累贅而不美,女王宮就不是這樣,那麼多的注重、繁復、絢麗,卻只覺富麗堂皇。它是整個吳哥建築裡,最讓我覺得配得上“精致”二字的地方。

然後又去了兩個地方:Banteay Samre和豆蔻寺(Prasat Kravan)。Banteay Samre我不知道怎麼翻譯,只記得人非常少,少到除了一兩對外國老夫婦,幾乎就看不到人影。建築顯得格外空曠,都說吳哥人頭攢動,可是人都跑到了哪裡?顯而易見,多半集中在小圈的那些寺了吧。

這個寺的模樣到今天也還清楚記得,我喜歡它們的窗,老是讓我想起小時候用的算盤。那些充滿歲月痕跡的石頭,有堅硬挺拔的氣勢。

豆蔻寺是昨天大圈落下的一個寺,地方很小,只有幾座主寺,其它都是殘垣。遇到一對兒寧波小夫婦,大家閑談了幾句,卻一句都不記得是什麼。在那裡,我拍下了在吳哥的最後一張照片,就徹底同這裡告別了。

後來的記憶裡,豆蔻寺的建築是土紅色,卻有幾分歲月滄桑的味道,總有一些雜草出現在建築的縫隙裡。

晚上又去狂吃。在柬埔寨的時候,也許因為白天的疲憊,晚上就總是餓、餓、餓。一個人吃了5個很大的合子和一份魚香茄子煲,就回去看《老友記》,我在那笑啊笑。GRACE忙著看她的MP4,我一個人走吳哥的這幾天,她每天都在房間看MP4裡下載的電視劇等我。

次日早晨7點多,我們坐上了去泰國的車,中午就到了泰國邊境。一般兩國邊境要帶行李走一段路,可是柬泰邊境的路超級長。因為我們之前在泰國用的是從印度飛來的落地簽,所以還有一個在印度德裡辦的泰國簽證沒有用,這次就用了它。我是半年多以後才曉得,原來在老撾柬埔寨和越南,中國護照都是辦不了泰國簽證的。看來當時我們在印度辦了泰簽是歪打正著,非常幸運,不然我們可能就要回金邊坐飛機了(那樣只能飛過去落地簽了)。

下午3點,才坐上去泰國的車。柬埔寨那邊的路塵土飛揚,泰國這邊卻是非常干淨暢通的高速路,特別明顯的對比。晚上到達考山路的時候,夜幕已經降臨,考山路上熱鬧非凡。對比昨天還在女王宮看歷史,今天卻已經到了現代的街。時間和空間總是神奇無比,把人忽悠一下子,從人從這裡帶到了那裡,早晨還是那個國家,晚上卻在另一個國家裡吃飯、呼吸、散步。

想到我已經在回憶中重走了一次吳哥窟,忍不住翻起當時拍的女王宮。照片總是記憶的提醒和證實,即使在圖片上,它們也是那樣生動,那些繁復的雕花,呼之欲出,立體的,跳躍的,還有,端莊的。

建築一片火紅,記憶也是。那個11月的柬埔寨,我一個人和我的影子穿行在那樣火熱的空氣裡,燃燒到了現在。轉眼北京的秋天要來了,我卻剛剛第一次完整地梳理那段短暫而美妙的時光。

那段高棉文化的歷史遺跡,讓我經歷一場時間之旅。

2007年8月27日 newnew 北京文章: http://***/s/blog_3c7ba25501000cp7.html


(1)



(2)



(3)



(4)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