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蘭的蘇州是古巷,小橋,牌坊,老井,笑著的阿婆,結滿青苔的庭院….
冬冬的蘇州是吳宮山上那花草幽徑。
這座已與我有了半生緣的城市,在我眼裡又是什麼呢?
今年的夏日是愈發的炎熱了,就是這樣辣辣的天氣,依舊不辭辛苦的到處找尋,找尋那種我是萬萬無法抵擋的美味。
一年一度的鮮肉月餅又上市了。滿街都會聞到那鮮香濃郁的味道,讓人胃口大開。
還有一個多月就是中秋了。
年年中秋明月夜,歲歲月餅味不同。
就喜歡吃這烤的噴香的鮮肉月餅。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最有名的是長發的肉月餅了。
幾乎所有的長發西餅店門口都會有一個電烤爐子,因為肉月餅講究的就是現場烤制。
一個個一般大小的月餅由烤制師傅把它整齊地放在一個扁平的電磁爐上,圍城圈依次全部放滿,80個左右。刷上一層色拉油,蓋上鍋蓋,就可以烤制了。過了10分鐘,把月餅翻個身,再繼續烤制。20分鐘後,一爐噴香的肉月餅就出爐了。
燙燙的肉月餅托在手上,先不忙著吃,深深的吸口氣,香味撲鼻。帶著令人垂涎欲滴的金黃色彩,咬上一口,皮很脆,豬肉餡的,湯汁會流出來,還能嘗到芝麻香。細細品嘗,隱約也藏著蘇幫菜的甜味。這一點甜,是錦上添花。
肉月餅要排隊,這就稍許要有些耐心,不能光火。或許你剛來,真不巧,一爐肉月餅的最後幾只讓前面的人買了去,那你,只能在店門口再等上20分鐘,本來是計劃就買幾只嘗嘗的,但似乎想想不甘心,就索性臨時決定多買幾只吧,所以隊伍長度看上去一點都沒有緩解。排到了,趕緊買上20個,聽到後面的嘆氣聲,有一點小小的得意和歉意, 就覺得這樣的酷暑下排隊還是饒有趣味的。
還有甜蜜的滋味。
玫瑰餡的,百果餡的,松子棗泥餡的,豆沙餡的. 這些溫香軟玉的月餅,就像清幽靜謐的蘇州小巷深處的亭亭女子,雖是小家碧玉,卻讓人喜到了心裡。
那麼除了月餅,中秋的蘇州還有什麼味道呢?
一碗糖芋奶。糖是赤砂糖。燒芋奶的時候,會放一點食用堿,湯色紅艷,又容易使芋奶酥軟。芋奶往往寫成芋艿。
蕩藕,黃天蕩的藕(或者荷花蕩的藕。荷花蕩在蘇州葑門外,東南與黃天蕩相接,曾經是個賞荷佳處,後來荒廢了。但留下個俗語“赤腳荷花蕩”)。蕩藕,現在都寫成“塘藕”,蘇州閑話裡“蕩”“塘”不分,我覺得應該寫成“蕩藕”,因為藕都是在塘裡長的,沒有海藕江藕,這也就是說藕長在塘裡是藕的基本特性,寫成“蕩藕”,就像說“川貝”一樣,是說那地方所產的尤其見好。
蕩藕切成薄片,生吃,爽脆嫩甜,恍如一片冰心在玉壺。切的時候,藕絲纏纏;吃的時候,藕絲綿綿。輕輕地吹一口氣,能吐出萬丈銀絲,結出只繭來。蘇州還有一種藕,可惜只在書裡看到,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雜錄》:
唐世蘇州進藕,其最佳者名傷荷藕,或曰葉甘為蟲所傷,或曰故傷其葉以長根。
還應該有水紅菱、雞頭米吧。
而賞月的酒似乎就應該是吳剛捧出的桂花酒。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我的少年時代並不是在蘇州渡過的。於是中秋成了孩子們品嘗美味的故鄉食物,大人們深切思念的節日。
會一家人坐在院子裡看月亮看星星;會有老早就托人從蘇州帶回來的月餅和零食;會聽到很多優美的傳說和故事;會有小伙伴們的笑語伴著蛐蛐那美妙的鳴叫……
可是現在,好像只有月餅的味道相伴相隨。
不過沒關系,“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我們還有那些千古絕唱的詩詞。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關於中秋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像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像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像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像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像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裡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制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