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裡向往已久了,到了蘇州就想來看看同裡,因為之前就聽說同裡、周莊並列為江南水鄉的代表。但周莊因為陳逸飛的緣故,太出名了,太商業了,於是下決心寧可去名氣不如周莊的同裡感受下江南水鄉的柔美和婉約。昨天蘇州有些小雨,這難道是老天爺幫忙?我心中一直想找個雨中看同裡的機會,於是傍晚十分踏上了去同裡的路程,因為我想等旅游團都走了然後看看靜靜的同裡,喧鬧的白天顯然不是我的選擇。

之前也看了些同裡的介紹:同裡,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裡”,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裡”,沿用至今。同裡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於同裡、九裡、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也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同裡的特點在於明清建築多,水鄉小橋多,名人志士多。

其實同裡距離蘇州很近,基本上和北京市內到頤和園的距離差不多,到了同裡天居然不下雨了,不免使我有些遺憾,於是找個落腳點安頓下來就成了首當其衝的任務,隨便看了幾家民居客棧都覺得太像酒店了就沒有停留,在一個不起眼的橋旁找到這家‘永慶堂客棧’,選中這裡是因為從它二樓的客房可以憑欄看見小橋和流水,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客床居然是古式的木床,而且居家擺設也都是仿古風格的木桌木椅。。。。接下來就是誘騙店家把桌子抬到室外河邊,發揮在黃山的作風:點幾道當地特色菜,叫上足夠的啤酒開始感受夜色下的同裡。昨天雨後的同裡可能只有25度左右,微風習習,遠處是別的客棧搖曳的燈光,各種膚色的游客,操著各種口音從身邊走過,一些住在正規酒店的客人羨慕的看著我們煮酒嘻笑,聽著他們遠走後留下的竊竊私語:下回來我們也要住這裡。。。。。

酒桌旁一棵開滿了小花的樹吸引了我,從客棧老板那裡得知這叫“合歡樹”,晚上她的葉子是含苞合攏起來的,到了白天她才舒展開來

( 這是同一棵樹同一個枝杈白天又照了一張)當然,同樣沒有夜生活的同裡把我們留在了客棧的木桌旁,夜色、水聲、美酒、歡歌笑語和老板早早襲來的困意陪我們度過了一個涼爽的夜晚。。。。。現在來show一下我們客房的老式木床

:


房中的小擺設,也是中式的恩,欲知大俠們在同裡後來有何趣聞,我們且聽下回分解;
(同裡大門)

(老式木床)

(中式擺設)

(灶台)

(窗外)

(游船)上文書說到各位好漢夜宿同裡‘永慶堂客棧’,當晚我本來想趁夜色人稀獨享一下同裡青石路和小橋,但同裡的夜間照明太差了,可以說根本沒有路燈,在老板出於安全的恐嚇下於是我只好作罷,百無聊賴的在客棧前喝著酒,有一搭無一搭的和客棧老板聊著他如何在七年之內用這家小客棧給兒子在城裡買了套四十多萬的豪宅。。。

第二天導游的擴音喇叭的導游聲把我從慵懶的床上拉了起來,洗漱完推開窗一看,今天只是陰天,沒有什麼下雨的跡像,看來雨中游同裡這次是不太可能了

對岸的古鎮水上游還沒有多少游客,這裡一條船是70塊RMB,可以坐6個人,當然你1個人也是70,搖櫓的以一些中年婦女居多,我們商量了下:還是先步行看看,累了再坐船領略另一番風景。。。

清早的同裡,各處撒發著懶散的氣息,各種餅類早點的香味混合著空氣中久違的自然花香,還有身著中式服裝當街操琴的老人,無不告訴我們乾隆下江南是有他的理由的。而歷歷在目的青石台階和各式各樣的小橋也和我們講述著這裡古老的文化,游人們沒有在北京頤和園那樣匆忙的腳步,大家仿佛都有揮霍不盡的時光,或是閑庭漫步,或是在樹蔭或傘下悠閑品茶,或是在看當地人的魚鷹表演。。。。。。


沿河修憩的茶檔使人恍然間不知自己在同裡還是在成都,這裡的茶檔一般到了中午就成變了農家菜的檔口,各種當地特色菜:太湖三白,狀元肘子,馬蘭頭拌豆干,同裡蝦餅,讓人垂涎欲滴。。。。

更有一家號稱1898年開業的茶社,讓人不禁想去體會下舊時墨客們的感覺:一杯清茶,幾樣剛出爐的小點心,古老收音機傳來的悠揚小曲,一個下午就這麼揮霍掉也不覺得虛度光陰。


看著茶樓外悠閑的游客,我的遠大理想不禁有些動搖:一定要去成都嗎?(這裡發照片真麻煩,還有限制,詳細內容請參考我的博客:http://***/ianlee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