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這次旅行中很多都是我的第一次,包括在車穿過戈壁中的公路。從嘉峪關坐車到敦煌的公路很長一段是建在戈壁之上的。黑灰色的公路在黃色的戈壁上延伸。這條公路只有兩車道,但在一路上基本看不到什麼車輛,車速絕對超過100公裡。最長的記錄是行車45分鐘沒遇上一輛車,(75公裡的路程上沒有遇到人)。當時,心裡最擔心就是旅游車出故障。在這裡手機信號也不是一直有的。突然感到人對現代科技的依靠太大,連手機沒有信號也會對人產生這麼大的恐慌。
在傍晚十分車才駛進了敦煌。雖然看時間已經7點了,但太陽剛剛開始西斜。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時差。
敦煌是一座旅游也為主,農業為輔的城市。當然,在歷史上它更是一個貿易城市,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中轉站。它不僅交換著貨物還交融著文化。敦煌早在西漢就設置了,“敦”是盛大的意思,“煌”是輝煌的意思。合起來,敦煌就是盛大輝煌。我想當時為城市起名為敦煌的意義就是宣揚漢帝國的文治武攻,疆域廣大,是對匈奴族的一種示威和震懾。但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敦煌才真正迎來了它的輝煌。敦煌還有個名字叫沙洲,是沙漠綠洲的意思。敦煌雖然從漢朝是就屬於中央管轄,但事實上只有在中央王朝力量鼎盛時才能對敦煌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統治。貿易隨著絲綢之路開通發達起來,敦煌可以說是當時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了。
提到敦煌,人們就立即會想到莫高窟。想到莫高窟自然聯想到飛天了。飛天中當然以反彈琵琶的造型最為著名了。在敦煌城市中心的地標雕塑就是一座10多米的反彈劈啪的飛天。在敦煌,迷路了只要找到這座飛天就可以了。
敦煌的市中心非常小只有6平方公裡,人口也不多。但晚上卻十分熱鬧。夜游敦煌最好的去出要算沙洲夜市了。夜市上出售各種特色工藝品和紀念品,以及當地小吃。有葫蘆工藝品、木版雕刻畫等等。很多工藝品都是以飛天為原形設計制造的,非常有特色。在敦煌不得不推薦的一個食品就是杏皮水了。杏皮水應該和我們喜歡的楊梅湯很相似。它是以杏子為原料的。冰鎮的,1.5一杯。喝第一口感覺有點怪,可能是因為不太吃過杏子,對這個味道不習慣。但多喝幾口後,就喜歡上這中酸酸甜甜的味道了。很清爽!夜市裡外國游客比中國游客多。我在旅游學院的教授說,在旅游時,去看看當地人的生活,感受下他們的生活狀態是最有趣了。想想是啊,旅游不就是用空間上的位移暫時告別自己已經習慣的生活來放松自己嗎?在旅游地,不感受下當地文化和生活,僅僅因為看看景點和奇觀的話留在家裡看DISCOVERY也可以啊。而看當地人的生活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逛集市。看來外國人確實比國人會玩,能玩。
莫高窟
莫高窟是來敦煌旅游的重點之一。敦煌的富有來自貿易,而貿易當時對人們來說意味著穿越茫茫沙漠戈壁,可謂九死一生。人們這時往往更希望擁有神靈的庇護。在莫高窟很多洞窟真是出於這種目的修建了。莫高窟開始建造於前秦2年(公元206年),當時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時期,有史書把這段時期稱為“五胡亂華”,戰火紛飛。歷史上這一時期也是佛教最盛行的時候。統治者也好,被統治者也好都能從佛教教義上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盛行了,修行的人也就多了。按照佛祖苦行修煉的樣子,當時的苦行僧往往去那些荒蕪人煙條件惡劣的地方。當時,有個叫沙門月尊的和尚就雲游到敦煌了。莫高庫是建在鳴沙山上的,對著鳴沙山的是三危山。這相對的兩山卻是不同的地質結構。鳴沙山是沙礫堆積的,是金黃色的。而三危山是岩石構造的,是紅褐色的。對人的感覺鳴沙山是條金龍,而三危山是只紅鳳凰。這正可謂龍鳳呈祥之地。傳說當年,沙門月尊在鳴沙山的山腳下看見過佛祖顯靈,便許願在鳴沙山上建佛龕。而這鳴沙山是黃沙堆積的啊,如何建造呢?或許這真實佛祖喜歡的風水寶地,竟然在鳴沙山正對三危山的地方找到了嵌在鳴沙山裡的岩石結構,就是現在莫高窟的所在。於是建造莫高窟的工程開始了,沒想到這一動工在此後幾百年竟然就沒有停頓過。
隨著莫高窟規模的擴大,佛教對人們的宗教信仰有所影響。人們離開敦煌行進貿易都要向佛祈福許願,一但平安歸來便要還願在莫建造自己的石窟來供奉佛。而上流社會的貴族更是不惜重金地營建,一方面顯示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是祈求佛的保佑。
莫高窟現存480多個洞窟。鼎盛時期有上千個,後來有很多都被沙子埋在地下了或是發生坍塌也損毀了。為了保護現在在洞窟外有建造了保護牆,並且所有的洞窟外都裝了門,一次只對游人開放十個窟。在游覽過程中不得拍照,所以要感受莫高窟的雄偉瑰麗還是要親自去一次。 莫高窟的壁畫和雕塑不得不看。
右圖這是高窟的標志性建築----九層樓。在其內不可是別有洞天,是一座就九層樓高的大坐佛。這是樂山大佛外,中國最大的坐佛了。
在這邊上還有一座坐佛,雖不及這座大卻很具特色。佛穿的是唐朝的宮廷女裝,還有帝王還能用的文飾,面容也非常女像。原來這座佛是一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為原形建造的,是用來討好她的。
莫高窟是中國藝術瑰寶的寶庫。一進入參觀的洞窟就被眼前的一切鎮驚了。參觀的幾個比較大洞窟都稱的上驚世駭俗了。有個洞窟的是說佛祖涅磐的故事。整個洞窟有開鑿的有個小禮堂那個大的空間。正對洞口的是尊臥佛,像征佛祖涅磐。而在臥佛身後的牆壁上有副巨型壁畫,畫著許多佛的弟子,這些弟子的衣著不一樣甚至連面部表情也不一樣。有的因為佛死了而悲傷;有的則認為佛只是肉體消失而已,這是涅磐所以他們不僅不悲傷反而有愉悅之情。在洞頂還有千佛圖案和蓮花。在臥佛頭這則還有未來佛的雕塑,在腳這則是過去佛雕塑。不知道這個洞窟修建了多久,但有一點這絕對是一個偉大的工程。不單單是開出這個洞窟的空間,還在洞壁畫滿畫。這要耗費畫匠多少心血了。洞中沒有采光,當時這些畫匠只能用油燈照明,不少人在洞一干就是好幾個月。完成一副畫時畫匠眼睛也幾乎失明了。另一個洞窟是一雕塑為主的,內部空間就更大。
對於敦煌的研究不僅限於藝術,還涉及到歷史,文化,科學,宗教甚至工程技術。有一門現代科學被命名為敦煌學,可見敦煌在學術界的地位了。
從洞窟中的藝術品能看出所出自的朝代。唐代的被認為是最美的,比例結構和藝術手法遠勝與後代。有一尊菩薩的手被稱為中國最美的手。不過這不是一雙手而是一只手。原因是雕塑完成於唐朝,但一只手毀壞後在宋朝被修復。但修復的手遠遠不如唐朝制作的那只完美。中國文化對完美的要求是完整,如果維納斯在中國,我們的藝術家是不允許讓她斷臂的。
看過莫高窟的壁畫後對什麼是服飾時尚也會有新的認識。有幅反映唐朝宮廷生活的壁畫,裡面的婦女的服飾和裝扮即使在今天的社會也稱的上是前衛時尚富有品位的。比如喇叭褲、抹胸、高腰衫、皮草、靴子。當今的摩登女性自詡為時尚的服飾竟在1000前就被流行過,復古也是時尚是竟然在這裡得到了印證。太有趣!看來有時候人是會回到從前了還以為以為引領潮流,原因就是遺忘。
在莫高窟不少壁畫都有好幾層,這並是藝術手法。而是在莫高窟可用來作畫的地方是有限的。到後來沒有地方可以畫了,後世的人就用石灰將前人的作品覆蓋再畫上自己的畫。雖然這毀了一部分畫,但是有些唐以前的畫卻因為這層保護而被保存下來。當外面的畫被風化剝離後,被覆蓋的畫卻完好的重見天日了。
莫高窟還有個必須說到的就是藏經洞了。有一不片子《敦煌》正是說的這個故事。這部片子是日本拍攝的,可見日本人對敦煌的研究也是很深入的。當然前段時間中央電視台播的《大敦煌》有一段也說到這件事。敦煌是座融合東西的城市,當時敦煌實際統治者歸義軍節度使曹氏政權對文化也十分重視。因此。收集不少當時世界各地的典籍。後來西夏強大後對敦煌的財富有很大的野心,於是發動了對敦煌的戰爭。於是,人們把這寫典籍藏到敦煌莫高窟裡。藏經洞其實是僧人苦行的山洞,在甘肅和新疆有不少這樣的苦行僧居住的洞窟。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冥想和修行。將典籍藏入後,人們還將動封住。隨著時間的流失,這也成為了秘密,不為人知了。知道清末,才被一個王道士無意發現。後來,很多外國人得知後紛紛來到敦煌不僅對這個典籍大肆掠奪,還對莫高窟裡的壁畫和雕塑進行了偷盜和破壞。這令人十分痛惜。對精美的雕塑,能帶走被整尊帶走。不能帶走的,這些強盜就把他們認為最完美的部分帶走。可以看到有的雕塑沒有手或沒有頭,而有的一組雕塑是缺少人物的。壁畫也如此,他們把精美的部分用化學藥水把岩石牆壁溶解下來。佛和菩薩身上的金飾也被挖走。現在藏經洞裡大部分精品都流失在國外。中國擁有的不足五分之二。
鳴沙山和月牙泉
在鳴沙山就知道什麼叫曬了。不要半小時,你的皮膚絕對變成古銅色。在這裡駱駝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一般10只左右的駱駝組成一直駝隊由一個向導牽引。有一個外國管些向導叫“camel driver”,雖然有些滑稽卻也很形像。在這裡騎駱駝沒有梯子爬上駝背的,駱駝是臥在地上的,等人騎上後。CAMEL DRIVER一發口令,駱駝便一個個接連站起來。在駱駝站起來或臥下的時候,在駱背蠻刺激的。站起時,駱駝先站後腿在立前腿。在駝背上,先身子前傾,平衡時就穩穩騎上駱駝了。
爬沙山是比爬一般的山累,沙很軟,你踩上後回往下陷一些。你要3步才能上升在一般山上一步的高度。駱駝只能帶人到半山腰,要到沙山頂就不得不爬沙山了。沙山也沒有固定的路,沙隨著風會不斷變化著沙山。但爬沙山唯一不用擔心的就是會滾下山了。在沙地裡阻力很大。爬上山看敦煌馬上明白什麼叫沙漠綠洲。
月牙泉堪稱是沙漠中的一大奇觀。月牙泉的水來自地下,敦煌也是由於地下水而成為綠洲的。但是,令人稱奇之處是月牙泉竟然出在沙漠中,而且還是鳴沙山的背面。按理說,月牙泉應該被沙埋了才對啊。而在這裡月牙泉竟然安然無事。導游說,因為在這理特定的地形,形成環風使風只會把沙吹上四周的沙鳴山而不會吹向月牙泉。這是巧合還是這裡確是風水寶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呢?
在鳴沙還有滑沙運動,不要擔心坡度大還小心選擇速度慢的滑沙板。因為沙地很大的摩擦力,滑沙板下滑要用手撐。而沙地的溫度足以燙熟雞蛋。我們幾個兄弟就是這麼中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