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埃及記-開羅*文化的交織

作者: fulynn

導讀對於埃及大家都較為熟悉它的古埃及時期,實際上埃及是一個歷史經歷豐富的地方,包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帝國都曾經統治過這片非洲土地。 埃及的游記很難寫,因為一不留神就成為大段抄襲歷史,可是為了讓自己和朋友們了解埃及,我還是復制了有關埃及歷史的內容,正因為歷史的豐富,才造就了現在埃及文化的交織,也或者正因為這樣的歷史,才造就 ...

對於埃及大家都較為熟悉它的古埃及時期,實際上埃及是一個歷史經歷豐富的地方,包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帝國都曾經統治過這片非洲土地。 埃及的游記很難寫,因為一不留神就成為大段抄襲歷史,可是為了讓自己和朋友們了解埃及,我還是復制了有關埃及歷史的內容,正因為歷史的豐富,才造就了現在埃及文化的交織,也或者正因為這樣的歷史,才造就了現在埃及人的阿拉伯民族性。 埃及文化離不開尼羅河。隨著最初的政治聯盟,北方王國在三角洲地區成立,而南方王國在孟斐斯(開羅)和尼羅河的第一處大瀑布之間崛起。這兩個早期的王國合並之日就是真正的埃及歷史開始之時。那是第一王朝曼內斯王在位期間的事,時間在公元前 2900年左右。為便於理解,史家把後來的各朝分為若干組,每組叫做一個王國,這些王國的起訖年份很不准確,愈古出入愈大,有的偏差達幾百年。這裡所舉的新王國以前的年份和朝代的劃分悉從德國埃及學者喬治·斯丹道爾夫。新王國以後朝代劃分適當從簡。 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270——2100年)從舊王國崩潰開始。這個時期可以看作是走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期,其間孟斐斯始終存在著有名無實的王朝。第一過渡時期從第七朝持續到第十朝,先後有30多個國王在位。

中間王國(公元前2100——1700年)是一個發展時期,這時底比斯王公推翻了赫拉克利奧波利特王朝並取得統治地位,再次統一了全國。這個時期是從第十一到第十三王朝。可以肯定這時文化相當繁榮,無數優美的建築是先後在四個統治者在位時建成的,一個名叫阿門農赫特,三個名叫賽索斯特利斯。

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00——1555年)是海克索人統治時期。海克索人屬閃米特人“牧羊國王”,他們從外入侵尼羅河的這個國家,征服了它;並且統治了一個世紀,最後他們被底比斯王公(第十七朝)趕出埃及。直到不久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海克索人被逐的事和聖經裡以色列的子孫出走的故事有關,現已徹底否定。

新王國(公元前1555——1090年)是政治上的強盛時期,統治者是從第十八朝到第二十朝的“專治獨裁”的法老。托特米斯三世征服全國以後同近東各國建立了聯系,迫使外國納貢,使得大量財富湧進埃及,許多優美的建築是這一時期建造的。阿門諾菲斯三世同巴比侖王和亞述王結盟。他的繼承人阿門諾菲斯四世(奈菲爾蒂蒂的丈夫)是偉大的宗教改革家,他決心廢除原有的宗教,代以新的拜日教,因此他自號“埃赫那吞”,意思是“阿頓(天陽神)感到滿意的人”。他在沙漠裡另建都城,取名德勒阿瑪爾納,和底比斯對立。後來由於內戰新教未能推廣,國王死後新教也不復存在。阿門諾菲斯四世的繼承人是他妻子前夫的兒子圖特卡蒙,他即位後把都城遷回底比斯。

第十九朝是埃及政治上的極盛時期。拉美西斯二世(後稱拉美西斯大帝)在位66年期間修建了無數壯麗雄偉的建築,地區遍及阿布辛博、卡爾納克、盧克索、阿比朵斯和孟斐斯,另外在底比斯為自己修建了祠堂,稱為拉美西斯博物館。拉美西斯死後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隨後拉美西斯三世即位,恢復了和平和秩序。 他在位21年,他死後統治埃及的是權勢日盛的阿門教士。

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90——721)是局勢混亂、權力更迭的時期。從第二十一朝到第二十四朝的國王中,舍尚克一世是較為突出的一個,因為他征服了耶路撒冷並劫掠了所羅門廟。第二十四朝期間埃及一度為埃塞俄比亞所統治。 埃及歷史上著名的“異端法老”埃赫那吞,以其宗教改革著稱於世。他摒棄古埃及傳統諸神,改奉太陽神。此段時期的浮雕一反以前古埃及雕刻風格,法老不再莊嚴肅穆,而是更人情味。

後期(公元前713——公元前525年)埃及在第二十五朝內被埃撒爾哈頓領導下的亞述人征服。第二十六朝再度統一全國,但已經失去埃塞俄比亞。埃及同希腊結盟後促進了貿易和文化的交流。第二十六朝末代國王普撒美提克三世在培路西厄姆戰鬥中敗於波斯王坎比西斯,隨之埃及淪為波斯的一個省。埃及真正的歷史和文化的生命力到公元前525年就結束了。

波斯統治埃及時期的波斯王是坎比西斯、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一世,到大流士二世告終。這時的埃及文化完全依靠它往日的光輝,而埃及則淪為“強大民族的戰利品”。

希腊—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年——公元638年)是從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和創建亞歷山大市開始的。亞歷山大市從創建以來就是希腊文化的中心。後來亞歷山大帝國逐漸衰微,但到了托勒密三世埃及又取得政治自主,國力也有所上升。托勒密王朝爭奪王位的內部傾軋持續了200年,直到耶穌紀元,而埃及也就一步一步地淪為羅馬的領地。在後來幾代羅馬皇帝統治時期,埃及還保留著自治的名義,實際上不過是羅馬帝國的一個省而。它是羅馬帝國的谷倉,是長期遭受掠奪變得日益貧困的一塊殖民地。埃及相繼為拜占廷人、阿拉伯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近代以後,英法國等殖民列強開始控制埃及,直到1953年,埃及才實現獨立。之後埃及曾一度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首領,但隨著薩達特對以色列的承認,及其他一系列的“門戶開放”的親美政策,而被逐出阿拉伯世界,換來了美國對埃及的經濟上的支持,這也是小穆同學所指他們的生活來源從天而降的來源之一。 隨著不同的統治者,帶來了不同的宗教,也在開羅修建了許多帶有濃重宗教色彩的建築。在開羅,我大概看到了這輩子看到的最多的清真寺,盧卡索稱為“百門之都”,而開羅有著“千塔之城”的名號,可見一斑。 開羅市區大致分為:新市中心地區、伊斯蘭地區、老開羅城。開羅伊斯蘭地區的300多座伊斯蘭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由於我們在開羅的實際時間只有一天半,第一天的金字塔和埃及博物館當然是重頭戲,還要在離開埃及之前去開羅有名的哈利利市場購物,留給我們逛開羅城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兩個多小時。於是小穆同學安排了老開羅城區的被稱為懸空教堂的穆阿拉卡教堂和聖喬治教堂,以及最古老的伊斯蘭寺院阿姆魯清真寺。由於時間緊張,也就是匆匆拍照而後就離開了。 其實後來去的伊斯蘭地區的哈利利市場旁邊就有多個很有名的伊斯蘭寺院,包括伊斯蘭世界的最高學府-愛資哈爾清真寺和安放著680年在伊拉克戰死的法特梅王朝的哈裡發侯賽因頭蓋骨的侯賽因清真寺。不過害怕走散,我也只是在外面拍了數張照片而已。 開羅匆匆而過,留下許多的遺憾,或許只有留待下次,只是不知道哪會是何時。。。。。。


精選遊記: 開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