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有名石寶山
今天,我終於來到了慕名已久的雲南劍川石寶山。
石寶山位於劍川縣縣城南25公裡的群山中,景區面積為25平方公裡。這裡深藏著s始鑿於唐代貞觀年間的石寶山石窟,它是我國古代白族先祖雕刻的藝術瑰寶,有人稱之為“西南敦煌”。因此,石寶山石窟它也是中華民族自唐以來稀有的文化遺產。
正如此,劍川石寶山石窟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11月8日又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988年7月15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石寶山列為大理州第一批自然保護區。
我祖籍為滇西北,游石寶山應該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可是我在外工作生活了四十多年,每次就是回家,總想應該到石寶山游游,卻總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終不能成行。
如今,退休了,有時間了,到石寶山游游,終於如願以償了。
我們一行十人劍川縣城裡租了一輛面包車,經過四十多分鐘的行駛,到達了石鐘山石窟。
據介紹:石鐘山,因為它的外形像遠看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座古鐘,因此得名“石鐘山”。它為石寶山的一座支峰,屬老君山脈。
石寶山的石鐘寺。依山而建樓公亭閣,曲折迂回,掩映在松柏竹林之中,依岩雕鑿有八個石窟,是整個劍川石寶山石窟之精華。
石窟裡有明朝李元陽的題詩,是他當年與楊升庵同游石寶山時即興而作,是詩人李元陽在石寶山留給後人的難得的墨寶。
石寶山石窟造像千姿百態,互不雷同,有佛像、南詔王像、官吏、外國僧人等,雕刻細膩精美。
一號窟稱為“異牟尋坐宮圖”,有王者像及待從、童子等造像9軀,正中坐龍椅上的王者,頭戴金剛寶塔蓮花冠,身著園領左衽大袖寬袍,兩手入袖,屋前雕一童子,頭頂供盤,兩側侍從5人,神態各異,龕左、右兩壁雕一老一壯唐人裝束清平官坐像。
二號窟雕成宮庭式,金窟其雕十六軀,是石鐘山石崖中造像最多的一窟,華麗的殿堂,檐前帷帳高懸,王者坐龍椅上,北刻有8個武士,每人手執旗幟,又有兩個武士執兩把長柄扇,王者右側坐著一個撐曲柄傘的和尚,兩壁雕身穿朝吸的二清平官,此窟為“閣羅鳳議政圖”。
三號窟內雕有地藏菩薩坐像,頭戴寶冠,上罩頭蓬,普通肩寬補貼衣,左手執寶,跣足。
四號窟為摩岩造像,佛跏趺坐於須彌坐上,著法衣,踏蓮花,背後迦葉阿難合掌而立。佛左為文殊菩薩,佛左為普賢菩薩,左側有一像奴,手執像鉤。
五號窟的“愁面觀音”是我國石窟藝術的珍品,其選像面容清瘦,雙眉微皺,仿佛看透人間的悲苦,兩側二像相向坐在須彌座上,內容為維摩詰問疾故事。
六號窟是石鐘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窟,正中雕如來佛,著法衣,右手臂及胸袒露,結跏趺坐,阿難迦葉待立左右,旁立三頭六臂的四大明王,兩側雕多聞天王和廣目天王像。
七號窟有雕刻技巧精湛的甘露觀音,體態豐滿線條流暢,具有典型的唐代選像風格,觀音頭戴化佛冠、披帛、袒胸、佩瓔珍,坐於蓮坐上,左右各雕一供養人立像,後壁有藏文題記題為:“將世間受無邊苦難眾生,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是佛,當你把你的尊嚴,刻在岩壁上時,祈求佛的保佑,把我等福薄的罪惡眾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吧,吉祥!”
八號窟正面須彌座上,原雕佛像已毀,後世補雕一女性生殖器,白語稱“阿秧白”,此種叫法本源於彝語,這個特殊的雕刻,乃是對女性崇拜的像征,帶有母系氏族社會原始文化的特點,在我國尚屬罕見。至今,當地婦女還保留向“阿秧一白”祈禱、跪拜求子和抹油的習俗。
過去,每年農歷正月和八月,這裡舉行廟會,來自劍川和鄰縣洱源﹑雲龍﹑蘭坪﹑麗江的青年男女,在石鐘山上彈弦對歌,結識戀愛,有的未婚姑娘也向“阿秧白”膜拜。
從石鐘寺西南方向順山而下大約有4公裡的金雞棲山南麓,即為沙登箐區,還有5窟石刻選像,但是,那裡很少有人去到。我們這次到石鐘寺,因時間關系,也不能成行。
石鐘寺對面的獅子關區,其山峰狀若獅子而後名。獅子關區有3窟,山腳有一拱形淺龕,內雕一像,頭發卷曲,身披、腰系裙、旁題“波斯國人”四字,左岩上,龕內雕一麓僧,深目高鼻,挽螺絲髻,左下方有一天井。獅子關頂有選像士軀,案右側有一戴紗帽男像,左側有一頭飾高髻的女像,案前供花,鮮果右上角雕有黃色園輪,中繪桂樹及玉兔,像征日、月、在一些浮雕中還有幾尊寬額頭,大鼻子,闊下頜的印度人像。
劍川石窟,它是古代白族民間匠師的卓越創造,選像內容,有以宗教為題材的,眾多的佛,菩薩、天王、力士、八大明王等,都為佛教題材,其中梵僧,觀音,特別是八大明王、大黑天神的選像,對自然,祖先,英雄及偶像的崇拜,還有南詔王者,官員待從的服飾以及儀仗的精細雕刻,為南詔歷史的畫卷。
此外,還有一部分波斯國人和印度人的選像,反映了南詔和大理國時期,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
劍川石窟群是我省規模最大,保存較完好的古代石刻藝術,雕刻工藝精湛,具有特殊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引起愈來愈多的中外游客和文物專家的矚目。
石鐘山海拔2505米,到這裡觀賞石窟,我們還可領略高原景觀。這裡山勢雄峻,古木參天,奇峰異石千姿百態,春夏季節,滿山遍谷山茶,杜鵑盛開,馬纓、幽蘭爭相鬥艷。老君山頂的白雪,彩雲,背襯藍天,令人神爽。
我的孫子洋洋三歲多,還很不知事,我們帶著他在現在世間稀有的民族雕刻藝術瑰寶面前走了一遭,他現在是不知道是那是什麼。但是等長他大了,再來石寶山,並懵懂回憶起來時,他還是應該是很自豪的,因為他在“小屁孩”的時候,就跟著姥爺從上海來到過這裡,並已經領略過我們白族祖先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