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文化源遠流長,興起於秦漢,繁盛於隋唐。大唐芙蓉園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大唐盛世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全園景觀共劃分為十二個景觀區域,分別演繹了十二個文化主題:大門特色文化、外交文化、茶文化、仕途文化、女性文化、宗教文化、詩歌文化、歌舞文化、帝王文化、民間文化、科技文化和飲食(酒)文化主題。
一進門,我就被“大唐芙蓉園”的碩大造型吸引住了眼球。它形似篆刻印章,紅字金體,後體是一盤旋的龍體。一般景區都是用石頭,碑,牌,匾等來點出園名,印章的形式我倒是第一次見。
御宴宮是中國的仿唐宴基地,我對它很感興趣,可惜我的錢包對它很不感興趣,所以只好離它遠遠的了。聽說裡面辦有“燒尾宴”。所謂“燒尾宴”,是指士人剛做官或官者官位升遷,為應付親朋同僚祝賀,必須請的一頓飯,因此也像征著前程遠大,官運亨通。其名稱來源有三說:一說虎變成人,尾巴難辦,必須燒掉其尾;二說新羊初入羊群,因受群羊觸犯而不安,要燒掉新羊的尾巴,它才能安靜下來;三說魚躍龍門,有天火燒掉魚尾,魚即化為真龍。
曲江流飲出現於東晉,盛於唐,延續於宋,影響至現代。曲水流飲是將酒杯置於水中,水流杯動,杯流至誰前則罰誰飲酒做詩,由眾人對詩進行評比,算是一種文人墨客的娛樂形式吧。中國古人認為“三”代表著圓滿,《老子》就曾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在飲酒習俗中,多有“敬三杯”、“罰三杯”的勸酒方式,表示“圓滿”和“極限”之意。這裡的曲江流飲處也引入了“三生”的概念,體現了“山生水,水生酒,酒生八仙”的酒文化。
唐市分為唐集市和戲樓廣場,戲樓廣場有民間戲曲和雜耍表演,集市內有賣手工藝品、飲食和茶酒的商鋪。我走在集市裡,突然就聽到有曲音入耳,“塤”!大腦沒有經過任何思考,直接作出了判斷。塤,以前只在賈平凹的小說《廢都》中聽說過,沒有見過它的樣子,沒有聽過它的聲音,沒有在心裡作過過多的惦記,而在聽見塤曲的一瞬間,塵封的記憶就打開了,直覺告訴我那是塤!順著曲音我走上前去看塤,塤是一種上古的樂器,多用陶土燒制而成,有單孔到九孔不同等。常見的陶塤是一個一邊是平底的橢圓體,古人說那是火的形狀,哈哈,說得真文雅,要讓我形容就是一端打碎了,整平了,立起來的雞蛋。在這裡塤已不單單是一種樂器,更多的成了陶質工藝品類的旅游商品。雖然這些陶塤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階,在音域、音色還是工藝制作上都不夠規範,但還是有很多人買了它當紀念品。塤在我的心中是高處不勝寒的那種樂器,本應很神秘、很高雅,而現在知道只要區區幾元錢十幾元錢就可以買到一個時,我像受了打擊似的,有了心中的聖女突然成了煙花女子的那種挫敗感,只覺得這個價錢褻瀆了藝術,踐踏了文明。看過了塤,我繼續前行,身後依然是那種如泣如訴的塤聲,悠遠,低沉,幽怨,蒼涼,哀怨,凄楚,嗚咽……把人的愁緒慢慢挑起,讓心事如藤纏蔓繞般漫延開去,不由地就讓人陷入那種憂傷,孤獨,惆悵的傷感中,再也走不出來。“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這算是真正領會到了這話的含義。旅游回來後,我在網上下了幾首塤曲,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再也聽不出來那種味道來了。也許塤曲必須以西安那種古城牆作背景,在月明風清無人相伴的夜晚,一曲塤曲滑過,仿佛可以回到荒蕪渾樸的遠古,可以看到沉積的歷史在身邊緩緩流過,然後再在不經意間到了天荒地老……這種人類與歷史之間觸手可及的距離,讓我不由地想起“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那句話來。
從茱萸台下山時看到了一些佛家手印的地雕,黑色的巨大的手指結成各種形狀的手印,黝黑得很有禪意。我走到一處就學一處的手印,自己拈指自己看,只是轉過頭去就忘記了。以前我對佛家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現在去過的寺廟多了,忽然間就感覺到了它的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不自覺地就敬畏起來。
陸羽茶社已經關門了。如果在白天,也許我會要上一壺茶,然後靜靜地坐在江邊,看曲江流水,看花開花落,看雲卷雲舒,看時間流逝,放任自己的閑情逸致。也許只有那時,我才會覺得自己不是一無所有,生命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讓我任意揮霍,生命中還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去珍惜。此時,夜裡的茶社已不像白天那樣格調雅致、意境幽深了,儼然有了另外的一種味道。庭院裡長長短短柱形的黃色宮燈,圓圓扁扁的紅色宮燈都亮了,燈光交輝相映,流光溢彩。景致雖然不錯,卻少了白天的些許禪意,豈不知“禪茶一味”,少了禪,這茶便是喝不得了,該喝酒了!這燈光營造的氛圍真真是易酒不易茶,易俗不易雅啊。我倚靠在吳王靠上,看江邊的枝條搖動,忽然間就想起了《望江南》那首詞,“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哈哈,禪意不足也就罷了,怎麼想著想著就想起了煙花巷柳之地,風花雪月之事來了。哈哈。
唐朝時對科舉考試十分重視,把榜上題名,高中科舉者稱為“登龍門”。唐朝每次科舉放榜新進士登第後,還要參加一系列禮儀性的活動。進士們在拜謝座主(考官)、參謁宰相後便可以曲江宴飲、杏林宴飲和雁塔題名了。曲江宴活動本是朝廷為落第仕子舉行的宴會,後來演變成新科進士和仕子們的詩會。“曲江流飲”每每都會群賢畢至,才俊彙集,諸多詩人吟詠詩作,比試高低,會吸引來了無數爭奇觀賞者。曲江宴之後就是杏園宴。曲江宴是皇帝賜宴,故皇帝駕臨,百官參與;杏園宴是新進士自己舉行的同年之間的聯誼性、娛樂性的宴會,座主被邀參加,又帶有謝師的意思,總的來說,杏園宴娛樂和嬉鬧的色彩很濃。此處的杏園就展現了唐代科舉文化和“杏園宴”舉子歡慶的場景,反映“倡學”的唐代社會風尚和“學而優則仕”的唐代理想價值取向。唐代自中宗神龍以來,凡登進士第者,先在杏園宴會,後去雁塔題名。《唐摭言》記載:“神龍已來,杏園宴後皆於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一善書者記之。他時有將相,則朱書之。”杏園宴會、雁塔題名同為科考的盛事,成了進士登科、金榜題名的“代名詞”,承載著科舉功名的榮耀,標示著成功與富貴的蒞臨。
仕女館白天有表演和展覽,我去時已經閉館了,唯有館裡樓外的燈光幽幽地撒落著。今天來的真是有些不巧,除了百戲樓的表演看到外,其它地方的表演都沒看到。我最遺憾的是拱橋前的大唐風情歌舞表演,因今天有雨,室內的表演都取消了,我也就沒了眼福。
美人柱是漢白玉作成的柱子,一面是凸雕,一面是凹刻,雕刻著梳有各式各樣美人髻的美人兒。我挺喜歡看唐代女子的,雍容大氣、豐腴優雅,不管是這裡的麗人行、美人柱,還是以前看到的歷代畫卷,唐代女子那種自信而又從容的神態在歷代朝代的女子身上都看不到。這也許是因為在古代歷史中,唐代女子的開放程度最高的緣故吧。不管怎麼說,在精神、在地位還是在情愛方面,唐代女子的開放程度都是其它封建王朝遠遠不可相比的。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寫穿越時空類小說的話,我一定會選在唐代,畢竟那個時代的女子活得能自我些!
在兒童游樂區裡,我像小孩子一樣又蹦又跳地玩著,玩著玩著,突然不知道了自己今年貴庚幾何!
看看時間差不多了,我就往紫雲樓走去。紫雲樓高達39米,是大唐芙蓉園的標志性仿唐建築。現在到了夜間,華燈初上,這裡景致又有了一番別樣的美麗,像是妖媚女子越是到了夜間越是風情萬種,越是蝕骨媚人。樓閣的重檐上吊著宮燈,紅紅火火,喜慶而喧嘩。古香古色的建築群在現代燈光的映射下金碧輝煌,流光溢彩,美淪美煥。總的來說,整個大唐芙蓉園內的建築風格比較統一,且獨具一格,自成一派。這種建築沒有清代建築那種雕梁畫棟、描金繪彩的浮誇和奢華,只是簡簡單單地一色朱紅,倒也顯得雍容、華貴和典雅。看慣了於細微處見功底的中國傳統建築,初時我總覺得這裡的建築風格過於簡約,後來想想也許正是這種簡潔洗煉、歷盡滄桑、洗盡鉛華、包容納新的寬容和大氣才是大唐文化的精髓吧。
天又開始下雨了,我真不喜歡。本來可以坐在台階上等演出的,可現在台階上都是雨,我只能站著了。穩穩當當地站著太累,我就閉著眼隨著音樂晃頭晃腦動胳膊動腿兒地慢搖著,管它呢,誰愛看就讓他看去,誰愛說就讓他說去,反正沒人認識我,我怕誰!想想這也算是身處異地的一種自由吧!
晚上8:30時,芙蓉湖上的水幕電影《大唐追夢》終於開演了。這裡的水幕電影是全球最大的水幕電影,水幕寬120米,高20米,除了劇情差點外,看起來蠻過癮的。音樂、噴泉、激光、水雷、水霧、焰火混合一體的效果給人帶來了強烈的衝擊,真是視覺的極端享受,猶如視覺的饕餮大餐。
走出大唐芙蓉園,路兩邊的街燈很美,像現在的日式燈,長方體的燈箱上繪著古詩古詞,典雅而嫻靜。走在路上,只覺得那種唐風,那種古韻可以信手拈來。宮燈燈光柔媚,散發出一種暖暖的,曖昧的氛圍,很適合情人手牽手,慢慢踱著步,輕輕訴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