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瑣記

作者: 寄塵

導讀一夏日炎炎,終日躲在冷氣充盈的辦公室裡避暑,竟有點懨懨疲態,漸漸地大家都不想說話了。還是女人細心,相鄰公司的負責人是位健美小姐,活潑好動,她提議我們換換環境,到戶外散散心。 深圳的渡假村是城市的花圃,大家都提不起興致,討論再三,就決定到那座熟悉的大山裡走走。以前去過多次,都是匆匆過客,這次有充足余暇,可以在山裡悠閑,想像著那種愜意, ...

一夏日炎炎,終日躲在冷氣充盈的辦公室裡避暑,竟有點懨懨疲態,漸漸地大家都不想說話了。還是女人細心,相鄰公司的負責人是位健美小姐,活潑好動,她提議我們換換環境,到戶外散散心。

深圳的渡假村是城市的花圃,大家都提不起興致,討論再三,就決定到那座熟悉的大山裡走走。以前去過多次,都是匆匆過客,這次有充足余暇,可以在山裡悠閑,想像著那種愜意,便躍躍神往了。



現在深圳周邊地區的公路網絡十分完善,從深圳梅觀高速路北上,穿過東莞的塘廈、橋頭鎮就到達東江。

盛夏的東江,只剩淺窄的一脈清流,兩岸干涸河床,長滿蘺蘺衰草。來自粵東深山高壑的盈盈秀水,是因為橋畔不遠處的東深抽水站晝夜不停的抽吸而衰歇至此?

東江北岸,是博羅縣屬地龍溪鎮。一河之隔,風物迥然了。寬闊筆直的龍溪公路,兩旁是一望無垠的平原,蕉林茂密,如果有河衝相間,便恍如置身於珠江三角洲的水鄉。麻衝小鎮在陳殘雲的《香飄四季》裡描繪得令人神往,可愛的並不是那桑麻蔗基和漁塘河網,而是那片連綿不絕的蕉林和蕉林裡的故事。



龍溪十裡公路,兩旁除了蕉林,還有一種特殊的建築物,坐在車上隨意數數,便數出三十多座高聳的煙囪。

司機是當地人,他回答了我們的好奇。南岸東莞的外商廠房越來越多,龍溪人設想著會有很多外商對闊廣的北岸感興趣,無盡的蕉林遲早會換成鱗接梯比的廠房。大型建築最大需求就是紅磚,本地特產除了蕉林,更多是免費的黃泥,紅磚的材料。富有經濟頭腦的農民,短短數月間,便在這裡造好磚窯,豎起囪林,向南岸高擎招引的巨手。

南岸的廠房不斷增多,卻沒有一家走過這條長僅數百米的東江橋。風吹雨打,蕉林依舊,昔日高昂的囪林,現在斑駁陳跡,看似龍溪人無奈期待的引頸了。



走盡龍溪北上的直路,向左轉入西行的廣汕公路,幾裡外的北面就是長寧鎮。沿鎮北上,路窄多彎,路旁山勢漸次清奇,迷彩服的軍人也越來越多。穿過林木森森的山門,來到此行的目的地--羅浮山。

沿湖堤直行,左面湖波蕩漾,彼岸山谷中掩影的是衝虛道觀,右面小湖,深深淺淺的是映日荷花。湖堤盡頭的山丘叢林,新建的木屋別墅散落各處。我們男女七人,找了間四房一室的木屋下榻。

單間獨戶的木屋,原是水泥結構,牆裡屋外,釘上大小相同的原木板條,髹上清漆,屋頂建成又高又尖的模樣,屋外架起台級欄杆,空地植上軟草,擺上大小盆景,木屋相鄰的空地,是露天車庫。乍眼望去,在羅浮古綠的籠罩下,黑瓦紅屋,碧草小徑,像置身歐陸豪院中,不得不嘆服設計的乖巧。



從深圳發車至此,不過一個半小時。時值中午,從木屋區沿湖步行,至衝虛古觀前的東寮飯館,一路上炎暑襲人,不免對這座清暑深山有點失望了。

飯後午浴便覺得一身清涼,關上窗簾,開足冷氣,有點尋夢的怡然,趕緊抱著厚重的被角,昏昏睡去。

被鄰房同伴敲睡,已是下午二時多。忽然傳來同伴的叫喊:“下雨了,下雨了,這回坐不了纜車了!”大家倚著門外欄杆,向山峰眺望,臉上的悻意,比之山上翻卷的烏雲,有過之而無不及,沉默了一會,山雨便淅淅瀝瀝地落在門外。



我外出行旅有個習慣,首先必須搞清當地有什麼景點和具體位置,每到一處,會確定東南西北的方位。看衝虛古觀山雨飄搖,而西面卻是藍天白雲,便記起上次到羅浮山燒香時,順道往西面山上看過的黃龍古觀,那是羅浮山最高的景點。當時黃龍古觀正在施工修復,山路泥濘,初建的亭台樓閣規模浩大,最難忘的是觀後的峰巒,奇石巍峨,去天才尺。當時暗暗的記下了方位和來路,料想日後必要到此登臨一番。今天衝虛古觀的纜車坐不成了,可黃龍那邊卻晴空萬裡,分明是向我們招展呢。

看大家失望的圍坐房內吃荔枝,便呼喚同伴:“上車吧,我帶你們到黃龍古觀去。”

司機雖然是本地人,卻和其他同伴一樣,不知黃龍古觀,這樣我便成了導游,領著同伴冒雨向西邊山裡進發。



從公路轉入黃龍歧路,一路上坡,雨霽雲收,山風陣陣,果然清涼。關了冷氣,打開天窗,先前沉悶的同伴都露出勃勃興致,而我更是十分神氣了,一路指點:那是軍營,那裡是通往黃龍宮的山路,頭上那座是駝峰,更高的那座是龜峰……大家左顧右盼的應接不暇。

車子爬過最陡的坡,面前豁然開朗:一列亭台樓閣環山而建,長廊曲回,植滿盆景,層層梯級,伴以清泉水瀑,道觀宏大,錯落有致。或許囿於衝虛古觀古樸簡陋的印像,突然驚奇於黃龍古觀嶄新的全貌,自己也不禁“嘩”地叫了出來。

沿洞觀間石階迂回而上,在清澈的潭邊留下我們的一臉俗塵。帶著清涼,來到黃龍最高的道觀--三星觀,觀內三位天尊雖不及衝虛的高大威嚴,卻是金泊裹身,面對稀落的游人信眾,多了幾分清閑和自在。觀外石欄,隔絕了山外的森幽古木,下層的觀內,傳來熙囔的念誦,分明在造著一場大法事。大家並不好奇的爭著去觀場,也沒有進觀內參拜,只是流連於高處,環顧周圍的建築和觀外密林掩蓋的山峰。

看來大家無意觀道了,良久,大家走在一起,面面相覷,商量行程。健美小姐說:“剛才在這道觀的旁邊,看到登山的路標,我們登山罷。”同伴連聲說好,或許因為不能坐纜車登上飛雲頂,大家憋著氣,非要從這裡攀登不可。



登山的路果然就在道觀的旁邊,平緩的石階向林森處伸展,大家徐徐進山,一路說說笑笑,顯得興致很濃。

同伴中,年紀最小的是笛子姑娘,這是我送給她的雅號,因她讀書時在學校樂隊中吹長笛,至今仍沒有荒廢。這次我要她帶來長笛,希望在朝霧縈繞的早晨,能聽到清悠的笛聲。羅浮之行大家沒有約定要登山,笛子姑娘穿來一襲長窄的連衣裙,現在大伙都去登山,她也隨喜了。沿路拾級而上,她只好把裙腳卷起,用手抓著,十分狼狽,結果成了我們一路的笑料。

黃龍古觀地處半山之上,從長寧到此超過十裡,沒有往返車輛,來者自備,所以游人不多,登山者更少,難怪這裡階濕苔厚,登山期間,不見游人蹤跡。



山勢越上越陡峭了,雖然路有石階,但總覺綿綿無盡。路旁多怪石,堆疊成洞,爬了良久,停在“八卦洞”前的石上休息。看著石上的三個大字,沒有人搶先進洞探究一番,或許是誰敢進去,誰就是諸事八卦的人吧。良久,終於忍不住好奇,幾個人衝了進去。

洞裡潮濕,盡處有石台、石床,洞壁上有朱筆題寫的細字,下有游人燒燼的香炷,分明是供奉前人的地方。至於仙家何者,我們沒有細究,倒是發現洞側一偶,有容身裂縫,擠鑽過去是洞外,有幾塊平坦巨石,流著清溪潺潺。

大家氣吁吁的商量著,要否繼續攀爬?沒有人提議下山,於是繼續前行。

原來古觀的後山,與龜駝二峰相距甚遠,當我們爬到超越其高度處俯瞰,才知道由此處到二峰間是千尺深壑,跟本無路可通,即使從深壑攀爬,龜駝峰上頂皆天成巨石,非職業爬山者難上峰頂。

我們所登的山,不知名,從山下仰望,以為那面如刀劈出的懸崖之上就是峰頂,可是爬到懸崖盡處,才知道山上還重疊著一座更高的山。夕陽斜照,飛雲不渡,遠望山峰,回首來路,我們爬到現在,還不及半,誰知那遠山的高處,會否還屹立著另一座更高的山呢?



因為沒有帶水登山,走到現在,已是汗洗全身,口渴難捺。聽見爬在前面的同伴高喊:“快上來吧,這裡有山溪,有水渴啦!”大家頓時精神起來,連落到最後的我,也用盡氣力,手腳並用的爬往高處,向水聲尋去。

現在所處位置,是那座更高的無名山前的平緩地,從無名高山下流的山水,彙集此處而成溪澗。

飲溪滿腹,席地而座,看山下碧綠的密林,覆蓋著連綿遠去的山巒,山嵐吹送,龜駝二峰的怪石,染著落日余輝,伏在我們的腳下紋絲不動。

羅浮山方圓八百裡,地跨博羅、增城、龍門三縣,飛雲峰頂高達一千三百米。嶺南之地,號稱四大名山,飛霞、鼎湖、西樵享名其中,而高度不足五百。唯我羅浮,獨立粵中,上擎一天,北阻朔天寒氣;下養萬物,南涵濕風暖雲;古招道佛以教化,今怡游人以閑情。是次登臨,雖不及頂,也是見識過南粵雄奇,此後南蠻諸山,俱不入眼矣……

吃吃的笑聲傳來,笛子姑娘和健美小姐還在溪間濯洗嘻戲,料想自己汗洗衣衫和一臉疲態,在青春的笑聲中是顯得如何的老氣橫秋了。

悠長的晚鐘從山下道觀傳來,該是道人晚餐時候吧。嘆了口氣,呼喚著同伴下山,一路回眸,作別最高處未能登越的山峰。

事後,寫下一首詞記錄是次遺憾:

《荔枝香 登羅浮山頂未果,記游》

結伴登臨絕頂,趨若鶩。趁午時半陰晴,攜夏涼同赴。山轉溪環蟬噪,霧散雲封路。無盡、千尺天梯為誰渡?

崖欲裂,澗無底,休回顧。手足無暇,笑倒欲扶千樹。力歇心余,袖外龜峰碧天暮。飛雲遙指絕處。

十一

回到觀道,天色傍晚,在長廊和兩位道士閑談,原來我們在山上看到的最高的山,是小飛雲,如果從小飛雲前往飛雲絕頂,至少還要三個半小時,如果從衝虛古觀後山乘纜車上山,再行一個半小時,就能到達飛雲頂了,我們釋然。

帶著遺憾,我們離開了黃龍古觀,盡管一路上仍是歡聲笑語,因為看到了羅浮山最壯觀的黃龍古觀,可大家心裡,還是惱恨衝虛古觀那場不合時的雨,要不我們應在幾小時前已征服了羅浮主峰飛雲頂了,現在卻連小飛雲也無法攀越,那種感覺,堪可捶心頓足。

笛子姑娘悄悄告訴我,她曾在去年來過這裡,只是不記得這裡叫黃龍古觀。我問她怎樣上來的,她說,是由一個相識的當地人帶路,從山下公路入口處走路上來的。我驚訝之余,啞然。

十二

木屋浴罷,乘車到東寮飯館,已近晚上八時。我們圍坐在寮外長廊的餐台,這裡空氣清爽,輕松自在,沒有城市的拘謹約束。洗杯的茶水,主人讓我們往寮外的水泥地亂潑,大家甚覺新鮮,爭著潑灑,幾壺羅浮甜茶,在嘻鬧中潑得一地都是。不經渲泄,怎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山中餐宴,當然是各式山珍,有黃猗、山豬,果狸、芒鼠和地道的羅浮石螺。同伴七人,來自粵桂鄂豫,餐宴之上,自然大談家鄉的飲食文化。

廣東同伴嗜酒,發現這裡的土制白酒很有風味,就用啤酒杯與武漢人大口大口地干將起來,鄭州的笛子姑娘則主動請纓,酒量驚人,桂系女將健美小姐自然不讓須眉。看見這麼熱鬧,我也不甘示弱,加入戰團。

吃喝之間,忽然電閃雷鳴,隨即濠雨滂沱,大家毫不在意,只管痛快。山中多雲雨,方有萬物滋榮呵,來--干!

十三

飯後無事,相約去唱歌。羅浮山畢竟只是山水勝地而非娛樂天堂,最好的一家娛樂場所也是簡陋至極,而且一概是十一時就打烊的。大家沒有盡興,卻是見識了笛子姑娘的歌藝,枉我自以為有音樂天份,聽她隨便一首歌就能即興唱出和諧的和音聲部,令我赧然不已。

摸黑歸去,夜涼如水。“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番情景,如果能在羅浮山領略,該是永世難忘的。羅浮的夜空一片漆黑,卻看不見夏夜的繁星,想必是烏雲阻隔了。

羅浮之夜也是靜得無聊,想說的話題已在白天的車內、山中和餐桌間說得干干淨淨了,明天的行程難以確定,只能看天氣行事。大家相對沉悶了一番,便各自回房休息。

記起笛子姑娘帶來的長笛,便喚她吹奏起來。多年前排練演出時,從不覺得身傍那四把長笛的音色有何動人之處,今宵夜靜,忽然聽得這種西洋樂器還頗有古意,便把張學友的《楚歌》寫了出來,聽著笛子姑娘一遍遍的吹奏,低回而凄蒼。看來長笛是適宜深夜諦聽的,而朝雲曉霧裡,吹徹的應是竹笛的悠揚,“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還是古人深究得透徹哩。

笛聲消去,關掉冷氣,沒有寬衣,帶來消遣的《詞牌釋例》也無暇細看,枕著被子就睡著了。

十四

被健美小姐敲醒,已是日上三竿。她一邊興奮地叫著“今天天晴,可以坐纜車上山啦!”一邊進進出出地忙碌著。這次行程她是主人,不久前曾坐過這條索道,熟識環境,今天的行程自然靠她安排了。

早起的同伴已從湖邊歸來,大聲地說著湖邊釣魚的樂事,武漢人是攝影發燒友,剛剛從荷塘剪影回來,正在屋外為笛子姑娘甜美的儀容留影。司機據說是破曉時分才趕回來的,現在還在酣睡。

我們沒有嘈醒司機的惡夢,一行六人,在屋前合影一番,然後悠閑地散步到湖邊的飯館吃早點。

十五

纜車索道在朱明洞附近,起點就在林彪元帥樓那座低矮的後山上。

纜車來回票價每人50元,卻簡陋得令人擔心,雙人座位沒有圍欄和上蓋,與空中鋼索維系的只是一根彎形的細鐵。我們的司機曾在這條索道上,因停電掛在空中被山風搖晃了個多小時,他的經歷曾被我們改編成笑話,現在想起誰也笑不出來。

為了安全,同伴都單人坐車陸續上去,畏縮的笛子姑娘,便與我同座一車。一種傲然的感覺油然而生,開始覺得自己的形像有點高大威猛了。也好,悠長的空中旅途,有佳人相伴,便不愁寂寞了。

索道沿山而上,好在離地不高,那份擔心便逐漸覺得多余了。

人在半空,腳下生風,感覺就像置身滑翔機上,緩慢地向山上飛去。耳邊沒有風聲,沒有鳥聲,更沒有昨日山上噪動的蟬鳴,如深谷絕處,如穩泛空溟。

回首身後,健美小姐雖一人獨坐卻漫不經心的左右顧盼,真真是個見慣世面的人兒。

當笛子姑娘數罷二十個撥地而起的索道鋼架,我們就到達了山上的終站。

十六

這裡的山勢出乎我們的意料,寬闊平坦如同山下平地。沿級兩旁都是茶寮攤檔,商人們熱情的叫賣,熱鬧直如街市。更教我驚奇的是,每間攤檔或大或小,都有一台電腦。檔主都是山下的農家,舉著手提攝錄機或攝像頭,專門對准女客,熟練地捕捉著最佳畫面。兩旁的屏幕上,定格著前面游人的倩影。

我們的兩位女賓自然成了焦點,健美小姐見慣不怪,氣定神閑、不瞅不睬地一一步過,留下身後兩旁檔主失望的臉。原本嚷著不能再爬的笛子姑娘,此時卻變得步履輕盈,左看看屏幕,右討討價錢,笑意盈盈,擺弄姿勢,十分忙碌和充實,我們三步一回頭的等待,反覺百無聊賴了。

十七

步過空中街市,石級換成了寬闊的泥路,緩緩環山而上,不多久,便見路旁一峰,上有巨石,向深谷擎出,名取其形,這是游人常到的鷹嘴岩。

岩石奇峻,本無路可上,現有鐵梯圍欄,讓游人登臨。

坐在鷹岩石上,回首衝虛,一一在目。更遠處有低山環回,簇擁一座水庫,有知情者稱,那叫顯崗水庫。

山西面,昨日曾經俯瞰的龜駝二峰,又在腳下。山上更高處,雲霧繚繞的,便是久仰大名的飛雲絕頂了。

從此處細看,通往飛雲的山路平緩迂回。岩上石刻記載:鷹嘴岩位處半山,自此登臨飛雲頂,只余半途耳。昨日道人所稱,由此處個半小時即達,不余欺也。

我們圍坐良久,只待飛雲峰上的雲霧散去,一觀面目。果然天不負我,飛雲絕頂最後一抹雲霞徐徐散盡,那光禿禿的石峰便真相大白,一覽無遺了。

出乎所料,大家並沒有喜悅的神情,只是望了幾眼便紛紛下來。在巨石下,有兩副供游人極目的遠望鏡,大家爭睹的,竟是無路可及的山谷密林間,那股奔流的雪白山泉。

十八

回到空中街市,先下山的同伴已在露天茶寮裡喝茶,一面品著甘苦醇香的綠茶,一面談論這兩天在羅浮的行旅。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神仙是虛無飄緲,遙不可及的。山因仙名而神秘莫測,總教世人向往,明知無望卻慕名而來。就如昨天登山,為了神秘的山峰,即使手足並用,氣衰力歇,卻是興致勃發,意趣盎然。今天繼續余興,雖有纜車代步,省卻過半行程;雖悠閑上山,時間充裕,大家卻止步於鷹嘴岩。盡管再往上的路如履平地,絕頂似乎一促即蹴,大家卻意興闌珊,無意登臨,如果沒有山嵐吹送,主峰還飄渺在雲遮霧蓋中,大家會匆匆下山嗎?

千辛萬苦,得來不易,總是讓人倍加珍惜,垂手可得的也會隨手拋棄,古雲“悖入者悖出”,意譯應是怎樣來就怎樣去,生活如此,感情如此,人生麼?更是如此。


精選遊記: 惠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