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一輛車,從吉化出發,一路搖搖晃晃地在青山綠水中迤邐而行,最後來到一個山門,先交60元門票費,接著有一個苗族打扮的男子上車查看了一番,很像香港電影裡警察上車查人一般。等他下車以後,車繼續往前開,最後進入了苗寨。 說是寨子,其實和一個村子差不多,沒有我想像中的寨門高聳,四裡地砦角圍牆,最好還有人吹著牛角號嗚嗚作響。沒有。只是一個寧靜的村子,狹窄的青石板路,黃毛狗默默地看著過往行人,溪流嘩嘩作響。只有過往的苗族打扮的婦女提醒著這是一個苗寨。
我事先聯系好了在接龍橋旁邊的接龍客棧。老板娘是一個苗族婦女,藍衣藍褲,褲腿上也繡著一圈花草蟲鳥。中午飯吃了蕨菜炒腊肉,一杯自家釀的米酒。到了湘西以後我喜歡上了喝米酒,幾乎沒有度數,簡直就是甜的飲料。然後老板娘又給我看了這裡的特產桃花蟲,產自這裡的溪流,一只只的蟲子齊刷刷的串在竹子上,貌似蜈蚣,顏色已經烏黑發亮了。據說這桃花蟲只有三、四月才是“蟲樣”,以後就長成別的東西。味道極美,並且男子吃了定會走桃花運雲雲。
這裡最有名的風景有兩個,分別是流沙瀑布和問天台。下午沿著峽谷大約走了1個多小時,每每繞過一個山坡,對面的青山又在路的盡頭展開。兩邊田野中的積水明亮如鏡,清澈見底。
路上的導游是位大方可愛的苗族姑娘,一路上唱起了山歌,其歌詞煞是可愛:
阿哥要是來看妹啊呀,千萬不要走路來,路上的蛇兒多 ,當心阿哥被咬著。
阿哥要是來看妹啊呀,千萬不要坐火車來,火車上的扒手多 ,當心阿哥掉錢包。
阿哥要是來看妹啊呀,千萬不要乘飛機來,飛機上的空姐多 ,當心阿哥被迷著。
在一路的歌聲中,最後到了流沙瀑布。只見前方100米寬的山崖,一條白練從半空而下,到了半空中的時候,已經變成了無數細水珠,就好像銀白色的細沙在風中搖曳而下,又像是瓏蘢輕紗在空中飛舞。瀑布寬達80多米,高約200多米,是國內落差最大的瀑布。在瀑布的右邊則是去年舉辦國際徒手攀岩的地方。
下午回去的時候看了苗族服飾表演。苗族姑娘和小伙穿著各色盛裝,舞蹈矯健有力,忽又恬美含蓄,美不勝收。按照苗族的風俗,一個男的若喜歡上一個女的,就踩他的鞋跟表示愛意;而如果一位女子喜歡上男的,就在他經過的時候,冷不丁地在他臉上抹上鍋灰。多麼有意境和創意的方法啊!在表演的時候演員們會邀請觀眾去場中互動。結果有一個女觀眾的鞋子不僅鞋跟被踩了,而且被幾個苗族男孩頑皮地踢飛。大部分男觀眾的臉上則被抹上了鍋灰,狀若美國海軍陸戰隊臉上的迷彩,我簡直舍不得把它從臉上擦掉。
熱鬧歡快的演出結束了,寨子又瞬間恢復了寧靜。坐在接龍橋上,聽著溪水,看著遠處的山峰仿佛就在咫尺。是吃晚飯的時候,來了三四個苗族老婆婆,端著飯碗,坐在橋欄上,一邊吃飯一邊用我聽不懂的苗話聊天。那橋高約4米,欄杆高約30釐米,下面即是溪水。那幾個老婆婆估摸著有七八十歲了,就這樣穩穩地坐在欄杆上。又過來一條狗,蹲在那兒一動不動,肅默地看看主人。夜色越來越黑,四周的群山烏壓壓地往寨子壓了下來,而橋下嘩嘩的溪水聲也似乎越來越響了。在這無法形容的寂寥中,我連忙走向外面的停車場。那裡有一個停車場和一些苗家商店。
坐在一個小賣部的凳子上,看見裡面有一個小伙和一個姑娘,也在嘰哩咕嚕地說著什麼。小伙子一身短打,端著一個青花大磁碗,右手一雙銀筷。姑娘似乎20歲左右,穿的是黑色的T恤,一副俊俏活潑的樣子。小伙子吃完飯,順手把青花瓷碗往地上一放。過了一會兒,從旁邊的屋裡走出另一位姑娘,看上去稍微年長成熟,端莊典雅,挽著發髻,穿著苗服,手裡也端著飯碗,看來是過來一邊吃飯一邊串門。她正在和前面那位姑娘聊得起勁,順口把一塊骨頭吐在地上的那只碗裡。就看見那位小伙子氣急敗壞地跳起來,激動地說著什麼,猜想是說這是他的碗,可不是垃圾桶!年長的姑娘似乎解釋了一通,看看那個小伙還是很不爽的樣子,便趁他不注意,又偷偷地往他的碗裡吐了一塊骨頭,然後轉過臉地抿著嘴偷笑。那位黑恤衫姑娘便在旁邊吃吃地看這那小伙壞笑,似乎看他會怎麼表現。小伙子氣得暴跳如雷,但也無可奈何。這幕情景真是有趣。
過了一會兒 ,那位年長的姑娘回她屋裡去了,這小伙便氣呼呼地從地上拿起飯碗,走向垃圾車。我還以為他是要把碗裡的東西倒掉,沒想到“哐當”一聲,小伙子把整個碗扔進了垃圾車裡,然後拍拍屁股走人!黑恤姑娘看得張開嘴巴半天合不攏。然後聽見他們又說了一通,這回似乎是用吉首方言說的,應該是姑娘說“你要買一個新的碗嘍”,小伙子說“買就買”,然後揚長而去。
等小伙子走了以後,我和黑恤女孩聊了一會,得知他們是親戚,小伙還是姑娘的叔叔輩,盡管年齡差不多。沒多久,那位年長的姑娘又晃悠悠地過來了,黑恤姑娘便把剛才小伙子扔碗的事情說給她聽,把那年長的姑娘聽得目瞪口呆,連身說“闖禍了,闖禍了”。然後她們嘰哩咕嚕耳語了一番,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
夜幕降臨。突然黑暗中又走出兩位女孩,穿的是黑色的舞蹈練功服。一看原來是白天表演苗族服飾舞蹈的少女。她們白天裹在寬大的苗族服裝裡,戴著亮閃閃的銀飾,看上去似乎都很小。但等她們走到跟前,才發現其實都非常高,大約都有1米65的樣子,並且茁壯活潑,洋溢著漢族少女少有的天真爽朗的氣息。她們的黑發整齊地扎成辮子,額前那表示未婚嫁的紅繩,在黑夜中快樂地搖曳有如流星劃過天際。她們的眼睛,讓人想起沈從文的筆下,因為“觸目為青山綠水”,眸子便真的“清明如水晶”。她們提著一簸箕的蝦,在小賣部的燈光下,仔細地挑著裡面的石頭。原來白天看到的桃花蝦就是這樣來的,而且據她們說這種蝦只有晚上才最好捉。大約過了半個小時,終於把裡面的石礪清除干淨了,然後那位黑恤姑娘從房間裡拿出一個鍋,一個電熱爐,放在地上。那位小伙子也不知從什麼地方回來了。想不到他竟是個炒菜的好手,從外頭拿來幾根綠油油的青辣椒,洗完切完。然後拿起鍋鏟,劈裡啪啦把半鍋的小蝦翻來炒去,再放上兩根蔥,幾塊生姜。完了再接著炒辣椒。只見油煙四起,不一會兒滿屋的香味。兩位舞蹈少女在旁邊安靜地看著。
一切都弄好,我買了兩瓶啤酒,大夥兒坐在用草編織的墩上吃起來。小蝦非常鮮美,而辣椒只有一點點的辣,都是非常下飯。屋裡只有那位黑恤姑娘風風火火地說話聲,兩位跳舞的女孩,羞澀地看著地面。談話中我知道,苗族有幾大姓,分別為龍,黃,石。黑恤姑娘姓龍,小伙子姓黃,而其中一位跳舞姑娘姓石(見照片)。黑恤姑娘和小伙又在爭辯龍和隴姓哪個最尊貴。小伙很肯定地說,以前姓龍的人是奴隸,所以苗族的頭姓應該是姓“隴”而不是“龍”,這些人叫做“頭苗”,姓“黃”的是“二苗”。天哪,姓龍的會是奴隸?真是想不到啊。於是他們又接著開著那個黑恤姑娘的“奴隸出身”的玩笑。那位石姑娘只是抿著嘴笑,把眼睛羞澀地看著地面。
吃完飯,小伙力邀我去他開的店看看。在他的店裡,我看了他用DV拍的貴州省成立50周年的大型演出。他還給我講了自己種的煙葉和卷的香煙。他每年從自己種的煙草中選最好的煙葉,卷大概100支不到,概不出售,只給自己抽或招待朋友。他給了我好幾根,我一看有小拇指那麼粗,褐色的卷煙紙包在外面。他向我解釋道,一般的卷煙紙一折即碎,而這100根的紙都是最好的煙葉,很有柔韌性,不會碎。點上煙,在裊裊的煙霧中,我感覺味道確實不錯,比外面30多塊一包的煙要味道好得多。而不吸的時候,要過了一分多鐘,煙才熄滅。煙葉點燃得非常的均勻,灰燼細密。於是我才明白為什麼書上說雪茄通常可以抽一天,不抽的時候可以放在上衣口袋裡而不會點燃衣物。
太晚了。要回去了。小伙子說要借我手電筒。我說不用,再說我還可以用手機的亮光。但出門沒走幾步,我才發現大錯特錯。這是苗寨,沒有路燈,而天上沒有月亮,真是伸手不見五指。我只能用微弱的手機亮光,依稀地感覺到路面青石板的走向。在我的記憶裡,已經沒有見過真正的黑暗,因為晚上永遠都有燈光。此時的黑暗從四面八方包圍著我,寂無人聲,只有遠處嘩嘩的溪流聲。我摸索地走了十幾步,感覺那溪流的聲音越來越響,似乎我就置身在溪水之中。突然前方有微弱的亮光一閃,原來是一個老人,手提電筒過來。現在終於明白,在這裡晚上出來真的必須要電筒的。借著這燈光,我終於找回了客棧。
那天晚上山風大作,大雨下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我披上雨衣,沿著另一條山路,走到“問天台”。在這偏僻的山上,看到一群群的苗族小孩子,穿著雨靴,打著雨傘,每個人還都手裡提著小飯煲,從四面八方往一個方向走去。看著他們都特別小的樣子,我問了旁邊的大人,得知他們才都4-5歲,去上學前班!!
然後從那裡走到319國道,也就是抗戰期間著名的“湘川公路”。這條路是當時從華中華南通向西南大後方的唯一一條公路,也就是說,當時的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走的就是這條路。整個湘川公路貫穿湘西。而湘川公路到了在這裡,山高500米,坡度70度以上,修的公路簡直就是彈簧一樣一圈一圈繞上去,尤其中間一段呈“8”字型,號稱當年設計師在這裡一籌莫展,後來看到一個牧童拿繩子栓牛,突受啟發而得現在看到的這種設計,即公路全長6公裡,水平距離不足100米,垂直高度400多米,轉成13個尖銳的急轉彎。我親眼看見一輛大卡車橫在急轉彎幾乎轉不過來。從山上往下看,猶如一條玉帶穿行在雲端。這便是號稱公路奇觀的“矮寨公路”。當年2000多民工在及其艱難的條件下,從1935年開工,於1936年完工時,死亡200多人,傷殘不計其數。在山頂的公路旁立有“湘川死事員工公墓”,在風雨中歸然不動。遠遠望去,對面的小山上有一個銅像,面對蒼天呈不屈狀。走了好長一段路近了一看,原來當年還有一個紀念銅像,名叫“造路先鋒”,後毀於戰亂。這個塑像是前幾年仿造的。空中下著細雨,四面都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往山下看是如同積木一樣的苗家房子,玉帶一樣的公路層層而下似乎被裁成了一截一截。四周只有風聲和隱隱約約的車流聲,那旁邊的造路先鋒手拿鑿子和榔頭,抬頭望天,似乎就要吶喊著跳下台子。相信我們的國土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國民抗戰的遺跡,但平時我們都少有人知道。就像這條公路,也是我在鳳凰的時候偶爾聽到一個導游提到才得知。
這條路往西便是湖南和重慶的門戶,那裡會有一個縣城叫花垣,那個地方在清朝曾經爆發了著名的“乾嘉苗民起義”,這件事情很多人一定不知道。但如果要說那次起義苗民擊斃了一位很著名的封疆大吏,提起這個人的名字,就一定會有人知道了。他就是“福康安”,號稱乾隆的兄弟,金庸的小說裡多次提起他。而再往西,有一個與重慶隔江相望的小城,知道的人也許還是不多,叫做“茶峒”。但現在改名字了,叫做“邊城”。一個很著名的名字了?
所以各位,如果你們有一天有機會坐車到得吉首,請一定要再走20多華裡到一個叫“矮寨”的地方,那裡往西可以看到能夠緬懷先人浴血抗戰的13道彎公路,往東走半小時則可以看到一座寨子。在寨門口停車場附近的小賣部,有機會的話也許可以看到幾個特別美麗的苗家姑娘在說話,而如果繼續走到寨子裡面的話,可以看到一個飄著黃底青字“苗家銀飾”旗幟的小店,那主人姓黃是“二苗”,那裡的雪茄挺不錯不過估計您買不到啦。那裡住著蚩尤的後裔,那裡的男子都是干脆豪爽女子個個一身盛裝,那裡的溪水晚上聲音特別響亮。
那個寨子叫德夯。
http://pigangry.spaces.live.com/blog/cns!3CA0FF136AA0C260!432.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