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游太極洞陳君謀
那是1943年上半年,我在離宜興張渚20公裡左右的胥井中學讀書。清明前後的某一天,一群同學出去春游,這天天氣晴朗,大家往東翻山,先到一座寺廟。玩樂一會後,就去附近參觀一所造表芯紙的作坊。從造表芯紙的作坊出來,已是中午。聽任說離作坊不遠,大約3公裡地處有個太極洞,很大,很險。大部分人聽說是荒野去處,就打道回校了,只有我和另外兩個同學,受好奇心的支配,想去冒險一下。
走了一會兒,看見有幾間茅屋。農民聽說我們要到洞中去,就說洞中陰森森,黑洞洞,很危險。如果要進去,一定要有照明,最好用火篾。所謂火篾,就是一根一米多長、不到2釐米寬、劈去篾青、經過水浸處理後的篾黃,當時農家均用此照明。我們隨即向他們買了一把,約十來根,再弄幾根火柴,准備進洞。在買火篾時,農民又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洞裡的情況。我們當時都已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覺得此景頗似桃花源,從而更增加了進洞一游的興趣。
太極洞離農家約兩百米遠,洞口較大。一進入洞口,裡面更大。我們點上火篾,一人手中拿一根,這樣一根熄滅,還有兩根,可以隨時點上,避免意外。三人拿著火篾先向右走,沒有水,但走了10來米,就有一池水擋住了去路。這就是水洞。水有多深,當時曾用帶進洞去的樹枝試過一下,無法測知。三人折回洞口,再向左走,有層薄薄的水。穿著鞋子踏在水裡,冰冷。向前走了10來米,即無水,有洞。於是三人向洞中前進。
洞中高低不平。洞很小,最大的地方也得低著頭走。洞壁有的凸出,有的凹進。洞有時向上,有時向下,有時大,有時小。小的地方須匍匐蛇行,前進時膽戰心驚,除擔心與石壁碰撞、火篾熄滅外,還怕有什麼會傷人的動物。洞中漆黑,除點點火光外,一無亮色,洞中寒氣雖濃,但因爬行要用力,加上提心吊膽,倒也不覺得冷。正在向前進時,忽見面前石壁平坦,似經人工鑿過的,面積不大,闊約30釐米,長40釐米。仔細一看,上面還有字:“第一關”,橫寫,在頂端;在“第一關”下面的是“玄闋關”,豎寫;在“玄闋關”三字的左面是“廣的刺史”四字,豎寫,一共四個字。刺史是誰,大概因為面積太小,寫不下,所以未題姓名。這時我們情緒振奮,農民所說的三關,我們已見到了第一關。但一看火篾,不好,第二根已經點去了大半。雖然個人手中還有一根或兩根,但恐出意外,況且進洞的路,越來越難走。商量再三,只好循原路退出。大家深為惋惜。估計在洞中一小時左右。
現在太極洞經過整修,已成為旅游勝地,肯定不再是50年前的面貌了。但我始終保留那次富有刺激性的“探險”印像。

(雙塔凌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