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內園林城外寺——蘇州游記文字篇之二

作者: Jessiehan

導讀提起蘇州,第一個映入腦海的就應該是園林了,從小時候學的課文蘇州園林起,就從文字裡開始認識這個特殊的大千世界。古時候為什麼那麼多官宦、貴族、富商都在這裡建造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復雜的園子,想這裡一定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即便是因為這裡有千奇百怪造型各異的太湖石,反過來說,太湖邊的無錫也沒像蘇州一樣有如此多聲明遠揚的江南園林。在這 ...

提起蘇州,第一個映入腦海的就應該是園林了,從小時候學的課文蘇州園林起,就從文字裡開始認識這個特殊的大千世界。古時候為什麼那麼多官宦、貴族、富商都在這裡建造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復雜的園子,想這裡一定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即便是因為這裡有千奇百怪造型各異的太湖石,反過來說,太湖邊的無錫也沒像蘇州一樣有如此多聲明遠揚的江南園林。在這裡,見得到許多異國的游客,當然不僅僅是他們,連今日的中國人也不免留戀其中,感嘆古時蘇州人園林智慧的博大精深。這是到蘇州的第二天上午,空氣很清爽,陽光可以用和煦來形容,比前一天去虎丘要溫和許多。這樣的陽光透過拙政園裡高高的皂莢書的葉子,一串串斑駁的光影灑在園中的小路上,不時有隱隱的梔子花香飄來,偶爾翩翩蝴蝶在身邊舞動,人會很自然的放慢腳步,感受著這裡曾經的富貴和悠然,也許溪水對面的亭子裡就聽得到才子的高談闊論,不遠處的軒堂也會有琅琅的讀書聲,拐過的高閣裡亦會傳來古琴琵琶纏綿的旋律。拙政園有東園、中園和西園,每個園中都有風格迥異的亭台樓閣,橋軒畫舫,然而每一處雖各有奇景又不彼此孤立,互相借景以成大局,每處為何所建於此,又緣何命此美名,全都是找得到出處的,比如三面環水,兩側傍山的“見山樓”,此名就出自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古時登此樓望遠,可盡覽郊外山色;又如“與誰同坐軒”,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人在軒中,無論是望、眺、觀、息,都能感到前後左右美景不斷;再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名字來源於“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玉蘭堂”則源於“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由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而起,可見造此園林並非能工巧匠就可完成,其設計中處處噴薄而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更是讓人嘆為觀止的。不過說道此,還是很慶幸自己是個中國人,園林這一步的美,實在是外國人難以領略的,然而正是因為這些詩詞歌賦與建築的水乳交融,才讓蘇州的園林有如此厚重的魅力和底蘊。園林說的有點多了,可是還是覺得很多東西又是自己貧乏的語言表達不出的,雖有人說看景不如聽景,不過有機會的話,各位沒去過的看客還是親自去感受一下才最好。蘇州的最後一站是尋著古詩去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小時候就很喜歡這首詩,每每誦起來會有種寧靜致遠的感覺,甚至細聽仿佛可以聽到遠處悠揚的鐘聲,這是水鄉特有的意境,小時候只在古詩旁的插圖上看這種小橋流水,身臨其境估計也只有夢裡了。然而我相信,僅僅是為了這首詩來寒山寺的人肯定不占少數,即便不識字的人怕是也聽過那首歌吧,“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感動了那麼多人的旋律,又有誰不想親自來這裡看看那條漂泊的客船呢。寒山寺的名聲,估計很大程度上得直張繼的這首詩,然而它裡面另外的傳說卻並不是很多人都知道,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後來名僧拾得來找寒山,會面前采了一束盛開的荷花,寒山聽說拾得前來,擔心他一路飢渴,便捧著一盒素餅迎接,一個獻荷,一個捧盒,從此傳為佳話,兩人合稱為“和合二仙”。成為相親相愛、情深義重的像征。後面這段故事,的確是到了蘇州的寒山寺才知道的,這番偶得,實屬大快心意,想去寒山寺的人們,也別忘了過去拜拜那兩位神仙哦。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