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 晴
一晃眼,居然記述的已經是一個月前的事情了,記憶卻仍舊那麼清晰鮮活。
一覺醒來,九點多了,自以為睡了個大大的懶覺,在喀什卻還是早起的。十點多,出門想買點飲料,居然店家都還沒有開門。才想起陳師傅說的話,喀什的時間比烏魯木齊還晚一個小時,所以了,七點多鐘商店沒開門再正常不過了。
今天又是個大晴天了,太陽照得人睜不開眼。這裡比北疆日照強烈,溫度更高,雨水更少,氣候更加干燥——早晨醒來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口干舌燥。
喀什滿街都是綠色捷達出租車,起步價5元,去市郊的香妃墓也不過10元。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東,掩映在一片土牆綠樹中間,柳暗花明才見到香妃墓修葺精美的門樓。原以為香妃墓就是獨立的一個建築,其實它分為十來個部分,有禮拜寺、清真寺、教經堂、墓室、花園等等。
大門左手邊,就是一個高低禮拜寺,什麼來頭忘記了,只記得土色的牆體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牆角總有細圓柱的角樓,豎在藍天白雲的背景下,頂端是標志伊斯蘭的新月彎彎翹起。禮拜堂不大,但柱子都是精雕細刻而且是彩繪的,頂部也是極其精美的紋飾,在光影斑駁間露出歷久彌新的氣質來。

(高低禮拜寺歷久彌新的彩繪雕塑)
進門左手進去是加滿清真寺,也是個有年頭的地方了,古木參天,禮拜堂已經被欄起。一排排緋紅色雕花的廊柱,一個個拱頂的門,徜徉其間,有一種贊嘆,有一種安寧,還仿佛可以看到曾幾何時在禮拜堂上低聲默念的教徒們。

(加滿清真寺緋紅色雕花的廊柱)
在建築群的右手邊進門,才是中心建築阿帕霍加墓,俗稱香妃墓。這是一個家族墓葬群,墓室內大大小小排列著幾十個墓葬,印像中最後排最右邊那個才是香妃墓,可見伊斯蘭教中女性的地位也很低下,香妃即使貴為妃子也才能夠占據最邊邊角角的地方。
維吾爾人的墓葬方式是導游們介紹的最多的,我們也順便一聽。維族人雖也是土葬,但與漢族的土葬方式有很大不同(喀什至今沒有火葬場,仍是土葬哦)——漢族人是挖個坑,堆個墳,墳頭插上墓碑;而維吾爾人先垂直挖下,然後平行挖出墓穴,挖開的位置上豎起墓碑——所以盜墓者垂直挖下是盜不到墓的。
不過真正讓我們驚嘆的是香妃墓的建築,那麼細致入微的雕刻、那麼絢麗繽紛的色彩,即便是後來修繕過的,也依然讓我們訝異萬分。

(香妃墓一角)
從香妃墓出來,本打算乘公交返回市區辦通行證,無奈司機是維族人,實在無法溝通。於是又花了10塊錢打車到滿路上民族醫院對面的邊防隊。車往西開,老媽驚叫:“雪山”,原來正前方可以看到連綿的雪山呢!(後來才知道這天天氣暴好才看得到)途經其尼瓦克,門前的紅色假樹最吸引我們的注意。
辦通行證的地方在門衛室,小小的一間裡擠了很多人,有一幫子浙江美院的學生去采風,有幾個做生意的要辦一年的通行證。我們只要辦幾天就行,警官還是開了一周的。順便提幾句,這裡是專供外地人辦通行證的,本地人在公安局辦理;55歲以上女性,60歲以上男性不必辦通行證,直接到塔縣辦觀光證就行;要帶身份證;免費辦理。
又打車,這回碰上維族司機,鬧半天才說明白,繞到了喀什的一條步行街,索性逛逛,順便解決午餐。步行街熱鬧得很,我們從北逛到南,不知道吃什麼好,最後選了一家叫做阿克克因的維族餐廳。東西是真便宜啊,我們點了一份抓飯,三塊烤羊排,總共17塊;不過濃重的氣味讓人有點不能接受,而且維族人很多不會漢語,點菜好費勁。
吃完午餐,繼續往艾提尕爾清真寺去,第一次學到“尕”字念“ga”。進門才發現,我們去的時候(三點不到)的時候正是禮拜時間,要到三點四十之後才可以參觀。於是折出來,去對面的老城區走走。
老城區都是土牆和石牆建造的。喀什雨水少,所以看起來這些房子都干得要風化了。但據說這種房子的隔溫效果極佳,屋外三四十度的高溫,屋內卻很陰涼,是正宗的節能建築哦。老城區裡原來也住漢族人,但現在人多數都遷往老城區外的新村裡了;主要都是維族人,每家每戶都開著各色各樣的店鋪——賣菜的、賣馕的、賣羊肉的、賣雜貨的(茶、糖、顏料等等)、賣白鐵器的、賣衣服的、賣帽子的(單的、毛的都有),也有比較現代化的小超市,最有特色的是賣做馕工具的和賣房子上木飾品的。

(賣做馕工具的店鋪)
大街兩邊,有幽深的巷子,巷子裡跑著大大小小的維吾爾小孩。我們剛想往裡走,就被他們拉住,嚇得我們退了出來。細看這些居民的家,外表不起眼,但從開著的門裡看進去,都有漂亮的吊燈和各種裝飾品,有些富裕人家屋子外表就翻造得和景點一樣精致。這一色的老房子間,唯一破壞景觀的是密密麻麻的電線,時時提醒我們生活在21世紀。
晃了一個多小時,返回清真寺,這回可以進去了。清真寺的規模比香妃墓小一些,有淨身池、召喚閣樓、禮拜堂等部分。在濃蔭下坐著,看看晚到的禮拜者在禮拜堂外的棚子下叩拜、誦經,才能真地感受到伊斯蘭信眾的虔誠。走到底是寬大的禮拜堂,拖了鞋子到內室,可以看到一些貢品,還有六個鐘面,表示每天做禮拜的六個時間,怪不得維族人多半不上班了。

(艾提尕爾清真寺的綠色廊柱禮拜堂)
五點半就結束了清真寺的參觀,時間還早,打個車去大巴扎(其實很近,走去就行)。巴扎就是市場咯,各式的新疆特產鋪子星羅棋布,主要賣些干果(葡萄干、巴旦木、無花果干、杏脯。。。)、手工藝品(鏡子、英吉沙小刀、皮制品。。。)、服飾。葡萄干的品種最為繁多,名字不論了,反正記不住,顏色就有白的、黃的、綠的、黑的、紫的;還有分風干的、曬干的、晾干的、硫磺薰的。。。不過這裡的價格真是看不懂,上至上百元,下至十幾元都有;要砍價都是一元一元往下降,太費勁了,可見新疆商人還是挺精明的。我們各挑了一些,帶回去送人吧,於是左手是幾公斤干果,右手是花茶、小刀、鏡子之類,滿載而歸。
回到中林賓館,洗漱一番,又打了無數免費長途。休息到八點半,雖然覺得似乎還沒到喀什晚飯時間,但肚子提示我們要開飯了。
從地下通道穿過解放路,就到了人民廣場,這裡有全國少有的幾座毛澤東塑像之一。我們原本的目的地是廣場西南的安吉爾餐廳,可是到了人民廣場轉幾圈,也沒有打聽著,無奈只得放棄。看到廣場西面其實有好多酒店,小餐廳、火鍋樓等等,不過吸引我們的是一個叫“小尕子迷宗菜”的新疆餐館,於是就上二樓看看情形。
之前在新疆看到的餐廳都比較慢條斯理,生意也不是太火爆的那種;沒想到“小尕子”卻完全是另一副景像——二樓大廳和包廂起碼可以容納一、二百人,這會兒居然已經全部客滿,還已經有人在等位子了;而且來吃飯的多半是漢人,但也有維族人,服務員也是一樣,這與我們之前所見所聞也大不相同。等了十來分鐘,就輪到我們了,看來這裡的周轉率還蠻高的,一晚上估計上千顧客肯定是有了。
坐下來點菜,又頭疼了——這裡的菜色有七八十道之多,想想我們之前吃來吃去就是蔥爆羊肉、爆炒小公雞,到了這裡就覺得到了美食天地呀;可惜,我和我媽才兩個人,嘗不了幾個菜。最後點了一份架子肉(烤羊排)、一份豆豉鴉片魚頭(說是進口的深海魚)、一扎西瓜汁(才10塊錢)。菜端上來才知道又點多了,鴉片魚頭是整個魚頭一片片切開的,架子肉有10塊羊排大概1公斤,西瓜汁足足可以倒上五大杯。我們發揮了最強戰鬥力,還是剩下很多,打包了三塊羊排,打算明天路上吃。
散步回賓館,老媽說我們都成新疆人了,頓頓羊肉、一身羊味兒。一斤半羊肉下肚,怎麼不是呢?
吃:強烈推薦小尕子迷宗菜,菜色很多,味道很好,價格也公道。我們兩人點了兩個菜、一個飲料,一共90多,還剩很多。
住:還是中林賓館,不過今天一早換回了雙人間,房間比單人間大一些,兩張大床很舒服。而且位置很好,就在解放路和人民路交叉的大十字處,到清真寺、老城和人民廣場都只要步行。
景點:我理解喀什的主要觀光集中在它的建築上,精致細膩、色彩豐富是它的風格。無論是著名的香妃墓、清真寺,還是老城的普通人家,都將建築細節修飾到盡善盡美。
香妃墓門票30,60歲以上半價,一般參觀時間需要1個小時;清真寺20,沒有優惠,半小時左右可以逛完;老城有售門票的地方,但不要門票的出入口卻有八九個之多(比如在清真寺對面,或者毛主席塑像背後等等),有時間可以流連大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