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發夫妻二人西安美食自駕游(四)-碑林

作者: 卷毛哥和雀斑妹

導讀D5:5月10日(周四)市內游,游碑林博物館,宿花之馨家庭公寓原計劃是去華山,起來發現下著小雨,又開車到東木頭市秦豫肉夾饃還是沒開,只好在旁邊不遠的袁記肉夾饃(4顆星)吃了早飯,拐上二環時,雨越下越大,電話問了華陰市也是大雨,當即決定不去了改為市內游(駕車自助游就是方便機動),於是拐回南院門到碑林,本來是候補景點,沒想到參觀完發現碑林是此行的 ...

D5:5月10日(周四)市內游,游碑林博物館,宿花之馨家庭公寓原計劃是去華山,起來發現下著小雨,又開車到東木頭市秦豫肉夾饃還是沒開,只好在旁邊不遠的袁記肉夾饃(4顆星)吃了早飯,拐上二環時,雨越下越大,電話問了華陰市也是大雨,當即決定不去了改為市內游(駕車自助游就是方便機動),於是拐回南院門到碑林,本來是候補景點,沒想到參觀完發現碑林是此行的意外亮點。11點多到了碑林,停車購票(44元/人、學生票半價,學生證又一次發揮了作用),依舊是請了導游講解(50元,不便宜但值得)。碑林是利用孔廟擴建而成的,組成了一個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建築群,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石刻造像等為主的藝術博物館。有900多年的歷史,3000多件藏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因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不看不聽不知道,進了碑林博物館,在導游的帶領詳細講解下參觀,真的是大開眼界。有趣的是在一進門甬道兩旁有著兩座舊亭子,導游錯過沒介紹,一問才知是清康熙、乾隆二帝御筆石碑,而這些在它處是重點的文物在碑林石刻中卻是根本不值一提的小字輩;在展館外有許多石碑隨便佇立放置在道旁,導游些許驕傲的說是館內實在放不下了,都是珍貴文物;大量的石碑石刻不僅記載著文獻資料,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唐代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情況,被視為基督教的聖物、等等;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字體有真、草、隸、篆,有大書法家蔡邕,歐陽洵、顏真卿、柳公權、歐陽通、懷素等名家碑刻,其中印像最深的是:導游介紹的俗稱《千金碑》,傳說是當時皇家以一字千金的價格在全國收集王羲之的字篆刻而成的集字碑;題著“碑林”二字的亭子下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石台孝經》碑;第一陳列室《開成石經》,包括《周易》、《詩 經》、《論語》等12部經書,65萬多字,幾排牆兩面刻,加上清代補刻的《孟子》合稱《十三經》,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據說是因為當時印刷術不很發達,避免傳抄時錯誤,並永久保存,就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國子監供校對,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等等。石刻館裡的八駿圖石刻、石犀、石虎、小孩石棺等等,真的是無法一一詳述。幸運的是被稱為“碑林唯一一件沒有向公眾展出的國寶級文物”——唐代柳公權書《迴元觀鐘樓銘》碑正在限時展出,記載了迴元觀(安祿山宅第)的歷史變遷、景物陳設及鐘樓使用情況,是柳公權手書真跡。雖然本人不是書法愛好者,但也為其博大精深而傾倒。導游精彩的介紹又吸引了不少游客來聽,大家都不時發出贊嘆。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講解完了,二次參觀拍照,看了會兒拓片制作,沒買。提醒:參觀過程中發現好幾次有不少素質低下的游客爬上碑石和騎坐石刻留影,導游和工作人員勸阻也不聽,有一次導游都說出“不要丟中國人的臉”的話了,真是又可悲又可恨,都替他們害臊,強烈鄙視!參觀完已經快下午2點了,開車回住所。老婆在附近的賈永信(橋梓口路口)買了些特產給同事。步行到鐘鼓樓逛街,在新華書店買了地圖,先到東大街案板街的王記秦鎮涼皮(4顆星)老婆吃了份米皮。後到網上推薦的案板街吉慶巷的柳巷面(超5星)吃了碗面,裡頭人巨多,只賣面條(分加不加肉),典型的傳統清真風格,太好吃了量又大,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所有面條中最好吃的,回到北京還念念不忘,可惜是在西安的最後一天才嘗到,下次一定多吃幾回。溜達到回民街西羊市,下午游人不多,在老孫家吃了碗小炒(4顆星,小炒跟泡饃有點像,是炒不是煮的,西安特有的)。老婆在街邊店裡買了個包,挺開心的。又走到北廣濟街和西羊市路口的東南亞甑糕和對面的老劉家蠟牛羊肉(4顆星,人氣旺,隨時都有人排隊)買了甑糕和蠟肉,路上購啤酒若干,回到住所,喝酒吃肉,休息。



(碑林之寶)



(千金碑)



(碑林李世民八駿圖石刻真跡)



(少一撇的牌匾)



(李隆基書寫的《石台孝經》碑)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