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有好去處
赤峰有佳處,佳處在克旗。位於赤峰西北的克什克騰旗的旅游資源堪稱相當豐富,是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地方,不過現在當地政府已意識到這一資源的價值,正在著手開發之中。
其實克旗在古代是個物華天寶的地方,因為一條著名的河流西拉木淪河源於此地,西拉木淪河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母親河,在游牧民族的心目中的位置類似於黃河在漢族心中的位置。先前的西拉木淪河比現在要寬得多,兩岸青草深可沒人,肥美之極;樹木參天,飛禽走獸眾多。漢代之匈奴、三國之烏桓、唐之突厥、宋之契丹以及女真、蒙古等等游牧民族均得此地風水滋潤而成大。據說,席慕蓉曾在此地久跪不起,並留下了多首與此地有關的詩歌。
克旗現在的引人之處在於其豐富的地質地貌,已成為我國唯一一座以城市名命名的世界地質公園。
我和我弟攜兒子今夏從北京到錫林浩特,後去達裡湖,從達裡湖到達了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達裡湖、大青山景區已在《貢格爾行記》中寫畢,本文不再涉及)。經棚鎮不大,但克旗卻有兩萬多平方公裡,屬於小鎮大旗。
到了克旗,阿斯哈圖石林是個必去的的地方。
7月18日晨7時許,我們又坐上了當地牟大姐的小五菱向著此行最令人難忘的阿斯哈圖石林進發了。阿斯哈圖石林距離經棚鎮有150多公裡,沿途遼闊廣袤的草原上羊群白雲相映,蒙古包點綴其間不時可見一大片一大片的苜蓿花,可見高聳挺拔的雲杉林,車如在一幅大油畫中奔駛,真是快哉!
到了!買門票之後要換乘景區的旅游大巴,因為景區很大,分成四部分,而且彼此之間距離甚遠,靠兩條腿走就是飽了眼福虧了腿啊。不過,我們去得時候,正逢景區在修路,第四景區(有比薩斜塔和石牆)就暫時不能去。大巴上的游客紛紛表示不滿,導游只好在游客的一致要求下展示了一下蒙古百靈的歌喉。
先去景區最大,景點最多的第一景區。我們沒有去過雲南石林,不知雲南石林究竟有多奇?但據幾個去過的游客說,各有千秋。我和兒子為了拍照的問題發生了本次旅途中唯一的一次不快,全是景色太奇美的緣故。
擎天拄、將軍床、七仙女、十八羅漢、沙漠之舟…景區裡幾乎處處皆景,導游和工作人員都能說出石頭的名字,石頭的背後大多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但匆匆而至的游客如果不經他們指點有些景點斷然看不出所以然來。看此景點確需反復體味揣摩才能明白其中味道,好像猜謎的感覺,你苦思冥想得不出答案來,但有高人一提示,便會豁然開朗,看來觀景有時也是需要悟性和慧根的。
不過,據說阿斯哈圖石林未見任何未見文獻記載,發現這一勝景肯定是當地百姓在放牧或狩獵時,閑了、累了琢磨出來的結果,後經口碑相傳終為內行驚嘆稱道,這原先默默無聞的石頭就成為了世界性的地質奇觀。
第二景區的標志性景點是“三結義”,起出這個名字的絕對是高人。熟悉《三國演義》劉關張的扮相和神色的無不被這個景點嘆服,在茫茫的草原中,三人並肩而立,矚目遠方,氣宇軒昂,絕對是天作之合、自然的鬼斧神工。旁還有一酷似一大鼎的石柱。我想,不如把這一景點直接喚作“三結義問鼎中原”。開始阿斯哈圖對外宣傳的招牌景點是“七仙女”,現在“三結義”已經漸漸取而代之了。
最小的第三景區的標志性景點是“鯤鵬落草原”,但我兒子和小侄都說像鴨子,我直讓他們改口,鴨子落草原這名還是不如原來的有品位吧。
阿斯哈圖奇石疊嶂,但又距大興安嶺主峰黃崗峰不遠,植被豐富完好,石下往往是綠草如甸,峰堞穿行在如陳的野花叢中,遠望又可見林海草原,真是個遠觀近察自然造化的好去處。
阿斯哈圖之行可以說是我們此次草原行的高潮。到西拉木淪河漂流本想再遭遇第二次高潮,但與自己想像中的真正漂流差距甚大。我們去的是西拉木淪河的龍口電站,從地圖上看,西拉木淪河的源頭在渾善達克沙地一沙丘盆地,距離龍口電站還甚遠,聽牟大姐說,前面的路很難走,她這個小五菱吃不消。我們只有放棄,看來想一睹西拉木淪大峽谷水流湍急、飛流躍澗、懸崖疊出的壯觀只有等到我們下次自己開吉普車來了。
龍口電站處的西拉木淪河河道不足十米寬,兩個漂流橡皮艇並行已顯擁擠,水流由電站控制,不過如果沒有經過專門訓練,或者是帶孩子的話,就不要冒險了。從起點緩緩出發,可任橡皮艇順水而下,也可用槳擊水中流,想想能在一條見證了許多民族興衰的河流上漂流還是有些意味的。
7月20日,帶著當地的“傻子牛肉干”、干金葵花茶、蒙古小刀等等一大批回家要分發的草原特產,到附近的林西縣轉車回京。當我們在快進林西看到了長滿玉米、棉花的田地時,終於意識到已經離開了神奇的克什克騰,只有車上的蒙古族民歌依然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