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闖柬埔寨 之六 吳哥城(下)(8月7日上午)主題詞:巴戎寺 巴方寺 空中宮殿 戰像台階 癩王台階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中,最光怪陸離的,當屬巴戎寺(BAYON)。就像吳哥窟不是“窟“一樣,巴戎寺也不是“寺”。遠看像一座山,近看是一群塔,內中還有廟堂,叫它“塔山廟”或“廟山塔”很合適。如果給一個綽號,“大頭林”就更貼切:巴戎寺49座塔,每座塔的頂部有四面頭像,總共196面之多。穿行於巴戎寺,就像游蕩在佛頭森林,無論哪個角落,你都會感受到“大頭”的注視,這是他的地盤,你是他的子民。“大頭”正是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12世紀中葉,占婆人(在今越南)一度攻陷吳哥,國王被殺,百姓流離,國家一片殘破。阇耶跋摩危難中挺身而出,重新奪回吳哥。印度教神靈沒有保衛他們的城市免遭外族侵略,阇耶跋摩悲憤中皈依佛教,並把巴戎這座吳哥最偉大的神廟獻給了佛。在巴戎寺的台階上,見到一位年青畫家。一襲白衣,一頂草帽,赤著腳專心作畫。他的白衣和巴戎的黑形成強烈反差,如果能把自己放進畫紙,也許是最好的風景。又見到幾個玩耍的孩子,他們的母親是清潔工,邊工作邊帶孩子。招呼孩子們照相,他們歡呼雀躍,母親在一旁笑。巴戎如此安詳,一定是阇耶跋摩傳遞的恆古力量吧。走出大門,又戀戀不舍地繞場半圈,開始向王城進發。中間一條長長的甬道一直向北,左手邊第一處古跡是巴方寺(BAPHUON)。根據周達觀的記錄,這裡原有一座銅塔,因年代久遠,只剩一個台基。台基用繩索圍住,一個金發碧眼的洋人在裡面爬上爬下。我看到繩索上的標牌印有法國國旗,知道他一定是法國方面負責維修的工程師。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柬埔寨政府發起“拯救吳哥古跡”國際行動,號召世界各國對吳哥修復給於經濟和技術支持。小小的吳哥很快成了“聯合國”,幾個大國各自認捐領地,如巴方寺是法國,巴戎寺是日本,塔布蘢寺是印度,周薩神廟是中國。工程也干了很多年,就是沒什麼進展,據說技術層面上出了問題,當年古跡是人搬手扛的苦力和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現在完全機械化作業,實現起來確很困難。現代技術比不上古代工藝,估計阇耶跋摩七世看著這景兒也偷著樂呢。巴方寺往北是周達觀筆下氣宇軒昂的皇宮內院,可惜木結構的它早在風雨的洗禮中蕩然無存。空中宮殿(PHIMEANAKAS)曾經是吳哥城最高的建築,雖只剩遺址,確有一段關於國王的艷情史:相傳宮殿上藏著一蛇精,晚上變成女人,國王必先和她交媾,才能再和妻妾同睡。如有一日不去,國王大難臨頭。我倒以為空中宮殿極有可能是國王和某位民間女子幽會之場所,為掩人耳目,才編出蛇精之類的鬼話。從空中宮殿向東來到皇宮東門,有一處寬闊的平台。正欲拿出地圖分辨方向,突然間雷聲大作,雨點兒劈劈啪啪打在身上。三步並作兩步跑下平台,慌不擇路到一處掩體下避雨。
頃刻間大雨如注。才發現這個“掩體”有點兒窄。我這是在哪裡?看著看著自己樂了,原來是在一排石像的像鼻子底下!石像的身子連著平台,鼻子拱起後直插地面,形成一處天然的穹頂走廊。我恍然,這平台正是著名的戰像台階(TERRACE OF THE ELEPHANTS)。當年國王站在平台之上檢閱步兵、騎兵和戰像列隊,觀看盛大的鬥像大會,只有在比賽中奪取冠軍的大像才能成為國王的座駕。國王絕不會想到自己腳下的石像會被當成避雨工具,當他站在華蓋之下,卻失去了一份平民之樂。雨小些,我來到戰像台階北側的癩王台階(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癩王台上有一尊全裸的沒有性別的雕像,現在被人披上了黃色袈裟,還敬香擺花。他是誰?為什麼叫“癩王”?歷史學家經考證後認為癩王所處位置是皇家火葬場,他又為什麼出現在這裡?一連串的謎團把本已神秘的吳哥包裹得更加撲朔迷離。不過這尊癩王塑像是復制品,真品收藏在金邊的國家博物館,我去金邊時專門探訪過它,那是後話,暫且不表。從癩王台走到中央廣場對面,那裡聳立著十二座完全相同的塔廟(PRASAT SUOR PRATS)。間距相同,十個在前,兩個在後,它們的用途一直在爭論中。12世紀的周達觀曾給出一個很難令人信服的解釋,說那是公辯是非的場所,類似於今天的法院和辯論賽場。轉了一大圈,找到THA時,他也美美地睡了一覺。坐上突突車由勝利門向東,和吳哥城告別。一條筆直的林蔭大道伸向遠方,把我們引向吳哥更遙遠的密境。更多文章和照片請瀏覽本人博客 上路walking outdoors http://amengchen.spaces.live.com

(巴戎寺裡的孩子)

(巴戎寺裡的流浪畫家)

(巴戎寺----吳哥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