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麗江飽受了一整晚燈紅酒綠、摩肩接踵、噪聲震耳的折磨之後,我們背起行李逃到了束河。第一眼所見到的束河,很麗江。依然是商業化的鋪面,千篇一律的旅游紀念品,滿街是追著你問要不要騎馬住宿的大姐大媽,煩不勝煩。還有那跟著導游小彩旗前進或停留的旅行者隊伍……人流比麗江的確是少很多,卻依然不是我想要體驗的那種原生態。看見路標指示的束河景點“飛花觸水”,流水和木橋曲曲彎彎,倒也有些旖旎之態,只是,仍然覺得太人工太擦刮辣新了些。先不忙投宿,挑了個臨水的座位,點了納西烤魚、烤肉之類的特色菜,有一搭無一搭地消磨時光。直到天色已晚,才慢慢順水逆流而上,去老四方街附近找家客棧來住。於是,就住在了《麗江的柔軟時光》推薦的時光客棧。只有我們這一批客人,小院很清靜,聽得到夏蟲的鳴叫。
晚上,和老板一起喝茶聊天才知道,原來,沿著收費處一路走來那讓我們很失望的熙攘的四方聽音廣場和滿是商鋪的束河街景是屬於新區的,是近些年開發束河旅游的產物。而過了飛花觸水後,下了那兩棵大樹守候的台階,往寂靜的老四方街走,人煙漸寂的才是束河古鎮。難怪!
此後的束河生涯就愜意起來。
出旅館門便只往北走,過老四方街、青龍橋,或沿著河邊一路北上,或散著步一直向著老街去,仁裡路和旁邊的挑水巷、西山巷、紅葉巷等都走了不知多少遍。老街的入口處,酒吧還有些都市的痕跡,街上也還能看到做租馬生意的馬隊。路過的人家,生活看起來悠閑愜意,有點點城鎮的細膩奢華。但比起麗江大研古鎮那黃金周動輒充斥著上萬人、摩肩接踵的四方街來,這裡的老四方街就安靜得多了。若不是晚上也有篝火和披星戴月的納西老太太,差不多完全是自然的形態了。尤其是過了青龍橋,往仁裡路方向去,便漸漸有些走入鄉下的感覺。酒吧的對面不再是都市的燈紅酒綠,而是一叢叢的雞冠花和向日葵。沒有了新區鬧哄哄的商鋪,路邊的小集市,更加接近自然。寂靜的街巷,時不時跑過三兩只輕快的農村小柴狗,門前偶爾有老人閑坐,是自自然然尋常人家的即景。束河既然號稱茶馬古道保存最為完好的古鎮,馬匹當然也是看家的景致,免不了常有新鮮馬糞當道。就是有了馬糞,也無需擔心。納西人自有一套完美的自潔系統,每天早晚都會定時放水衝街。
在束河,即使沒有方向感,也不用擔心迷路,只要你認准逆流而上或者順流而下。水,是束河的靈魂。有路就有水。束河的水,清冽碧透。看似清淺的水流,卻有著激遄的流速。水溫清泠,有店家用竹簍放滿滿一簍各色飲料在做“天然冰鎮”。束河的幾天,真是愛極了路邊這清凌凌的水、綠油油的草。
納西民族對水的敬畏和對水的利用是到了極致的。而水的用法,也有著約定俗成的規矩。按照老規矩,流經門前的水,早上八點之前只能洗菜淘米,中午十二點以後才能洗衣服,下午二點之後才能洗拖把。即使是到水井處用水,也是有明確分工的。麗江地區多依地勢而建的三眼井,那出水口水位最高的第一眼井是飲用水,第二口用作淘米洗菜,第三口才可以用來洗衣服。正是這樣的節制與約束,才使得我們今天依然可以見到一個清新美好的束河。 這樣,我們才有心情有興致,在傍晚,循著柔緩的歌聲不急不徐地走到九鼎龍潭去, 先是被那一潭純純的綠攫住目光,然後就被歌聲黏住了腳步。坐在亭子裡,涼風陣陣,一切都是那樣自然,不經意。無需去聽歌詞,只任那吉他的叮咚隨輕柔的旋律彌散開來。人,再也挪不動腳步。想來,麗江商業化之前,應該也是這般美麗的吧?這才是真正的麗江的柔軟時光呢。

(納西民居屋脊上常用的貓瓦)

(炭火瓦罐烤肉,切成很薄的半透明肉片,外焦裡嫩,)

(路過的人家,生活看起來悠閑愜意,有點點城鎮的細膩奢華。)

(在束河,絕對是狗比人多。滿街跑著洋狗土狗寵物狗。當然,這樣的寵物狗不多,比較多的還是農村的柴狗)

(看見那石條兩側橫豎三處溝槽了?那就是安放放水衝街的閘門用的。到了規定時間,會有專人把閘門沿溝槽插入,然後,積聚起來的水便從閘門後湧上石路,順街而下。)

(九鼎龍潭的水讓人想起九寨溝)

(三眼井比比皆是)

(愛極了這清凌凌的水、綠油油的草。)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