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香格裡拉篇(二)

作者: 5799

導讀【夢想照進現實】 據考證,“香格裡拉”,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香格裡拉有兩個,一是西方人臆造的現代桃花源,一是現實中的地名。平心而論,那個英國佬詹姆斯.希爾頓寫於1933年的暢銷書《Lost Horizon》並不算出色,它的最大成就應該是為英語詞彙貢獻、創造了“Shangri-La”這個詞。在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香格裡拉這樣一個沒有戰爭、沒有仇恨,只有一片寬容 ...

【夢想照進現實】

據考證,“香格裡拉”,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香格裡拉有兩個,一是西方人臆造的現代桃花源,一是現實中的地名。平心而論,那個英國佬詹姆斯.希爾頓寫於1933年的暢銷書《Lost Horizon》並不算出色,它的最大成就應該是為英語詞彙貢獻、創造了“Shangri-La”這個詞。在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香格裡拉這樣一個沒有戰爭、沒有仇恨,只有一片寬容、安寧、祥和,還具有無與倫比自然美的與世隔絕的淨土,無疑成為迎合那些還未能從“一戰”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卻又面對著“二戰”威脅的人們存放理想的童話世界,滿足了人們厭戰、向往和平的心態,也因此才會在1937年被科波拉拍成電影並獲獎,從而成為風靡全球的西方人精神上的夢幻樂園。

其實,希爾頓沒有到過中國,他的香格裡拉是根據洛克的文章和照片所做的臆想,和現實中這個叫作“中甸”的地方並沒有直接關系。當時的人們,認為那只是一個烏托邦,所以,二戰期間羅斯福在回答記者所問轟炸日本的飛機從何處起飛時,回答說是一個秘密軍事基地,叫做香格裡拉。甚至連四十年代家喻戶曉的一部國產電影插曲《香格裡拉》,其實也和“中甸”全無關系,人們哼唱那旋律聯想到的多半是舊上海或者好萊塢。

真正讓香格裡拉完成了從虛擬到現實轉換的,應該有三個人需要濃墨重彩。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一個美籍奧地利學者洛克來到中國,自1923年至1950年,他在麗江生活了二十七年,足跡遍及中國西南各地。期間,他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表了大量文字和照片,並成為希爾頓構造“香格裡拉”的重要素材和依據,這應該是這段公案的初源。

三十多年後,一個馬來西亞的華裔少年讀了《Lost Horizon》,曾經打動過西方千千萬萬人的香格裡拉,也成為這少年心中一個揮之不去的夢幻情結,並在七十年代初,變為他事業的裡程碑--1971年,他在新加坡創辦了第一家“香格裡拉”酒店,從此,他把自己酒店集團中所有五星級飯店都命名為“香格裡拉”,並向酒店的每位來賓贈送《消失的地平線》,使得香格裡拉再次深入人心。這個華裔少年就是大名鼎鼎的郭鶴年。

又過了二十余年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雲南年輕導游孫炯,在參加1995年“全國優秀導游”稱號的考評時,對“英語香格裡拉‘shangri-la’一詞,最早見於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其語詞源頭,卻是中國西南某地藏族方言”這一試題發生了濃厚興趣,並在來年春節期間自行考察尋找香格裡拉時,遇到了正想把中甸所在的迪慶州建成全國最好藏區的政府官員,兩者一拍即合。在時代與個人、機遇與內力的諸多神秘與傳奇之後,是1997年雲南省出面的宣布香格裡拉就在中甸的新聞發布會和2001年國務院批准中甸縣更名為香格裡拉的兩大政府舉措。

對一個一心想要做大本省旅游的青年導游或者是一個想要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員而言,夢幻桃花源變成發展經濟的實際策劃,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夢想照進現實。

【沉重的歷史】

盡管香格裡拉是西方希爾頓們夢想中的避世寶地,然而,現實中的香格裡拉又何曾出世。它並不是未經世事、沒有根基的處女地,史上也是見過些大陣仗的。

如果說與迪慶香格裡拉一江之隔的麗江,是中原文化的最後一站,那麼,因為地緣的關系,位於青藏高原邊緣的香格裡拉,則是藏文化的前哨,是十八世紀五世達賴把它送給雍正皇帝,才開始劃歸雲南管理。

就在希爾頓寫出《消失的地平線》三年之後,1936年,紅二、六軍團長征到達香格裡拉(當時的中甸)。未知深淺的藏民躲進了深山,只有香格裡拉城外松贊林寺的一個喇嘛在緊閉的寺門外,與紅軍談判。並引賀龍拜會了當時的活佛,兩天之內為紅軍籌得了十萬斤糧食,這是一個為紅軍長征立過功勞的寺廟。然而,誰又曾想到,三十年後,賀龍與這寺廟幾乎同時遭到滅頂之災。松贊林寺是一座曾經號稱小布達拉宮的寺廟山城啊,卻因為建築十分堅固,文革中竟然被人用炸藥炸成了斷壁殘垣,神佛雕像寶座上鑲嵌的珠寶玉石、金銀琥珀等文物盡失。現在的金碧輝煌,其實多為近二十余年的重建。這讓我失去了在海拔3200米的高度攀爬千余台階去瞻仰和拍照的動力。 同樣讓我沒有了拍攝熱情的,還有香格裡拉號稱茶馬古道重驛的獨克宗古鎮。一位早些年曾經到過香格裡拉的人,在二次來到這裡時,站在獨克宗古鎮的大街上懷疑自己出現了選擇性失憶,因為他搜遍記憶,找不到一星半點有關這古鎮的痕跡。他當然想不起,因為那個時候,只有一個到處是外牆貼滿惡俗瓷磚的、沒有任何藏地建築特色的中甸縣城,獨克宗古鎮的景觀很多都是後來為了發展旅游搞的“仿古”。

“獨克宗”,藏語意為“白色石頭城”,寓意月光城。這樣一塊既有兵戎相爭的硝煙、又有茶馬互市的喧嘩之地,明代曾兩次被麗江木氏土司占領。木氏在獨克宗月光城原址大龜山建“香各瓦”寨,在奶子河畔建“尼旺宗”寨,藏語意為日光城,兩寨遙相呼應,構成中甸歷史上著名的“香各尼窪”,即藏區有名的日月城。這,大約也是“心中的日月”的來歷吧。【美好的自然景觀】 雖然縣城裡那些人工的復古和玲琅滿目的旅游商品讓人倒盡了胃口,但是香格裡拉依然不失為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一塊淨土。那些晨昏之間光影的變幻,那些散落在山巒之間的高原海子和牧場,還有海拔4300米以上飄忽無助的高原反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無論是已經把屬都湖和碧塔海連為一體的普達錯國家公園,還是秋冬春三季為依拉草原、夏季豐水期成為海子的納帕海,甚至香格裡拉至麗江沿途,全都宛如一部在大地上展開的巨型山水畫卷,美不勝收。更遑論我由於身體原因不得不放棄的梅裡雪山一線,風光更是美到不可言說。游覽普達錯不光對身體是一次殘酷的考驗,在金錢上也算是一項昂貴的消費。明碼標價的門票要190元,船票30元,再加上租車費以及價格不菲的午餐費等等,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據說,這一切是和維持一個綠色環保的香格裡拉緊密相連的。想想因上游水土流失而頻發大水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想想那些已經污染嚴重的水域,倒也無言了。據說,在香格裡拉建國家公園,最初是1998年長江正在發大水的時候,由一個美國的環保組織來這裡發起的,也有很多中國學者附和,卻是在幾乎8年之後,才正式建立,也實屬不易了。



(普達錯國家公園)



(人類曾經破壞了太多的美景。如今,普達錯景區規定,這樣的絨毯上,只有四條腿的才有資格站上去了)



(雖然是個嫩陰天,還是可以想像得出,夕陽映照下的松贊林寺依然會是金碧輝煌。)



(普達錯公園裡向游人出租黑山羊照相的藏族小女孩。)



(這些淺綠色的樹胡子叫“松蘿”,是寄生於杉樹和松樹的植物。它也是有效的空氣質量監測器,只有空氣非常潔淨的地方才可以生長。)


精選遊記: 香格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