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收到關於我的系列博客的評價指數,精彩只有2星。版主有點眼高手低吧?要不,寫一篇我看看?呵呵,得罪。日月譚 20070924 20070922六 滿眼風光的博物館 26-24雨

在倫敦,前後去了2次大英博物館,迄今意猶未盡。就衝這點,大老遠地奔去那地已經值了。實話說,那博物館不是外行人,如我,三兩次就能看懂的。其實,我最想看的是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倒不是看“馬克思的腳印”。馬克思是在那裡寫的《資本論》,而且我相信會有一個很固定的專座——我以前在圖書館做職員時,都會給常客留個專座——只是,馬克思沒有在那裡磨出的腳印。哲人老馬腳踩的畢竟不是風火輪啊。據說,大英博物館進門的咨詢處給人問得最多的問題有倆,一是:“廁所在哪裡?”二是:“馬克思的腳印在哪裡?”都被問得煩了。我最想看的是那圖書館從地及頂的書櫃。不過,好像那

空間給一個日本的展覽和正在布展的《中國西漢兵馬俑展覽》占去了空間。最終沒有能見識到。近日報載,那兵馬俑展覽居然開展後要排隊預約。我當時的感想是:在免費的大英博物館收費開展覽會,大概門可羅雀。那日本的展覽場地就是的,無人光顧。有點希爾頓門外擺粥攤的腔調。沒得看圖書館,就看周遭的參觀者。所有趕到此地的參觀者,個個臉上有種朝聖的光彩(題圖),慶幸,驚詫,滿足,什麼表情都有。到底是書香所在,內中的游客謙讓文明,彬彬有禮的人由此很美;連廁所外靠著牆等人的女孩都一派優雅。還有,博物館門外的咖啡店的客人、等候著的出租車司機,

所見閑人都在看書看報。出了博物館,門外周遭就是著名布魯姆斯伯裡區,這裡曾是弗吉尼亞·伍爾夫和她的姐姐範奈莎以及一批被稱作“布魯姆斯伯裡集團”知識分子經常聚會高談闊論的地方。一度生活在這裡的學人趙毅衡說:“在歐洲,房子比人長久。天天走進布魯姆斯伯裡中心上班,仿佛可以隨時走進戈登廣場,與鬼魂碰杯。”真的就是這種感想。博物館後門街角的一張靠背椅,被懶懶的夕陽曬著,我想多少名人曾經從圖書館走出來後,在此歇腳,遐想,抽煙。這就是我眼中倫敦的魅力之一吧。這靠背椅背後就是著名詩人艾略特經常出沒的羅素廣場,我想艾略特肯定在此休息和構想胸中的詩篇。以至於拍完照片後,我甚至沒好意思也上去坐一會兒。我的博客《背包族?菜籃族!》一文在2007年9月20日《新民晚報》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