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壽慶”所處的浙南閩東一帶,以古廊橋而著稱。算了一下,這次旅行總共看了27座橋古橋。其中,泰順的廊橋雖然不一定是最多、最好的,但確實是名氣最大的,所能查到的相關資料也是最多的。
文興橋(http://images.blogcn.com/2007/5/13/11/trueaaron,20070513213945.jpg),在泰順看到的第一座廊橋。在筱村,雨中撐著傘,穿過田野,走了很久,峰回路轉才看到的。這是一座另類的不對稱的橋,公路邊的介紹裡形容說是“歪眉聳肩”。
在去文重橋的路上,路過徐嶴村。這個吳氏家族為主的村落,傳說因為受惠於一個叫徐震的人抗戰犧牲後顯靈,而將其村落稱為“徐嶴”。吳氏宗祠(http://images.blogcn.com/2007/5/13/11/trueaaron,20070513214037.jpg)村裡多是飛檐翹角、木梁土磚的老屋舊院,至今還住著些老人。文元院裡的老夫婦,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給我們比劃著祖宗的榮耀。

(老人)
泗溪的溪東橋和北澗橋被稱為姐妹橋。
溪東橋(http://images.blogcn.com/2007/5/13/11/trueaaron,20070513214158.jpg),背後的山巒在雨霧中如同水墨畫。
南陽橋(http://images.blogcn.com/2007/5/13/11/trueaaron,20070513214230.jpg),不是木拱橋,而是木平橋。
南陽橋不遠處的包氏宗祠(http://images.blogcn.com/2007/5/13/11/trueaaron,20070513214159.jpg),是個古老又華麗的院落。可惜看門的人不在,我們沒能進去。
仕陽的碇步,也是橋的一種。興奮的在那水中排列的石頭上走了個來回。

(仕陽的碇步)
這碇步如今可是國家級的文物。岸上陳列的幾塊古碑講述著他的故事。
“大清乾隆六十年”的碑刻。試著讀一讀碑文,仿佛看到百年前的人們勞碌的身影。

(碇步碑文)
洲嶺的毓文橋(http://images.blogcn.com/2007/5/13/11/trueaaron,20070513214629.jpg),雖不華麗,卻十分別致。
三條橋,看似簡單、樸素。特點在於,它孤零零的,跨在山谷中,不像其他橋梁那樣兩頭有不協調的房屋的干擾。但要說它是被遺落在山中,又有些言過其實。老遠,我們就看到橋上晾曬著睡袋、防潮墊和衣物。走近後發現橋上有好幾個帳篷,周遭散落著塑料垃圾。這座橋顯然沒有被“驢”們遺忘。

(三條橋)
橋上,一位長者告訴我說,幾年前他來到這裡時,橋下的河水清澈見底,可以飲用、洗澡。現在的河面上已經漂起了泡沫。
橋上,不知是誰寫了一首“點絳唇”——
常憶五月,
與君依依解笑趣。
山青水碧,
人面何處去?
人自多情,
吟吟水邊立。
千萬縷,
溪水難寄,
任是東流去。”
(更多圖片見http://trueaaron.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