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靈渠之旅——丹青水街

作者: 黑色※曼陀羅

導讀之前關於興安唯一能聯想到的旅游景點就是樂滿地。 周末跟公司領導同事們一起去了興安——是為專程拜訪靈渠而去的。至此,我才親近了具有兩千多年文化底蘊的靈渠。 站在景區的入口處,看著左右兩架水車亙古不變千年如一日地轉動著,我仿佛看見兩千年前這裡發生的一切,開工鑿渠的工人,背著籮筐的婦女,孩子的呼喊,以及官吏的皮鞭…… 看著靈渠水系圖,聽著� ...

之前關於興安唯一能聯想到的旅游景點就是樂滿地。

周末跟公司領導同事們一起去了興安——是為專程拜訪靈渠而去的。至此,我才親近了具有兩千多年文化底蘊的靈渠。

站在景區的入口處,看著左右兩架水車亙古不變千年如一日地轉動著,我仿佛看見兩千年前這裡發生的一切,開工鑿渠的工人,背著籮筐的婦女,孩子的呼喊,以及官吏的皮鞭……

看著靈渠水系圖,聽著講解員講解關於靈渠的開鑿背景,以及當時條件下人們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術,我不禁為這條閱盡無數興衰,留經數十個朝代更迭的運河產生敬畏之情。我敬畏的不僅僅是她悠久的歷史,還有當年人們朝凡的智慧。

靈渠全程都在展現她的智慧魅力,然而展現民族文化魅力的卻在丹青水街一段。

丹青水街是古運河靈渠穿過興安縣城的一段,長約1公裡,俗稱水街。水街景區由古建築文化、古橋文化、古石雕木雕文化、靈渠歷史文化、嶺南市井風俗文化五大部分組成,是廣西境內獨一無二的、既傳承了秦漢文化、又融合了中原文化與嶺南百越文化的一條歷史文化古街,是桂林大旅游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從仿古北門進入,即進入興安縣的“城中城”,莊嚴、雄偉的古城門把人一下子就帶進了興安的歷史文化氛圍中,門旁是當年柳宗元撰寫的“《全義縣復北門記》”碑雕,門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秦文流觴”景區,它由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組古建築群組成。從秦文流觴景區沿著石板路而入,亭台廊榭依水而建,小青瓦、灰粉牆、馬頭檐明清風格的桂北民居風格的丹青水街展現在游人的面前。水街兩旁,江南風光,濃蔭疊影,翠柳成行,“客來街頭聞歌舞,酒坊茶樓飄清香,祥龍瑞獅迎商旅,民間小曲唱風光。”

娘娘橋,萬裡橋,馬嘶橋……古橋飛架靈渠之上,在清澈見底的水中投下一個個環影,泛舟靈渠,舟穿環而過,體驗古人“行盡靈渠路,興安別有天,徑緣橋底入,舟向市中穿。”韻味,別有一番情趣。一邊觀看水街兩邊的景致,一邊欣賞興安傳統的婚俗在這裡上演的愛情故事,使人流連忘返……

進入水街,品味江南水鄉風情,將產生比周莊烏鎮更具歷史文化氛圍、更加清麗飄逸的感覺,在如詩如畫的如痴如醉中穿過粟家橋,去追尋帶來嶺南文化與中原文融合的靈渠古韻,去感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去贊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聽著悠揚的古箏曲,漫步在水街上,摸一摸路旁那些仿古建築,讓人整個心脾都陶醉了。

水街亭台廊榭,水街上的木結構建築,依水街傍水而建,飛檐翹角,青瓦蓋頂,下有石板路相連,掩映在綠樹叢中,是嶺南園林文化的精華,也是人們休閑觀光、吟詩賞景的絕好去處。北街裡是一條傳承千年文化的古巷,歷史上曾經商賈雲集,市井繁華,它寬不過5米,長約300米,整條街以青石鋪路,兩邊是清一色的明清建築,讓人體會到濃濃的桂北市井風情。

水街兩邊,古民居鱗次櫛比,均為青瓦白牆,木雕門窗,既有江南水鄉民居建築的特色,又吸收了嶺南百越民居吊腳樓等的特點,具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嶺南風韻。石刻文化:水街大量的古石刻,反映了水街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靈渠不僅僅是秦朝智慧的像征之一,也是秦文化的像征。



(靈渠)



(古街)


精選遊記: 興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