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歸來不看松

作者: 曉夢輕寒

導讀黃山風景秀甲天下,千姿百態的黃山松功不可沒。在由“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組成的黃山四絕中,黃山松赫然占據首位,正如古人所說“黃山之美始於松”,黃山延綿數百裡,千峰萬壑,比比皆松。8月7日第二次登上黃山,挺拔奇秀的黃山松一路伴隨我們攀登的腳步。黃山十大名松,是黃山松中的佼佼者。對於這十大名松究竟是哪十棵說法不一,比較公認的是迎客松、探 ...

黃山風景秀甲天下,千姿百態的黃山松功不可沒。在由“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組成的黃山四絕中,黃山松赫然占據首位,正如古人所說“黃山之美始於松”,黃山延綿數百裡,千峰萬壑,比比皆松。8月7日第二次登上黃山,挺拔奇秀的黃山松一路伴隨我們攀登的腳步。黃山十大名松,是黃山松中的佼佼者。對於這十大名松究竟是哪十棵說法不一,比較公認的是迎客松、探海松、臥龍松、黑虎松、蒲團松、鳳凰松(有的說麒麟松)、龍爪松、連理松、轅門松、孔雀松。雖然我已經去過兩次黃山,但這十大名松,也只見到其中的一小半:迎客松、黑虎松、蒲團松和孔雀松。看來要想賞遍這十大名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黃山松棵棵堪稱秀美奇異,除了十大名松之外,其余的黃山松依舊可圈可點,毫不遜色。過去曾有人編了《名松譜》,收錄了黃山許多松樹,其中可以數出名字的松樹就成百上千,每棵都有其獨特的美麗、優雅的風采。從玉屏樓索道上山,見到的第一棵名松就是蒲團松。在道路旁的山石上,一棵枝葉繁茂的松樹盡情地伸展著翠綠的樹冠,樹不高,而枝葉密集盤曲,樹冠鋪展平整,狀如用蒲草編成的蒲團,故得名。蒲團松高2.12米,樹冠10.5×9,7米,投影面達78平方米,清康熙八年《黃山志》列為九大名松之五。清人丁廷健有詩詠曰;“蒼松三尺曲如盤,鐵干橫披半畝寬。疑是浮丘跌坐處,至今留得一蒲團。”不過這蒲團,也只有古人能有此聯想,現代人是不會想到的,供僧人、道士打坐的蒲團,早已從現代人的視線中消失了。再往上走,從路旁的大岩石上,伸展出一棵虯干蒼翠的松樹,身體微微向一旁傾斜,一根枝條向一側伸出,似乎是在躬身送別客人的古代士紳。看樹旁的注解知道這就是送客松,樹高3.16米,胸圍1.47米。這棵送客松並非古籍記載的那棵,資料顯示,最早記載迎客松、送客松的是1635年明代許楚寫的《黃山游記》,稱作迎、送松。由於自然因素造成送松於1799年死亡,迎松於1832年死亡。黃山上的迎客松、送客松是1859年重新擇樹命名的。那1859年的送客松,由於樹齡老化也已於前些年枯死,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送客松,是與原送客松神型相似的另一棵古松,二者依托的背景也相同,都是蓮花峰。其實黃山上每一棵松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采,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名字只是是人們的一種說法而已。古人選松,不但為其命名,更有詩相贈“獨立峰顛觀滄海,松下道上客徘徊。風搖枝動揖相送,還盼日後君再來。”登上玉屏峰,映入眼簾的就是黃山的標志性松樹——迎客松。主干挺直,似長身玉立的紳士;一枝旁伸,似展開手臂優雅地迎接客人的到來。迎客松曾一度瀕臨死亡,為了保護這棵古老的名松,黃山景區氣像部門專門為迎客松設立了一個“小環境氣像因子自動觀測站”,自動提供觀測到的迎客松周圍的風力、風向、溫度、濕度等氣像資料,並與風景區氣像要素自動監測網連接。還有專人日夜守護,隨時監測,每天記錄,十幾年對一棵樹實行單株一人一樹的守護,並設立專門的氣像因子觀測站,可謂絕無僅有。經過十幾年的特殊護理,迎客松生長旺盛,進入良性循環。而迎客松前絡繹不絕的游客,也成了黃山一景。我們是下午上山的,跟人流逆向而行,到達玉屏峰時,游人很少,可以盡情地在那裡欣賞風景和照相。第二天上午,我們離開玉屏樓賓館向後山進發時,看見迎客松被裡三層外三層的游客包圍著,想單獨與它來張合影都很困難,孩子們終於明白了欄杆旁指示標志的作用“迎客松拍照排隊處”,排隊的欄杆長數米,僅容一人通過。8月7日下午,我們從玉屏樓去了天都峰腳下,時間已晚,沒有登上天都峰。第二天,從前山玉屏樓出發,步行十幾公裡到達後山的西海飯店。一路上,都是黃山松的英姿,我們看到了十大名松中的黑虎松、孔雀松,也有非十大名松的棋盤松、團結松、雨傘松等。這些松樹,或倚岸挺拔,或獨立峰巔,或倒懸絕壁,有的循崖度壑,繞石而過;有的穿罅穴縫,破石而出,都生長在我們覺得無法生長的地方。忽懸、忽橫、忽臥、忽起,“無樹非松,無石不松,無松不奇”。直看得我們眼花繚亂,嘖嘖稱奇。在網上查資料知道:黃山松是由黃山獨特地貌、氣候而形成的中國松樹的一種變體。黃山松一般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而且生長在懸崖峭壁的岩石之中,海拔越高,樹越奇特,在海拔1600米也依然長得枝繁葉茂。黃山松的種子被風送入花崗岩中後,就在那裡發芽、生根、成長。松樹的根系不斷分泌一種有機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礦物鹽類分解出來為己所用。加上花草樹葉腐爛後分解的肥料,黃山松便在貧瘠的岩縫中成長。黃山松的特點是造型奇特,針葉短而稠密,樹冠平整如蓋,這是由它的生長環境造就的:由於地勢崎嶇不平,懸崖峭壁縱橫,黃山松無法垂直生長,只能彎彎曲曲地生長,因而樹型奇特,千姿百態;由於要抗暴風御冰霜,黃山松的針葉短粗,冠平如削,色綠深沉,蒼翠欲滴;由於山上風很大,陽光照射少,許多松樹只在朝陽的一邊長出樹枝。艱苦的生長環境,沒有能扼殺黃山松的勃勃生機,反而成就了黃山松的絕代美麗。而且,山愈深,峰愈高,氣愈寒,岩愈危,所造就的黃山松就愈奇特。逆境造英雄,困境塑情操,在黃山松這裡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所以,有人將黃山松稱為中國的國樹,認為黃山松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頑強不屈的精神。黃山歸來,以後可以不看松矣。 2007.09.30



(迎客松)



(送客松)



(黑虎松)



(蒲團松)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