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杭州行

作者: yao780615

導讀盛夏杭州行 八月的天,還是很熱,但又開始想念杭州了。上一次去是四月,周末的杭州滿滿當當都是人,蘇堤上人頭攢動,好似大部隊過橋,人流把蘇堤塞滿見不著地面。但當時還是發現了人跡稀少的好去處——茅家埠,楊公堤也讓我念念不忘,那是杭州最美麗的一條路。四月的杭州游記只寫了三、五百字,就沒有時間再繼續寫了(我的天,寫游記已成為一種對時間的奢侈享 ...

盛夏杭州行

八月的天,還是很熱,但又開始想念杭州了。上一次去是四月,周末的杭州滿滿當當都是人,蘇堤上人頭攢動,好似大部隊過橋,人流把蘇堤塞滿見不著地面。但當時還是發現了人跡稀少的好去處——茅家埠,楊公堤也讓我念念不忘,那是杭州最美麗的一條路。四月的杭州游記只寫了三、五百字,就沒有時間再繼續寫了(我的天,寫游記已成為一種對時間的奢侈享用),過了時間節點,就沒有熱情再寫了。想念杭州的安靜,茅家埠的安靜是驚人的,難以想像與西湖一堤之隔的這片水域仿佛是在另一個世界。還有一種安靜就是西湖本身所獨有的。西湖為人稱頌了數百年,自然有它的特殊魅力。站在湖邊,面向著湖,感受富有質感的湖水有節奏的地流動,看著遠山層層疊疊、深深淺淺、綿延伸展、曲線柔美,哪怕岸邊有再多的人、再多的嘈雜,仍然讓我感覺無限寧靜。西湖在我面前散發著神奇的磁力,無聲地圍繞著我,讓我久久不願離去,常常想要再回來。

周五上午到了杭州,事先預訂了錦江之星武林門店,到了才發現離西湖不遠,步行二十分鐘到保俶塔下。來杭州兩次,只遠眺保俶塔,未曾近視。它應該是西湖邊矗立的較“年長”的建築,不是新建的,和嶄新富麗的雷峰塔風格截然不同。保俶塔只是靜靜地立於西湖北岸的寶石山上,如一個纖弱素雅且又內斂的少女守望著西湖,低調而不張揚。雷峰塔則膀闊腰圓,金檐朱柱,毫不客氣地傲然占據著南岸,總感覺雷峰塔與整個西湖曼妙婉約的風格不相附,它的突兀只能證明它是一個現代產物。它以自身的體積向世人宣布它是西湖的“標志性建築”,赫然站在惹眼的位置,不希望任何人忽視它。我向來不喜歡雷峰塔的這種傲慢與自大,所以未曾登塔,這次不會、將來也不會。

近看保俶塔確實很“嬌小纖細”,上世紀三十年代重建,青磚,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塔頂,黑色,鐵質,尖頂下有數個圓環。下了寶石山沿著北山路往西漫步,無意中發現北山路是杭州第二美麗的路。這裡是民國時的湖邊別墅區,游人偏少,很安靜,沿湖岸的水裡有兩片開得極美的荷花。之後去的曲院風荷只見滿池瘋長的荷葉,荷花早已謝了。而北山路沿岸的荷花正盛開著,襯著湖光山色,分外迷人。最佳視點是抱青別墅,從這裡往南的景致裡,由近到遠依次是荷花、湖水、錦帶橋、湖水、吳山城隍閣。抱青別墅的當年的主人眼光獨特,這個絕佳的視角被他獨占。而抱青別墅也是北山路上最漂亮的建築,小巧精致,一樓西式風格的拱形門廊尤為獨特。上了西冷橋,圍著孤山轉了半圈,發現孤山原來是古時杭州名門官宦的墓地,從這裡眺望隔岸的寶石山、保俶塔以及湖面的荷葉荷花,又是另一番景像。離開孤山,沿白堤漫步,已近黃昏,風大且涼快,從湖面吹來,帶著溫潤的水氣,有點像海風。

第二天一早就去了靈隱,不是去靈隱寺,而是去寺邊的法雲古村。有報章推薦說那裡不錯,慕名前去。為了省靈隱景區三十五元的門票,我沒有走通過靈隱正門的近道,而是從天竺路繞行。經過了一片小餐館、一條兩側是茂竹密林的幽靜無人山道,找到了法雲古村。進村不免黯然失望,這裡只是在古村遺址上建的“新村”:黑瓦、黃土牆,用了古時的建築顏色,可一切都是嶄新的,新得簡直“一塵不染”。大部分院落的圍牆外都整齊地栽著植物,開著可人的紅色花朵。清晨八點的陽光散滿屋頂,可每幢房子都門窗緊閉,少有游人,我想這是沒有一個住戶的形式上的“村落”,房子、院落、植物都是擺設。村子的另一個出口原來是靈隱景區的後門。進這個“後門”也得收費三十五元,否則就得原路返回。我不想走回頭路,無奈,還是省不了這三十五元啊!進了靈隱景區,漸漸熱鬧起來,左邊是靈隱寺,右邊是飛來峰。飛來峰上的元代佛教造像給了我很大驚喜,值回票價!這也許是靈隱久負盛名的原因之一吧。這麼多栩栩如生的山崖佛像,都有數百甚至一千年左右的歷史,年代越是久遠的佛像越是美麗生動。我最喜歡的是“聖尊佛母”、而不是人認圍著拍照的彌勒。彌勒雖大,可最大的不一定是最有特色的。聖尊佛母屹立於一條較為僻靜的山路邊,只能用“驚艷”二字來形容。正中是三尊佛母像,一個正面,兩個側面,每個都是三眼六手,持弓箭、帕、蓮花等,四周還有四大金剛,上方還有較小的石像圍繞。佛母姿態靈動,肢體豐潤,特別是那些手臂,完整光滑,距今一千多年,沒有任何破損。有一個小小疑問,這滿山的佛像是如何躲過上一個世紀文革浩劫的呢?

進靈隱寺還得花三十五元,我不是專程來進香的,也沒有逢廟必拜的習慣,自然不會入寺。快九點了,,游人開始如潮水般湧入,並不寬敞的道路上又塞滿了人,拜托,又不是趕廟會,看人?看景?到此一游?完成任務?看著一張張迎面而來的臉,胡思亂想著他們來此的目的,逃離了這個人滿為患的地方。離開靈隱景區,再次去了茅家埠。自從四月份領略了茅家埠的絕佳景色後,一直念念不忘。杭州就是這麼神奇,一段十幾分鐘的步行路程,甚至只是一個轉彎,就是另一個天地。晌午的楊公堤,知了都懶得叫,參天的梧桐,綠蔭蔽日,沿著這條路向南步行,大部分時間是左顧右盼不見一個行人。茅家埠,一樣的湖,一樣的遠山,一樣的幽靜,最難得的是,沒有人,用仙境來形容毫不為過。有的地方,即使去過,還會想去第二次、第三次,回到這裡,就想回家一樣自然舒適。本來再想去茅家埠南側的同樣迷人的烏龜譚和沐鵠灣,可是夏日午後的炎熱和隨之襲來的倦怠打消了這個念頭,不勉強了,下次再去吧,定會有無數個下次的。與沐鵠灣一路之隔的花港公園,又是另一番熱鬧景像。想去看看魚。花港觀魚的紅魚池照例是游人如織,一池的紅鯉魚和紅鯽魚,紅得耀眼甚至炫目,看得我太飽以至於撐。紅魚們會不會生活得過於擁擠?人類總是做這樣的自以為聰明的事,只為了追求自己觀賞的樂趣,忽略其他生物的生活狀態甚至視而不見。

之後順路去了絲綢博物館,免費的,展品不多,冷冷清清,唯獨一組數字印像深刻:五百條蠶吐出的絲,只能織1.8米長的布。怪不得古時綢緞能作為賞賜或禮物,很貴重。走出絲綢博物館,我的腳已痛得不行了。這次旅行穿了一雙不適合走遠路的帆布鞋,它開始折磨我的腳了!乘了回市區的公交車,還是回到了北山路,坐在抱青別墅前的“最佳視角”,伴著那一片荷花,看日落。世人皆知,西湖四季的景致有不同風韻,我覺得,在一天中不同的時辰,西湖給我的感覺都是不同的。落日已躲入火紅色的晚霞,一輪縹緲略帶透明的月亮無聲無息地爬上了天際。月亮周圍通透的藍色的天,漸漸滲入了灰色,月色卻漸漸明朗。夏季傍晚的風,是能醉人的。想起一個視旅行為生命的朋友的話:游杭州,就是一個的發呆,兩個人的談情說愛,三個人的腐敗。杭州超適合一個人的發呆,坐在北山路,悠然生出“此生無何求”的感慨,這也是一種腐敗,哈哈。

在網上看到對西溪濕地的贊美,又是一大新景點。周日上午退了房,搭公交車,去往長途汽車西站,從這裡步行十分鐘就到。很失望,西溪濕地公園是一個類似於延中綠地的開放式公園,只是天目山路和一條小河之間狹長的人工綠地。河對岸是喧囂的工地:飛揚的塵土、濕爛雜亂的泥塊,豎著“西溪濕地公園第二期工程“的施工牌。這裡是一片純人工的景致,樹的枝葉還沒有長繁茂,太陽照得人沒處躲。走了約兩公裡,失望得很,往西還有一樣單調的兩公裡,不走了,回頭。天目山路是由市區通往杭州西面地區的主干道,寬闊平整,南側有遠遠隱約的群山,地圖上看可能是西湖西北的群峰。起風了,變天了,還沒走到汽車西站就下了一陣滂沱大雨。雨停後,驚見那些山峰蒸騰起屢屢白色的水霧,頗為壯觀!

已近中午,我的腳已被這雙惡魔般的鞋磨得不行了,發誓以後再也不穿這雙鞋出門啦!到了市區,離回程火車還有4小時,一瘸一拐瀏覽了省博物館,略有失望,展品不多。一牆之隔的樓外樓門前,車、人擁堵作一團,卻發現從這一帶望西湖同樣透著幽寂的美。烈日很炫目,可一條堤岸,一岸垂柳,柳枝拂動溫潤的粼粼湖水,水對岸的景,讓人背對著喧囂,忘記了一切。西湖就是那麼奇妙,湖的一邊再嘈雜,轉個一百八十度的身,面對著湖水——感嘆,世界真安靜。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