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我的神往文·攝影· 李同全我曾多次到過成都,在成都市能經常見到寫有藏文的標牌、標有[藏]字牌照汽車和穿有藏服的少數民族同胞……因而給我印像是,到了成都就意味著離西藏高原不遠了。“走進西藏 /也許會發現理想 /走進西藏 /也許能看見天堂/ 走進雪山 /走進高原 /走向陽光” ,可能由於自身的職業特點,每當我聽到李娜演唱的《走進西藏》、《青藏高原》,便在我心中勾勒出整個西藏的印像,尤其是詞曲家張千一那精練至極、委婉動聽的歌詞和旋律帶來的那種遼闊,奔放,神聖,純真的感覺,讓我曾經久久陶醉,陶醉在悠揚的歌聲,沉浸在透明的藍天,透明的雲……正是這樣,2005年春末利用一次到成都外出的機會,我們一行四人自費包了一輛中巴前往四姑娘山(同行的還有三位香港客人)。大概是旅游淡季,經過與旅行社經理的口舌論戰,最終以每人700元的價格談妥了四姑娘山三日游的行程(若是旅游旺季需千余元呢)。由於我們四人均為攝影愛好者,到四姑娘山拍攝,是我們最美好的夙願之一。我們帶上各自的Canon、Nikon等家伙,再准備好數碼伴侶、多塊電池和充電器(考慮到氣溫低耗電),就等著踏上神往的行程了。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境內,是邛崍山脈的最高區,群峰巍峨,風光旖旎,融雪山、森林、冰川、海子、以及民族風情於一體的高原聖地。主峰海拔6250米,秀出群山,景區內分為雙橋溝、長坪溝、海子溝和四座高低錯落的山峰,這四座山峰被藏民喻為四個姑娘,其主峰最高、最美。四姑娘山主峰頂部終年積雪,西部是川西北高原地貌景觀,有現代冰川和保存完好的古代冰川遺跡,東面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風光秀麗。四姑娘山以AAAA級國家風景名勝區被譽為“東方的阿爾卑斯”,吸引著國內外的游客絡繹不絕地來到她的身旁。一、路經臥龍區 5月12日早上6點一過,旅行社車就來接我們了因為走的盡是山路,我們很關心車質和司機的駕駛素質,當我們看到嶄新的豐田中巴和40歲左右本地汽車司機以及家在四姑娘山居住的藏族導游小伙時,我們懸著的心稍微放了下來。我們離開成都,路經郫縣、都江堰、映秀、耿達,周邊的群山合力擁托著岷江從雪域走來,川流不息的江水就陪伴在我們身旁,時而洶湧,時而平靜地流淌著。從成都到四姑娘山有200公裡路程,坐車需要五、六個小時。路上所經過的第一站就是都江堰。穿過都江堰市區以後,汽車就基本是沿著岷江而行了。岷江就發源於阿壩州的九寨溝,在經歷了落差數千米,馳騁幾百裡的流瀉以後,岷江在此進入了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這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後的涓涓細流彙成的綠水,千百年來澆灌著巴蜀大地。從映秀鎮開始汽車就沿著臥龍河行駛,兩邊是高深的峽谷。由於海撥尚低,這裡的大山和溝壑都被綠色的植被所覆蓋,雖然視野有限,但眼前是綠色的世界,仍使人覺得心曠神怡。汽車沿著蜿蜒的山間公路捷弛,一會兒緊靠河邊,一會兒稍稍離得遠些,一會兒幾乎與水面一般齊平,一會兒又稍稍地鑽到半高處。為我們開車的張師傅和導游是親戚,這輛新車剛剛買了半年,主要是和旅行社合作專門跑九寨溝、稻城和四姑娘山等地。張師傅很愛說話也很喜歡音樂,一路上不停著放著西藏風情的音樂,也許是新車的原因,音響的質量還蠻不錯呢,無論是悠揚動聽的音樂,還是汽車窗外匆匆閃逝的美景,伴隨著微風吹著張師傅掛在車窗前芭蘭花的幽香,讓我們陶醉在視覺與聽覺的審美愉悅之中。
汽車依然沿著河谷前行,不遠處的一個竹牌樓和幾幢別致的小屋顯得特別引人注目,近前一看,才知道前方正是大名鼎鼎的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臥龍自然保護區位於汶川縣境內,包括臥龍、耿達兩個鄉,是四川省直轄的一個特區。從四姑娘山進入是耿達鄉,出口則是巴朗山區的臥龍鄉。臥龍保護區內有各種珍貴植物、獸類和鳥類,屬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就達幾十種。臥龍自然保護區已列為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設有大熊貓研究中心和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十點半在臥龍吃飯後,便要開始翻越海拔5040米的巴郎山,汽車沿盤旋曲折的水泥國道爬升,隨著高度的變化窗外的植物種類也漸漸有了變化,由高大的樹木、矮小的灌木、高山草甸、直到寸草不生的峰頂區域的風化碎石坡,有可能是剛吃過飯或是海拔的原因,坐在汽車後排的我感到有些頭暈,我和坐在張師傅旁的同事小郭調換了座位,車子一翻上巴朗上,我再也沒辦法不去看窗外的景色,眼前全是連綿的雪山,峻峭的岩壁,滿山可見犛牛,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犛牛,真是讓我興奮不已。我搖下車窗拿出N家伙,用速度優先(1/1000)以連拍的方式,猛“掃”不停。沿途不斷映入眼中的犛牛、瑪尼堆、石片屋等景物散發出的濃郁“藏味”,告知我們已身處藏區了。隨著盤山路不斷的上升,張師傅看著我昏昏欲睡的樣子不時的提醒我不要睡覺,他是怕我因缺氧暈著。巴朗山的盤山公路太美了,望著窗外湛藍的天空、雪皚皚的山脈和蜿蜒不見盡頭的山路,頓時讓我暈感睡意一掃而光。眼前的景致真實地讓我領略到什麼是西藏風情,我忍不住一再和張師傅說(應該是央求),開慢點兒,我把車門鎖緊,拿著相機從車窗中探出大半個身子狂拍不已,當時我滿腦子只想著是暴光、構圖和速度(在光線反差大和汽車的行進中這三要素尤顯重要),我發現汽車走彎道時,不僅速度相對慢一些,而且構圖的透視關系也比較好,於是我充分利用這一點拍了不少得意之作,這其中有雪山公路旁的野犛牛、雲海、雪山和盤山路。看著我興奮的樣子,坐在後排的小郭真的很後悔不應該和我換座位,因為後邊拍攝的視角有限、顛簸的厲害,不利於拍攝。二、翻越巴朗山
從臥龍鎮到巴朗山埡口還有相當的路程,路邊的景色依舊,還是高聳的大山,濃綠的植被,沿著溪流蜿蜒的公路。這邊上的小溪叫巴朗河,也算是岷江的支流之一,巴朗山的冰雪融化後向兩個相反的方向流淌,一條向東就是這巴朗河,另一條在山的那一邊。
巴朗山海拔5040米,抬頭望去,只見峰巒峭壁嶙峋,高山草甸猶如一幅幅巨大的地毯覆蓋山間。從行駛的中巴上往下看,那盤山公路就像獻給遠方來客的哈達,嫵媚地飄落在山叢中。那場景實在是太美了,我不由得從心裡升起一股贊嘆!這一生中能到這裡來一次,真是應該滿足了!中巴在盤山公路商埠斷地爬升,窗外的空氣更加涼爽,汽車沿著彎曲的山路盤旋,窗外映入草原的片片綠色,車內傳出悠揚的歌聲,我們眼見著草甸逐漸消失,進入眼簾的是刀削斧劈般的岩石,中巴接近了巴朗山的埡口。在這海拔四千多米的山道上,偶爾能看到 馱著大包小包騎著摩托車“發燒級”的“旅友”,所見所聞無不催化滋長著我們心中的游興。中午12點46分我們的車在經過一個比一個高的急彎,越上一段比一段冷的山道,終於到達了海拔4523米的巴郎山埡口。我們帶著墨鏡、穿上厚厚的裝束,下車在寒風瑟瑟的巴郎山埡口一一照相留念。望著雪皚皚、霧蒙蒙的巴郎山脈,我忘記了自己從喧囂的城市而來,此時給我感覺的是,在大自然面前自己太渺小了,這是我有生以來到達的最高地點。在連續轉過了幾個彎道後,中巴繼續一路下行,接著轉過了一座山梁後又停了下來,這裡就是貓鼻梁,是觀看四姑娘山全景的最佳處之一。貓鼻梁不在三條溝內,也不收門票,可是沒有一位到四姑娘山旅游的人會不去這裡。這是位於山路旁的一個觀景台,尤其在夕陽下山時,無數攝影愛好者會在這裡擺開“炮筒陣”,為的就是拍攝著名的“夕映金山”,可惜,當時尚未到晚霞西下之時,我只能匆匆拍了幾張。過了山口臨高遠眺,雪山連綿、峰回路轉、蔚為壯觀。難怪有清代文人過巴朗山時曾寫道:“立馬秋風絕頂山,千崖萬壑擁斑斕。撥開雲霧依辰極,身在青霄紫氣間。”那浩氣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
三、車行雙橋溝中巴穿過四姑娘山所在地------四川省小金縣日隆鎮,來到下午的瀏覽點------雙橋溝。雙橋溝是四姑娘山最美麗的溝,全長34.8公裡,面積約216.6平方公裡,景區共分三段,已開發了20多個景點,坐車進溝就可看到十幾座海撥4000多米以上的雪山。在雙橋溝,我們換乘了溝內觀光車。這觀光車在溝內只停五個景點,分別是人參果坪、盆景灘、攆魚壩、布達拉峰和紅杉林冰川,雙橋溝是目前四姑娘山中唯一不需要騎馬就可游覽的溝,景區主要以雪峰、牧場、草地、森林等為主,雙橋溝為四姑娘山風景區風光最為集中、最為迷人的景區,可與阿爾卑斯山及瑞士山地風光媲美。整個景區分三部分,上段為楊柳橋,有陰陽谷、白楊林帶、日月寶鏡山、五色山等奇景;中段為攆魚壩,包括人參果坪、沙棘林、尖山子、九架海等;下段為牛棚子草坪和長河灘,內有阿妣山、獵人峰、械松逸彩、牛棚子、長河壩等景點。在這條溝裡可觀看到十幾座海撥4000多米以上的雪山,這些雪山雲霧撩繞、氣勢磅礡、形態奇特、雄偉壯觀、山體陡峭、直指藍天。山峰下的草坪遼闊平坦,犛牛成群,人們雙手合十,圍著藏式白塔環走,默默祈禱著美好的心願。我十分興奮地選擇了各種角度拍攝了白塔、瑪尼堆、犛牛、藏民和水中的枯樹。記不得枯樹的成因了,可是我依舊會為這一整片因為廢棄而美麗的樹林感動,它們雖然生命停止了,卻依然和整個自然融成一體。人參果坪是一片長滿野花的草甸子,綠草如茵,繁花點點,讓人流連忘返。溝尾的紅杉林冰川更是一處風景非常優美的景點,那裡已經是海拔3840米,在雲霧撩繞的雪山冰川下,山麓長滿紅杉林。整個景區顯得原始古樸、幽靜神秘,景區內自然生態保護良好,真的是一處非常值得欣賞的旅游勝地。傍晚時分我們返回日隆鎮,在“金山賓館”晚飯、住宿,休整蓄銳准備明天更具有特色的長坪溝一行。四、騎馬長坪溝
長坪溝全長29公裡,面積約為100平方公裡,是四姑娘山景區“一山三溝”中離日隆鎮最近的一個。山路轉過一個彎,聖潔的四姑娘山全景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初升的太陽照在潔白的山頂積雪上,由於有湛藍的天空作背景,山峰給人一種無比寧靜的感覺。轉天的天空不太作美,剛才還初晴的天漸漸地下起蒙蒙細雨。我們隨導游先來到了溝口買了門票,我們租上雨衣、雨靴,隨著馬夫踏上了泥濘而略微濕滑的路……,喇嘛寺是一座廢棄的寺廟,甚而可以說是一個喇嘛寺的廢墟,只剩下了一些殘垣斷壁,牆壁外經幡飄動,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從斷垣殘牆的規模上仍然可以想像得出當年寺廟的宏大氣勢,可惜這樣的一座寺廟在文革中被毀掉了。寺廟裡雜草叢生,顯然已經很久沒有人進去過了。聽說有人准備重建這座寺廟,但我想這根本就沒有必要,逝去的已經逝去了,唯有留下的廢墟還可以引起人們的想像,重修了便沒有了原來的味道。當時的天空陰霾、霧氣繚繞,這就更給喇嘛廟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我迅速從不同角度拍照起來。過了喇嘛寺就是棧道,一直通到枯樹灘。從入口處到枯樹灘景點步行大約需要四十分鐘時間,我們在樹林搭成的棧道上徒步前行(馬夫騎馬繞行在棧道的終點等候我們)。彎曲有致的棧道從用料上可以看出,是近年新修建的,它沿著山坡蜿蜒起伏,一路延伸,四姑娘山始終在我們前方,由於不時有高大茂密的樹林遮擋,雪峰在我們的視野裡時隱時現。山坡上依然是濃濃的綠色,山谷裡依然有潺潺的流水,更有那遠處的美景吸引著我們,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到了枯樹灘。枯樹灘實際上是一片河灘,河灘中有小河流過,河水清澈而冰涼刺骨。河灘上矗立著一些枯樹,據說是雷電時被雷辟死的。這些枯樹或立或伏,立者傲然蒼勁直指蒼天,伏者橫亙於河灘和小河之上,形成變化奇特的獨木橋。樹與遠處的青山,草甸一起構成了一種殘缺的美,凸顯出它的剛勁、硬朗!我們在這裡稍適休息,拍照。過了枯樹灘就沒有棧道,前行的路很泥爛,從枯樹灘再向前的所謂馬道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種石板路,實際是穿行在林子裡的一條崎嶇山路。我們只能在馬夫步行的引導下騎馬而行,頭頂霏霏細雨,身披雨衣、腳登雨靴一顛一簸吃力地行進著。在馬匹涉水經過一個小溪時,我們發現溪水裡有幾塊紅色的石頭,很有特色,馬夫說馬上要到紅石陣了。馬匹轉過一個山梁,眼前呈現出一片寬闊的草甸子,山坡下有一座小木屋,不遠處的河邊有一個長滿水草的小池塘,面積不過十來個平米,這就是所謂的干海子。這時已經中午了,我們決定上干海子前休息片刻,吃了些餅干和水,以恢復體力,此時已基本看不到步行的游人,基本上都是騎馬進出的游客。休息後繼續前行,高原上行走要消耗極大的體力,休息的間隔也越來越短,有的地方已經無路可走,要翻越犛牛欄,跨過溪流,攀上岩石,走過獨木橋,還要小心不能陷在淤泥裡。導游說正因為下雨路滑,你們必須騎馬,並一再囑咐我走上坡路要拽緊韁繩身子朝前傾,走下坡路時要拽緊韁繩身子朝後仰。我將這“銘言”牢記心懷,當時我騎馬的樣子狼狽的很,一路上不時引起同行人和牽馬的馬夫的笑聲。走過了最後一段上坡,眼前豁然開朗:一大片平坦寬闊的草甸橫在面前,積雪融化而成的小溪從遠處蜿蜒地流淌到我們身邊,一群犛牛在小溪對岸悠然自得地覓食、散步著,毫不在意我們的到來。原來我們已來到四峰背後,面對的是直線距離僅半公裡而相對高差近三千米的四峰那巨大的背影,植物由高到低,由密到疏的向上分布著,再往上就是長年風化如刀削斧劈般陡峭的岩壁披著萬年積雪,雲霧繚繞,氣像萬千!左右都是峰巒起伏,而我們正前方遠處的雪山大概就是“羊滿台”。其實長坪溝到這兒才走了一半,真正的美景還在後面。因為要在天黑前回到日隆鎮,當時的天氣又不太好,所以才兩點半我們就不得不往回走,返程用了四個多小時,一天當中累計騎馬行程約二十多公裡,並且是在這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體力消耗極大。就這樣傍晚時分我門又回到了日隆鎮。五、再經臥龍返又是一個轉天,我們把賓館的房間退了,我們要返程了。聽說返程還要繼續上巴朗山原路返回,我頓時精神起來,我立馬將相機和存儲卡准備好,因為我要將來時未能拍到的景像彌補回來。從日隆鎮出發只半小時,汽車就爬上了巴朗山口,今天的天氣很好,天空中沒有一絲雲彩。導游說,如果天氣特別好的話就不一定能看到雲海了。汽車在盤山公路上一路下行時,導游突然高喊:大家看吶,前面就是雲海!我們的精神一下子振奮起來,紛紛向汽車的前方看去,只見前面的山峰間升起了團團白雲,那大片大片的白雲飄在山間,鋪滿了整個幽長的山谷,遠處有幾個山頭浮在雲朵上,就像大海中的小島,給人以海市蜃樓的感覺。巴朗山風景一絕便是雲海。由於此地谷間植被豐茂,濕度較大,地面的水汽抬升使山腰間常浮動著茫茫白雲,遠遠望去似波濤般迷彌。濃雲自山腳徑直而上,如巨龍翻卷騰挪、千變萬化,置身山中如墜九宵雲天。我激動著拍這一張張難得的景像,我將這美景一一印記在TF儲存卡中。
汽車依舊在峽谷中穿行, 繼續下山的途中就到了中華大熊貓苑。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是地球上僅存的幾處大熊貓棲息地之一,保護區內建有大熊貓研究中心及繁殖場,游人可以與國寶大熊貓面對面、近距離的接觸。司機張師傅好像很理解我們的心情,將中巴停在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旁的路基高處,讓我們隔著圍牆觀看。我們看到熊貓棲息地有幾頭大熊貓顯得特別活躍,上竄下跳,左衝右突,逗得我們開懷大笑,只可惜相機的變焦頭還不夠長,未能將熊貓“拉”近來。我們戀戀不舍地駛離了大熊貓研究中心,汽車在一路下坡中急衝而下,高原的反應隨之減弱……短暫而愉快的旅程結束了,但四姑娘山留在我心裡的美好形像卻是永遠的。別了,四姑娘山,別了,西藏高原的邊緣,你使我懂得了人類的渺小,使我懂得了要敬畏自然,更讓我看到了這裡淳樸的藏族同胞,讓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記憶。別了,我還會回來的,在不久的將來,還有許多地方沒去,還有許多感受需要體驗。愛上了,就一生無悔,我一定會重返西藏高原。——2006年3月24日寫於雲龍居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