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棧對面)

(紹興夜景)

(名人故居)
十一游紹興(一):抵達
今天的火車(N405)真是令人氣憤,原定3個小時不到的車程愣是開了5個小時,中間的小站幾乎站站停,還有就是高風亮節的讓車行為所致。到了紹興站,已是將近中午11點,弄得是人困馬乏。我和GF兩人在客棧附近的面館隨意吃了點東西,就向預定的地點進發了。
和GF先去了魯迅故裡,一看那裡有聯票出售,想想還是選擇最貴的價格明早來玩得時間充裕點,景點多一點。於是,就向附近的幾個名人故居發起衝鋒。還好,紹興城不是很大,景點較為集中。先後走訪了周恩來祖居、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青藤書屋(徐渭徐文長之書齋)……
在最鬧市的地方,矗立著秋瑾紀念碑,下面圍著一圈很不諧調的施工護欄,碑上的題詞還是蔡元培先生寫的呢。對面就是殺人“哢嚓”的古軒亭口。周圍車水馬龍,想像當中那種肅殺、恐懼的氣氛自然是蕩然無存的了。但,這不是我想看到的紹興。為什麼呢?是阿Q臨刑前喊的“2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實在動人心魄?還是秋瑾慷慨赴死前引用的“秋風秋雨愁煞人”給我的心靈震撼?說不清,道不明……抑或是節日裡過於鬧猛的氛圍和我心目中原來的樣子反差過於強烈了吧。
從幾個名人故居回來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住下的客棧離反清的基地——著名的大通學堂實在太近,沒有不先去走訪的理由。於是,等GF睡下(她今天出門早,累了),相機充足電,又看了一會兒央6的《走近毛澤東》,便自己一個人拿上相機步出客棧,向著心目中的聖地走去,哪怕先看看那歷經風霜的、黑漆斑駁的大門也好。其實,大通學堂的關門時間早過了。我只想在沉沉夜幕中親手撫摸一下,零距離接觸那寄托了革命志士一腔豪情的希望之門……
(待續)
十一游紹興(二):夜游
因為不想在她面前抽煙的緣故,所以在車上、旅途中、客棧裡就一直克制著,正好出門的時候身上也沒帶煙,不抽就不抽吧,短時間內這麼點意志力還是有的。這也是為了他人好嘛……踱出下榻的客棧,此時的紹興城業已完全被夜幕所籠罩了。雖然沒有了午後的炎熱,但空氣中似乎依然跳動著絲絲的燥熱。客棧門口掛著幾盞造型古色古香的燈籠,光線映射到對面的小河之上,泛起一片隨波悠悠飄蕩的微光,甚是詭異。岸邊種著幾株稀疏的垂柳,也有氣無力地不時伸展著一下枝葉。此刻,在這個幽深寂靜的角落裡,你似乎能聞到這個城市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一息古典氣息正如游絲般四處飄浮著。無論你身處何處,必定是要在它的浸潤中悄然沉醉。
走在古樸的石板路上,只聽見“沙沙”的腳步聲,我不敢過於用力,生怕驚擾了這座古城的酣眠。街燈初上,一圈圈的光暈映入眼簾,沿途的一切似乎都已在朦朦朧朧中漸漸睡去,變得悄無聲息。幾根稀稀落落泛黃的枯藤,隨一絲絲微風不時擺動著,沿著民居的窗沿四處延伸,不知來處,又無法預知終點。
沿著客棧所在的西小路往南,很快就來到了勝利西路上,這裡又是別有一番景像。五顏六色的景觀燈光,將整條街道映襯得分外漂亮,和剛才悠然世外的小街恍如兩個境界。紹興這麼個小地方,馬路上甚是潔淨,畢竟南方水鄉城市的衛生搞得不錯。沒走多遠,就看見一家開間不大的煙雜店。平日裡普通話講得連自己都有些厭煩了,就和老板說起了上海話,這樣才舒服嘛。還好,紹興當地人基本上都能聽得懂。趕緊掏錢,買了一包上海出的低焦油的紅雙喜。可當我走進附近的一家網吧,詢問上網的價格時,運氣就沒這麼好了。收錢的小伙子是外鄉人,就連普通話也聽得疙裡疙瘩。想想還是先去大通學堂吧,回頭再來上網向論壇上的兄弟們問個節日好吧。
革命黨人反清舉事的基地——大通學堂,就在勝利西路和府山西路的拐角處。大門右面的牆上是浙江省人民****去年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匾。它是清末重要革命團體——光復會活動中心、辛亥革命前夜皖浙武裝起義重要據點、中國最早的體育學校、秋瑾烈士被捕處,這一個個閃亮的光環早就在我的心目中扎下了根。此時此刻,我就站在它的大門口,一種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英雄不是人人能做得的,正因為如此,我才格外佩服這些為了信念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傑。我在門外徘徊了良久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回客棧的途中去了剛才路過的網吧,在貴賓包廂裡上了一小時的網,向平日裡DVD論壇上的兄弟們問了聲好。網吧裡的空氣污穢混濁,煙氣繚繞。我邊上坐著一打扮入時的MM一邊跟人QQ,一邊痴痴地傻笑,貌似入戲得很呢!“我不是大頭”在網上纏了我好大一會兒工夫,算了,沒時間再跟他八卦了,還是關機走人吧!
我沒有立馬返回客棧,而是沿著西小路往北,向火車站方向逛了過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小街兩旁的發廊一家挨著一家,門都半開半閉地在守株待兔……這些發廊沒有特設的磨砂玻璃門,就設在一般的民居內。屋內光線黯淡,擺著幾件蹩腳的理發器具。除此之外,凌亂地擱著幾張座椅,看樣子不太干淨。小姐們慵懶地窩在躺椅上,或是翹首向門外探視著什麼。每當有路人經過,膽大的便用特有的職業眼光直勾勾地看著人家,膽小的只是用眼角的余光略微瞟了一瞟,就迅速地將視線投向無聊的電視節目……夜裡這條街上的行人稀少,看得出她們也沒什麼生意,百無聊賴的日子真難打發。
回到客棧一開房門,冷氣已經彌漫了整個房間(出門前將空調開得足足的),躺倒在床上,整個人徹底松弛了下來。
(待續)
十一游紹興(三):閃回之名人故居
說到紹興的人文底蘊深厚,我們往往都會先想到一句話:紹興是個出師爺的地方。其實,紹興不僅出產了眾多為官老爺出謀劃策的師爺,而且還誕生了一大批在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下面的這個表也許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政治家
大 禹勾 踐範 蠡文 種謝 安王叔文
杜 衍範仲淹沈 煉王思任祁彪佳梁國治
葛雲飛徐錫麟秋 瑾陶成章王金發何赤華
宣中華汪壽華王一飛張秋人葉天底周恩來
俞秀松宣俠父
科學家
馬 臻戴 琥湯紹恩杜亞泉竺可楨陳建功
吳覺農錢三強
文學藝術
嵇 康謝靈運賀知章陸 游張 岱蔡東藩
魯 迅朱自清王羲之王獻之王 冕楊維楨
徐 渭陳洪綬趙之謙任 頤任 光
學者名流
西 施王 充王守仁陶望齡劉宗周李慈銘
蘇步青徐樹蘭姚振宗蔡元培經亨頤劉大白
馬寅初許壽裳馬一浮夏丏尊周建人範文瀾
孫伏園胡愈之
院士風采
竺可楨俞大紱陳建功趙忠堯金善寶謝少文
斯行健吳中倫錢三強馮 康毛漢禮錢志道
朱物華馬寅初範文瀾馬敘倫高振衡沈志遠
屠基達袁道先孫 鈞沈家驄周維善徐如人
周惠久陳敏恆唐九華袁承業孫優賢周勤之
吳有生馮 端潘家錚婁成後徐光憲金國藩
曹春曉徐承恩陳夢熊張彌曼陳翰馥呂志濤
要在一個下午的時間裡將這些名人的居所統統拜訪一遍,這自然是妄想了。來到名人故居的第一站——周恩來祖居,售票處的阿姨熱情向我們推薦名人故居聯票(周恩來祖居、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青藤書屋、大通學堂),每張40元,說是“讀書人到紹興人必看之景點”。我想既然這幾個景點都是要去的,那就買了吧。後來等幾個故居都游覽了一遍後才發現,單個景點的門票合計43元,才便宜了三塊錢:)嘿嘿,上海人算得上精打細算了,但還是沒抵得住紹興人廣告的誘惑——強中自有強中手嘛!
周恩來祖居——敬愛的周總理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我和他還是淮安同鄉呢!淮安也有周恩來故居(可惜一直沒去過老家),周恩來誕生在那裡並在淮安度過了12個春秋。所以,據說紹興和淮安為“爭奪”周總理祖籍之歸屬還挺“激烈”的呢!周總理年輕的時候就相貌英俊,風度翩翩,是老一輩的中央領導人中最富魅力的了!我還敬佩他對愛情的執著和矢志不渝,他的一生只有過鄧穎超一位夫人,光憑這一點,他的品格也堪稱高潔……周恩來紀念館修建得頗具現代氣息,大廳中央棱錐體上“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雄健有力,那應該是老毛的手跡。在出口處,有裝飾精美的留言壁供游人留言。我看到台灣中華新民黨主席樂可銘先生的兩句留言:台獨是絕路,中國最強大。雖然和紀念館的整體氛圍無甚大的關聯,但一想周總理在世時也很操心兩岸統一問題,於是就舉起相機將它拍了下來。
賀秘監祠——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賀知章的行館。賀知章是武後證聖元年進士,舉超拔群類科,授國子監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玄宗開元年間,歷任太常少卿、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太子右庶子充侍讀、工部侍郎、秘書監員外,官終太子賓客、秘書監。自唐以來,賀秘監祠即為江南著名的人文景觀,由崇賢堂、千秋樓、懷賀亭組成,是紹興市區唯一一處仿唐建築。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小橋、綠柳、荷池與豐富的陳列融為一體。關於賀知章,我印像裡只有他那篇流傳千古的《回鄉偶書》了,其他的均已淡忘。賀秘監祠有著江南園林巧奪天工的一貫風格,身處其中只覺幽雅、恬淡,可以一洗從鬧市帶進來的燥熱情緒。
紹興市的人民廣場——在人民路一帶,正確的名字是叫“城市廣場”吧。在老遠處隔著密密的行道樹,只看見一個外觀類似悉尼歌劇院的建築。待到了跟前仔細一瞧,還真的就是個大劇院,只是蛋殼狀的造型稍稍變異了一些而已。廣場上有一個比較有意思,能體現紹興特色的景點——紹興水系微縮版圖:在鏤空的城市版圖下,密布著紹興大大小小的河網,能給游人最直觀的水鄉體驗。離廣場不遠的環城河邊上游人如織,河道在經過大力整治後河水倒也顯得格外清冽。岸上粉牆黛瓦,園洞曲徑,花叢柳影。三三兩兩的烏篷船上,船夫手腳並用地悠閑地搖著櫓,有的還用濃重的紹興口音向游客介紹沿途的街景。我們也嘗試著坐了一回小船,只是覺得那烏篷太小了,根本容不下一個人在其中棲身。難道只是為了裝裝樣子?還有,那烏篷上用白漆塗寫的××管理編號實在煞風景,與古城古樸的風格太不諧調。
蔡元培故居——始建於明代晚期,其東次間樓上原為蔡元培住處。蔡元培自出生至出任翰林院編修前一直生活於此,現辟為“蔡元培紀念館”。他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鶴卿,號孑民。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生於一個商人世家。十一歲喪父,家境從此蕭條。蔡元培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1883年中秀才,1889、1892年相繼中舉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補翰林院編修。中日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並學習外語,1898年戊戌維新運動中,蔡元培同情維新派,尤其佩服激進的改良主義者譚嗣同。他認為維新派失敗是因為沒有培養革新人才,決心興辦教育,一度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1901年到上海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參與創立中國教育會,任會長,並創立愛國女學和愛國學社,作為培養革命人才、進行秘密活動的機關。像蔡老先生這樣的教育界泰鬥,我敬仰已久,這次來紹興尋訪他的故居總算是了一樁心願。
秋瑾故居——秋瑾祖父宦游返裡,攜家居此。1907年起,秋瑾在此從事推翻滿清腐朽政權的革命活動。剛踏進大門,便有位“講解員”上來為我們講解秋瑾的事跡。我正納悶呢,之前跑了好幾個景點咋沒遇見這樣的好事呢?原來啊,這位“講解員”是某旅行社的導游,她把我們當成她團裡的游客了!既來之則聽之,我還問了她關於秋瑾“鑒湖女俠”稱號的來歷。她告訴我,“鑒湖”是紹興西南的一片人工水系,秋瑾此號即由此而來。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事發被捕,秋瑾等受此牽連而英勇就義。世間巾幗膽氣豪,我等須眉自愧不如啊……
青藤書屋——來到青藤書屋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五點差五分,閉園時刻就要到了。還好,守門的工作人員非常理解遠道而來的游人,客氣地將我們讓了進去,說等我們參觀完再關門。這是一個幽靜的小園,兩間舊式的平屋,這裡是我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的徐渭(徐文長)誕生和讀書的地方。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文學家的不朽作品,還能了解到這位幽默大師不阿權貴的高尚品格和其一生坎坷的遭遇。寂靜的院子裡,栽種著幾叢灌木和一小片清秀挺拔的竹林。靠近牆角處,是幾棵高大的石榴樹,上面結著不少碩大的石榴,或橙紅,或略帶青澀的樣子。一條蜿蜒的小石徑,從門口通向院落內的書齋。走在上面,似乎能隱約聽見,徐文長幾百年前發出的懷才不遇的嘆息聲仍在久久回蕩著……院子的另一角,一條青石長凳的旁邊是一小天井,內有一方小池,徐渭稱此池為“通泉”,小池深不可測,水旱不涸,若有神異,故曰“天池”,以後“天池”也成了徐渭的別號。應該說,青藤書屋是這幾個名人故居中我最感興趣的,也是令我感受頗深的所在。
即便是對這幾個名人故居只走馬觀花似地拜訪了一遍,但身臨其境之下,此情此景還是讓我有了比書本上、網絡上的介紹更為直接的體驗,也算不虛此行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