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歷史--貢品女兒茶與沱茶

作者: 雲南時光CC

導讀《紅樓夢》第63回中寫到:“寶玉忙笑道:‘……今兒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頑一回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說:‘該燜些普洱茶喝。’襲人晴雯二人忙說:‘燜了一茶缸女兒茶,已經喝過兩碗了。’”這裡提到的“女兒茶”,其實就是一種普洱茶產品,是明清之際由雲南上貢皇室的貢茶之一。明清時期,雲南茶區以生產普洱緊壓茶為主,產品主要有團茶、餅茶等, ...

《紅樓夢》第63回中寫到:“寶玉忙笑道:‘……今兒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頑一回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說:‘該燜些普洱茶喝。’襲人晴雯二人忙說:‘燜了一茶缸女兒茶,已經喝過兩碗了。’”這裡提到的“女兒茶”,其實就是一種普洱茶產品,是明清之際由雲南上貢皇室的貢茶之一。明清時期,雲南茶區以生產普洱緊壓茶為主,產品主要有團茶、餅茶等,其加工工藝為: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鍋炒殺青→手工揉捻→曬干→曬青毛茶→蒸軟→揉(壓)制成形→涼干。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普洱茶作為雲南特產之一開始上貢清皇室。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廷設立普洱府,管轄今思茅、西雙版納等廣大地區,同年在府治寧洱縣(今普洱縣)設立普洱貢茶廠,以西雙版納的倚邦等六大茶山原料精制普洱貢茶,並在攸樂山(今景洪市基諾山鄉)設立攸樂同知(後改為思茅同知),負責監管普洱茶生產及運銷、進貢等事宜。上貢皇室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宮日用之外,還大量賞賜給皇親國戚或有功之臣,因而當時擁有普洱茶成為顯貴的一種標志。

女兒茶作為普洱貢茶之一,在清代史籍中多有記述。其中,阮福《普洱茶記》(1825年前後)對女兒茶等普洱貢茶的記述最為真實、詳盡:“檢貢茶案冊,知每年進貢之茶,例於布政司庫銅息項下,動支銀一千兩,由思茅廳領去轉發采辦。……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大而圓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可見,普洱貢茶中的女兒茶是專指以春季優質原料加工而成的四兩重團茶。《紅樓夢》中賈寶玉喝的也應是這種小巧玲瓏的女兒茶。

清末民初,四兩重團茶逐漸演變為“碗臼狀”沱茶,主產於大理州下關茶廠。至今,這種由普洱貢茶中的女兒茶演變而來的沱茶一直是下關茶廠的主要產品,一直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精選遊記: 大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