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談談我知道的藏傳佛教各教派的一些情況。藏傳佛教有很多派系,目前最出名、影響力最大的是格魯派。
1)格魯派:所謂格魯,就是“善規”,該派以倡導嚴守戒律而得名,它是在噶當派教義基礎上發來的。創始人為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立教開宗時,佛教已顯出普遍的腐敗和墮落,僧侶生活糜爛腐化,借宗教之名欺騙信眾,在社會上逐漸失去民心。面對當時戒律渙散狀況,宗喀巴極力主張遵從嚴格的戒律,把回歸釋加牟尼時所推行的教團戒律作為理想目標。1409年,宗喀巴在大昭寺創設“祈願大法會”,標志著格魯派正式形成,可以說是形成時間最晚的一支教派。由於宗喀巴及其追隨者戴黃色僧帽,故稱“黃教”。格魯派勢力崛起後,為尋求政治力量支持,其上層領導與蒙古人結盟,將其勢力引入西藏。後又得到清政府的支持,這就是“達賴”和“班禪”封號的最初由來。
2)寧瑪派:“寧瑪”意為“古舊”。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派別。蓮花生大師是其創始人,藏區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為該派寺院。因僧人傳統戴紅色僧帽,寧瑪派俗稱“紅教”。寧瑪派以佛法“前弘期”的舊譯經本為基礎,吸收和保留大量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內容,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達磨滅佛時教徒藏匿的伏典(埋在地下等待發掘的經書)。
寧瑪派最推崇密宗,他們認為密宗比顯宗殊勝的地方,原因之一為顯宗人人可學,密宗則非人人可學,只有具備密乘根器的極少數人才能夠修學;更重要的原因是想通過學習顯宗來破除無明煩惱,斷盡輪回鏈條,須經過累世修行,承受不可勝數的磨難,而密宗則不需要那樣長的時間,一旦修成即生即世就會得到解脫。另外,寧瑪派還贊成男女同修。
3)噶舉派:“口授傳承”的意思,表示該派所修密法是通過師徒口耳相傳繼承下來的。又因該派祖師在修法時效法印度古俗,身著白布僧袍,被稱為“白教”。噶舉派始於瑪爾巴大師,後來分為“四大八小支派”,以提倡苦修注重實際體驗為主。
噶舉派密宗部分是特別的教法是“大手印法”,即通過實修實現個體本性和宇宙神秘本體之間的聯系,最後使二者融為一體,實現“佛我合一”、“我佛一體”、“即身成佛”的境界。修持這種密法達到成就時,修持者可以恢復起對自己歷代前世所發生一切的回憶,前世所有修行的法力可以被轉移到修持者身上。這一密法和噶舉派的其它密法一道共同構成“活佛轉世”的理義。“轉世”說也是由噶舉派開始推行的。
4)薩迦派:藏語裡“薩迦”意為“灰土”,得名於該派主寺建成於西藏薩迦地方一片灰白色岩石的山坡上;又因為該派寺院牆塗像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藍三色花條,故又稱為“花教”。
薩迦派強調“道果法”,即“因中有道,因中有果,果中有道”,主張“最初舍非福、中斷於我執,後除一切見”。元朝時,薩迦派教主薩班貢嘎堅贊赴涼州與元朝簽定附降朝貢協議。之後他的侄子八思巴使元朝皇帝忽必烈皈依佛教,任其為國師,八思巴在元朝的支持下,最早在西藏建立“政教合一”的行政體制,並延續至西藏和平解決前。
5)噶當派:意為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義。創立源於印度佛教大師阿底峽,所持教義以顯宗為主。13世紀晚期,噶當派僧人將佛經編訂為“甘珠爾”和“丹珠爾”,是藏傳達室佛教“大藏經”的最初篆本。後來格魯派興起後,原屬噶當派的寺完和僧人基本都改為格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