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18西安東線游(華清池秦皇陵兵馬俑)

作者: 盈盈Lily

導讀2007年9月18日星期二 東線游仍是8:30起床,9:30出門。東線都是市外的景區,據說吃的即貴又不好,我們帶上昨天准備好的食物和水到旅館門口坐公車¥1去火車站。 到了火車站,有許多私人車拉客,不要理他們,往前走一點過了城牆右邊就是國營游5公車站了。去東線的游客很多,車坐滿就開,華清池→秦皇陵→兵馬俑是臨潼一條線,現在已經取消來回程票了,只能買單程票全程 ...

2007年9月18日星期二 東線游仍是8:30起床,9:30出門。東線都是市外的景區,據說吃的即貴又不好,我們帶上昨天准備好的食物和水到旅館門口坐公車¥1去火車站。

到了火車站,有許多私人車拉客,不要理他們,往前走一點過了城牆右邊就是國營游5公車站了。去東線的游客很多,車坐滿就開,華清池→秦皇陵→兵馬俑是臨潼一條線,現在已經取消來回程票了,只能買單程票全程¥7終點站兵馬俑,但最好先去華清池¥6,然後再去兵馬俑,這樣才能保證回程有位置坐。

半個多小時就到了楊貴妃洗澡的地方——華清池¥70(西安城東30公裡)。 華清池又叫華清宮,以3000年的皇家園林史和6000年的溫泉利用史而享譽海內外。尤以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傳奇愛情故事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而廣為人關注,成為一所改寫中國歷史並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著名皇家園林。

華清池分為九龍湖風景區、唐御湯遺址區、西安事變舊址區(環園)、唐梨園文化區、溫泉沐浴區、配套服務區等六部分,昔日的皇宮禁苑,天子御湯已成為融風景園林、文物遺址、溫泉沐浴於一體的旅游景點。十多座古式建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環湖而列,錯落有致。史學家郭沫若先生“華清池水色青蒼,此日規模越勝唐”的詩詞,恰如其分得概括了華清池的風貌。

剛入門就會有很多導游圍著你轉,自稱是華清池的工作人員給你免費介紹,對著地圖向你誇大景區的範圍,嚇唬你不帶導游走不完什麼什麼的一大堆費話後,才說自已是導游¥40一個小時,有人還價到¥20元的。我覺得帶導游挺吵人的,還是喜歡清靜自在地隨便逛逛,在池邊一個仿船形的建築上享用我們自帶的午餐。

第一次見到柿子樹——

景區右邊芙蓉園內的唐·華清宮展覽館展出華清宮遺址出土的各類文物300余件,是了解唐文化和華清池興衰變遷的一扇窗口。

中區是唐御湯遺址展廳,四周圍繞有《長恨歌》和《楊貴妃愛情故事》的長篇連環畫,這段幾經波折又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或笑或嘆或讚或斥的史話,但無論如何,真正的愛情總是美麗的。展出的遺址有唐玄宗與楊貴妃沐浴的“蓮花湯”、“海棠湯”,唐太宗沐浴的“星辰湯”、“太子湯”、“尚食湯”等。

長恨歌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中的楊貴妃相傳曾在此處沐浴。

也許是因為這裡的湯文化和西安事變遺址關系,前來參觀的日本人特別多。 屋宇庭院中間有一個荷花池,池中有荷花閣,是當年蔣介石的傳訊室。

1936年張學良派東北軍衛隊一連,包圍華清池,準備兵諫這五間廳裡的蔣介石。當年蔣氏用過的床與辨公檯椅等原物依舊。西安事變那天玻璃窗被打的彈孔仍保存完好。

景區有兩個溫泉水源頭,只能看不能碰。溫泉神女亭裡可以用泉水洗手,¥1一次。還有很多溫泉小賓館,是私人承包的,要記得還價。因為時間上趕不及,我們沒有泡。 梨園是唐明皇與楊貴妃教習梨園弟子演練歌舞的地方。

游完出來最好從入口出,入口就是車站。我們本來想去秦始皇陵繼續坐游5的,但一出門就有很多綠的在喊:“去兵俑兩個人三塊錢!”,要知道坐游5公車的話要¥3一個人呢,我們將信將疑地找了一個女司機的綠的,¥2兩個人去秦皇陵。女司機跟我們說不用怕,他們都是正規的士,因為是回頭車才這麼便宜,一路上很熱情地給我們介紹了許多臨潼的景點和特產,一點都沒有想說服我們去購物點的意思,還耐心回答了我們許多問題。到了秦始皇陵下車,我給她遞去兩塊錢的時候,心理還真有點過意不去,這是我打過的最便宜的的士。 秦始皇陵¥40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這座完全依靠人工堆起來的巨大土墓高50多米,底邊周長1700多米,上面種草植樹,就像是一座山,雄偉壯觀,氣勢不凡。千古一帝勞民傷財,修建了氣勢宏大的陵墓,不過是給世界留下了一個歷史遺跡,讓後人多了一個旅游景點,這肯定是他沒有想到的!

這裡就一座山、一些圖片和路邊一些小玻璃櫃裡藏著出土文物,沒導游的話看著也沒意思,導游是免費的,但要等夠人數導游才出來講。景區中間是一個大舞台,下午14:00有一場表演,我們正好趕上了,但是露天的很曬,演的是古代祭祀儀式和宮廷舞蹈,不忍心看著演員們在烈日下表演,更不忍心讓自己在烈日下觀看,於是出來了。門口有穿秦式兵服的真人站崗,可以免費照像。

照完相就看到來一輛游5公車¥2,趕緊上車趕往最重要的一站——兵馬俑。 兵馬俑坑¥90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在停車場往左走看到一個很高大的秦始皇像就是兵馬俑入口了。昔日,這裡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裡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入口到展廳有一段較長的距離,坐電瓶車單程¥5,來回¥6。建議坐單程的進去就可以了,至於為什麼,游完這裡再告訴你。進入展廳區需要過安檢(不知道是不是怕有人想炸陵)。

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二號坑是第二大卻沒什麼可看;

三號坑最小但邊上的玻璃展櫃裡有出土的兵馬俑真品和詳細介紹,值得一看;

這把出土的青銅劍埋在潮濕的俑坑裡,歷二千多年非但不鏽,而且仍然保持一定的鋒利,這把劍是用銅、錫、鉛等金屬制成的,各種金屬的比例掌握得恰到好處,鑄造的性能極為優良,質地細密;劍身銼紋垂直於縱線,紋理平行,沒有交錯;使劍身堅硬、鋒利而富有韌性,劍身窄而長,平面呈蘭葉形,符合力學原理;在桌上置一疊報紙,輕輕持劍劃過 ,一次居然切透十九張報紙,其鋒利的程度,實在可以用「削鐵如泥」四個字加以形容。用現代科學方法檢測分析,青銅劍表面竟塗有一層厚約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鉻2%;這一發現立即震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銘鹽氧化處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進工藝。據說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才先後發明並申請專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較復雜的設備和工藝流程下才得以實現。秦人的鑄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議。

一號坑是一定要看的,一進門你就會被這壯觀的場面強烈地震撼住!面積一萬二千平方米,俑馬六千餘件。這是世上無與倫比的地下軍陣:最前面的是前鋒,210名武士俑,橫列三隊,手持弓駑,背負箭囊;後面緊緊跟隨的是身穿鎧甲的步兵,間雜著駟馬戰車組成40路縱隊從十幾條坑道裡湧出;軍隊左右各有側翼,末尾又有三列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待發之勢,令人聯想到當年始皇金戈鐵馬,橫掃六合,所向披糜的聲威。

兵馬俑通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煉;細細觀看,又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陶俑的臉型﹑發型﹑體態﹑神情都各有差異,似乎能令人感受到他們不同的遭遇和經歷;那些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噴鼻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陶俑﹑陶馬都經燒制﹑安裝並且原來都是有著漂亮的彩繪的,但由於後來的火燒和浸泡,大多已剝落變色。

兵馬俑的發現,令人們對中國雕塑藝術有了新的看法:秦俑開創了中國雕塑活潑﹑開朗﹑寫實的現實主義先河;彩塑的開始也不是在唐而是在秦。兵馬俑掀起秦陵精彩的一角,在陵區不大的範圍內另有稀世珍寶銅車馬和許多的文物被陸續發現。未來一日,當最重要的主角秦始皇重見天日的時候,將是中國考古史上又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面對三個俑坑區,右邊是一個出土文物展覽館;左邊是一個可以免費觀看的360°環形電影廳。

游完後出來,等著坐電瓶車的人排了長隊。等了幾十分鐘終於坐上車,然後發開到出口就兩分鐘不到,其實走路比坐車要快得多,因為出口不在原來的入口那裡,所以下次去要記得買單程電瓶車票進去,步行出來就好了。其實故意把出口設在這裡,是讓商業街成為游客的必經之路,一出來就有許多叫賣兵馬俑防制品的,要記得還價,這裡的俑比市內的便宜,一般的¥5一盒,好一點的也就¥10一盒;更大一點的我覺得沒必要買了,一來不是真品,二來又重又易碎,不方便攜帶。 走出商業街回到了大停車場,游5終點站就在這裡上車¥7就有位置坐回西安去嘍。

回到西安火車站,我們坐611公車去鼓樓繼續美食之旅。 德發長餃子館就在鐘鼓樓廣場北側西大街3號(近世紀金花) ,創建於1935年,原是一家以經營北京風味水餃為主的老字號餐飲店。

一樓主營大眾水餃,二樓主營“一餃一型,百餃百味”的餃子宴和新派海菜經典名品。很多老外旅游團都上了二樓,我們當時並不知道二樓有傳說中的餃子宴,在一樓點了一份蝦腦餃子¥22和一份酸湯餃子¥15。餃子圓墩墩的,皮厚個小餡滿,手工餃子皮嚼起來就是香,一盤15個蝦腦餃子吃到只剩3個時,才想起要拍片片——

吃完後又去了回民小吃街,還是要了一斤老四烤羊排兩杯酸梅湯。

出到路口看到了老趙家鏡糕¥1,一個個木盅熱騰騰也蒸著。

我以為鏡糕有木盅那麼大,就只要了一個玫瑰味的和一個哈蜜瓜味的。 結果一出籠,發現鏡糕其實形如其名,小如鏡,也圓如鏡,厚不盈指,主料是江米細細研磨成粉填實在木盅裡,上屜蒸熟後加上各色輔料,還有黑芝麻、花生粉、核桃粉、白砂糖,色彩很誘人,一口下去松軟間又帶著點韌,又香又甜。

於是,我們邊啃著鏡糕邊往五味什字街出發了。相傳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初年,這條街道曾開設過眾多藥鋪,生意非常興隆。而我國醫藥自古講究“四氣五味”,“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五味”指“甘、辛、酸、苦、鹹”,街道因此而得“五味”之名。由於風雲變幻,市場興衰,至今藥鋪多已不在,而成了幾家西安的特色小吃店。但我們走到這裡時,已經是晚上9:30,很多食鋪都已經在清洗收拾准備打烊了。我們在一家漢中風味館點了一盤涼皮。這是我到西安3天第一次吃米食,感覺特別的爽口開胃,但妖怪說這不是正宗的西安風味涼皮。

吃完後我們就到超市裡買明天華山游的食物和水,打車回旅館好好休息,為明後兩天最辛苦的旅程作准備!

點擊查看下一篇:2007年9月19日星期三 夜登華山

回主目錄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