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17西安市內游(大雁塔陝博書院門明城牆)

作者: 盈盈Lily

導讀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市內游 8:30起床,梳洗打扮收齊隨身物品就9:30了,錯過了免費早餐。旅館門口就有41路或5路公車去大雁塔。 到站下車看到有賣煎餅果子¥2的,正好當早餐,這裡的煎餅果子¥2跟深圳的不同,裹的是脆皮而不是油條,很香脆,但醬的味道沒有深圳的好。 邊吃邊走就看到前方土黃色的典型樓閣式錐狀方形七層空心磚塔,樸實無華地座落在大恩寺內,相傳是唐 ...

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市內游 8:30起床,梳洗打扮收齊隨身物品就9:30了,錯過了免費早餐。旅館門口就有41路或5路公車去大雁塔。 到站下車看到有賣煎餅果子¥2的,正好當早餐,這裡的煎餅果子¥2跟深圳的不同,裹的是脆皮而不是油條,很香脆,但醬的味道沒有深圳的好。 邊吃邊走就看到前方土黃色的典型樓閣式錐狀方形七層空心磚塔,樸實無華地座落在大恩寺內,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內這座稱為大雁塔。

到塔下要穿過大雁塔廣場,廣場由水景噴泉、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和旅游商貿設施等組成;音樂噴泉在周末和節假日從10:00開始每兩小時噴一次一直到晚上20:00;平日則是中午12:00和晚上20:00噴兩次;這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都自稱是什麼亞洲最大的,看多了就沒意思了;於是一路走一路拍了些廣場景觀。

也許在古代,我們相約去看宮燈……

見錢眼開了……

邊走邊拍,不一會兒就到了大慈恩寺的入口,門票¥25。

慈恩寺始建於隋代,初名無漏寺,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紀念亡母文德皇後以報答養育之恩而擴建,故名"慈恩寺"。寺院建成後不久,當時的名僧玄奘由弘福寺遷往此處翻譯佛經,歷時十九年,譯經74部,並在此寺創立了佛教慈恩宗,因此寺院名聲遠揚,香客雲集,盛極一時。

大雁塔采用磨磚對縫磚結構,體現出木結構的鬥拱風格,磚牆上顯出“棱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塔身高60多米,外觀莊嚴、樸實大方。登塔還需另外購票,我們就沒有上去了,在寺內拍些照就出來了。

此時正是午飯時間,看到廣場上有老孫家分店,就進去點了兩碗羊肉泡饃¥18。沒想到一碗就有兩個饃耶,早知道兩人吃一碗就夠了。羊肉泡饃的標配:蕎頭(糖蒜)和香菜,開始流口水了……這是我親手掰的饃,怎麼樣,夠細吧

登登鐙鐙~~~主角上場了——香噴噴的羊肉泡饃

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滋補暖胃,余味無窮,一大碗下去,好滿足的樣子…… 吃飽了正好走走路助消化,步行去陝西歷史博物館就兩站路行程。廣場出來往左走,到小寨東路與翠華路的交叉路口西北側就是陝博了(乘5路、24路、27路、527路、610路均可直達)。發現門口烤面筋¥1.5小檔買的人不少,於是也買了一串嘗嘗,結果鹹得不得了:(

購票進了陝博¥35,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含三個陳列區,中間區正在裝修,只有左右兩個區(四個廳開放),展出3000多件文物,是我國最大型、最現代化的歷史博物館。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個部分,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集中反映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

展廳牆壁上有很大一張兵馬俑面部的圖片——

跟行業相關,特別留意了一下古代的建築和風水——

一下逛了幾千的歷史,腳都走累了。從陝博出來後坐公車到南門,往一個像雁塔的建築走去不遠就到了書院門的牌坊,一條浸透墨香的路便向遠方鋪展開來。

這是一條讓西安人自豪的書法之路,在這條路兩側的小攤鋪上,比較顯眼的東西有兩樣:毛筆和塤。塤是中國最原始的一種古樂器,葫蘆狀,身上有八個小孔。走在書院門,耳邊常常會有賣塤的攤主吹奏的塤音。塤音談不上好聽,吹塤者也談不上風骨,但就能讓你覺得“果然西安”。不能不提的還有玉,與別的地方不同,書院門兜售的玉器,多是來自西安的郊縣藍田。藍田玉是中國的名玉之一,歷朝各代對藍田玉的開采從未間斷,近水樓台,西安的書院門,自然不會少了藍田玉。也許是被深圳東門十元一只的玉鐲嚇怕了,我從不敢買玉。 懂行的人來書院門是看“書”的,這“書”涵蓋書、畫及相關的一切。西安不缺寶,能換錢的東西到處有。“長安畫派”的風雲人物石魯,文革中窮困潦倒,一碗羊肉泡換一幅畫,老先生羊肉泡吃了不少,畫也留下不少,這些墨寶說不定哪天就帶著羊肉味在書院門露面了。翻翻錢包裡的百元大鈔,上面的肖像出自西安畫家劉文西之手,在書院門,劉文西的墨跡也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畫讓人看得眼熱心跳。當然,在書院門,免不了有大量贗品書畫出售,這些價格低廉的贗品在不太道德的交易背後也隱藏著未名人的無奈和無助,如同書院門一個小店的對聯:“紅日當空,斯文待歸”。 書院門走到頭就是著名的西安碑林¥45了,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陳列從漢到清各代的碑石、墓志一千多塊。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點之一,也是歷代名家書法藝術薈萃之地。這裡帶上導游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不帶導游會看不懂。

立在碑林博物館中央碑亭的石台孝經碑集三帝於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經》;唐玄宗以隸書抄寫;唐肅宗題寫碑額(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與孔子的問答辭,主要內容講孝、悌二字)。書法工整,字跡清新,秀美多姿。這塊碑林最大的石碑由四塊黑色細石合成,方額、蓋石、頂上等均做了非常藝術化的處理,碑下有三層石台階。 記錄了唐時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也為李隆基與楊玉環的千古愛情佳話拉開了序幕。

在這裡這裡你可以欣賞到篆、隸、草、行等各種書體,還可以一睹歐陽修、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的親筆刻石,以及王羲之、蘇軾等名家的墨寶真跡。

從碑林出來後已經是下午往南側書院門走回一點就到了古城牆¥40的文昌門,從這裡可以登上城牆第一眼看到的是魁星樓(西安城牆上惟一與軍事防御無關的設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傳說是主宰文運興衰的神,被人們尊稱“文曲星”或“文昌星”。據說如果被他的朱筆點中,就能妙筆生花、連中三元而成為狀元。所以古代的孔廟及學府裡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樓。明清時的西安府學和孔廟就建於此,魁星樓也順勢建在了城牆之上。新辟的城門,其命名與魁星樓相關,被稱為文昌門。

此時已經快17:00了,城牆上還是很曬,租自行車雙人的要¥40一個小時,於是決定往西門徒步走走好了。城牆上果然像網友們說的,沒有城牆下好看,但沒去過長城的可以在這感受一下吧。

古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裡。大城門有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御”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

過了文昌門就到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南門(永寧門)了。建於隋初(582年),當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名永寧門。它也是現在西安城牆各門中復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只是原設計沒有箭樓。現在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均從甫門東西兩則另辟券洞內穿過,它本身已成為文物了。

接著就到了朱雀門,門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裡舉行慶典活動。玄奘取經歸來,在朱雀門皇城腳下一洗16年的風塵。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這座城門被封閉。1985年修復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包裹在明城牆內的朱雀門遺址。它果然如隋唐文人描寫的那樣宏偉華麗,城門柱礎用大理石制成,青石制作的門坎上刻有線條優美神采飛揚的蔓草花紋,磨磚對縫的門洞隔牆厚實端正,殘垣斷壁處處流露出當年的華貴風采。現在的朱雀門位於遺址西側,是1986年開通的。

再接著就是我讀了好幾遍都沒讀准的勿幕門,俗稱小南門,開通於1939年,以此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最早一批會員之一,陝西民主革命時期有重大影響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護法運動中壯烈犧牲。

繼續往前是含光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封閉了它的中門洞和西門洞,保留了東門洞,北宋以後全部封閉。1984年整修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含光門遺址,發現花崗石制作的柱礎、刻花的門檻門道。現已決定把新建券洞城門置於遺址東側,對遺址作框架結構保護,外包城磚,使外觀與城牆一致,內部設置人工采光和空調系統,日後供游客參觀。 在夜幕降臨之前終於到了西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暗意西部邊疆安泰康定。

下了城牆進了安定門就是昔日皇城的中心,曾林立著宋、元、明、清的歷代官府的西大街了。隨著時代變遷,它的商業地位也逐漸下降,比不上東大街繁華。我們到西大街的“好又多”超市備齊明天東線游的食物和水(東線都是市外的景區,吃的即貴又不好)。接著就沿西大街往鼓樓進發,尋找傳說中的老字號德懋恭水晶餅。在又累又餓之際,終於發現了西大街左邊的德懋恭,進門看到的果然是老字號,小小的店面裡好像什麼都賣,煙呀、酒呀、書報呀什麼雜七雜八的,看不出是賣餅出名的店,旁邊破舊的櫃台上放了幾個白色塑料大盒子,探頭去一看才發現確實有餅賣,但沒看到有像水晶餅的(其實我也不知道水晶餅到底是什麼東東)。只好弱弱地問店員:“哪種是水晶餅呀?”,“水晶餅在這邊,¥8一包。”店員一邊用紙打包著餅一邊答道。買了一包,出門就迫不及待地打開——小巧玲瓏如家雞蛋大小,千層酥皮,一口咬下去……好硬……甜得要命……這就是傳說中的“采用上等精白面粉、上等冰糖、精板油為主要原料,配以動物油、玫瑰、橘餅、核桃仁、青紅絲等十多種材料作輔料,經制皮、制酥、制餡、成型、烘烤等12道工序,用手工精心制作而成,成品小巧別致、皮酥餡足、滋潤適口、層次分明、營養豐富,油而不膩,入口滲甜,玫瑰橘香濃郁,秦式糕點代表” 的德懋恭水晶餅。我覺得這東東,見仁見智吧,有點像老式的五仁月餅餡,也許也只有老一輩的北方人懂得欣賞這種西安特色的秦式名點。 還是趕緊往回民風情小吃街進發吧,那裡才是真正的美食天堂。 拖著疲憊的雙腳穿過鼓樓往北院門,果然直達到了天堂……這是所有到西安的游客很難抗拒的一個地方,人頭聳湧,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的香味,整條街建築風格獨特,各色小吃一應俱全;地處鬧市區,又是回民聚居地,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吱吱飄香的烤肉,醇香濃厚的羊肉泡饃,皮嫩汁濃的灌湯包子,透油發亮的黃桂柿子餅,油亮爽口的炒涼粉,香氣誘人的粉蒸肉,熱呼呼出籠的鏡(甑)糕……真是花多眼亂……北方的小吃都是很飽肚子的東東,所以這時更要頭腦清醒,按前人們吃過的評價,挑選公認好吃和適合自已口味的,否則到頭來只能肚飽眼饞了。 我們按計劃直奔“老四烤肉”(古城烤肉的發起人之一16年的烤肉歷史),就在街頭右邊(北院門65號)。坐下就點了一斤烤羊排¥25兩杯酸梅湯¥1,喝著酸甜可口的酸梅湯,耐心等待的烤羊排終於上桌了~香得偶直流口水,卷起袖口就開始大塊哚肉——羊皮烤得香脆,近骨的肉特別鮮嫩,調料余香滿口,回味無窮……

從老四烤肉出來後,我們開始挺著肚子沿街閑逛,幾乎每個店門口都在賣一塊錢一杯的酸梅湯,走到回民風情街的盡頭就是西羊市街了,往左拐還有很多小吃店店喲~~~。這條街上有一家店專賣油茶的,還很多人排隊買,估計應該不錯吧,但我對油茶不感興趣,就沒記下店名。路邊賣了兩只黃桂柿子餅¥0.8,用柿子拌上面粉烙成的餅,有點像南方的南瓜餅做法,但有不同的餡,感覺沒南瓜餅好吃。 再往前走一點就到了老馬家粉蒸肉(北院門回民街走到西羊市左拐的小巷子裡),和南方的粉蒸肉完全是兩種概念,肉外面裹的是面粉,回民風情調料,有點麻,肉不算多,但面也挺香的,有半肥瘦和全瘦的可選,我選了半肥瘦的¥5,總的來說很不錯。網友們推薦粉蒸肉要就生蒜吃,我忘了要生蒜了,估計那會是另一種風味吧~ 在路邊買了杯冰鎮酸梅湯邊喝邊逛又回到了北院門回民小吃街上,在街的中段發現了“賈三灌湯包子”,人很多,門檻都要被“踩扁”了,排隊點了一籠羊肉包¥6,好大一籠耶,有10個,從蒸籠上可以看出確實是“老字號”,包子皮薄得半透明狀, 一口咬下去,滿嘴鮮美細膩的羊肉湯汁。據說這家的八寶粥也也是一絕,有濃濃的桂花香,可惜當時已經很飽了,忘了嘗嘗。

撐著肚子還意猶未盡,在街邊買了五串烤羊肉串(¥1一串,¥5起賣),打的¥7回旅館,洗白白,寫東東,睡覺覺。

點擊查看下一篇:2007年9月18日星期二 東線游回主目錄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