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1日星期五 西安交大
今天是西安之旅的最後一天了,仍是8:30起床,收拾好行李9:30退房寄存行李,坐上公車開始探訪名校——“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大算是跟我很有緣份的,高考那年,伯父曾幫我拿了一個單位委培的指標,說是考不上可以到西安交大去讀的,結果考上了沒去。第二年我堂弟去了西安交大,沒一個月就逃學回來了,說是風沙大氣候干得不是人呆的地方,家裡人硬又把他送過去,他卻逃到同學家裡不回來了。這樣的故事差點沒吧當年正兒八經考上西安交大這所名校的妖怪GG氣暈……
然而,西安交大到底是怎樣一所名校,我懷著急切的心情想去親眼一睹為實。
公車到站後,我們就到了學校北門,上題“交通大學”四字,暗示著西安交大主體從上海西遷至此的歷史。
北門對面即是唐代皇家公園興慶宮,交大的所在地在唐朝被稱為“長樂坊”,據說是皇親達貴、文人墨客出沒的地方,千年歷史文明的掩映下,西安交大別有一番雍容氣度。
走進北門,即可看見豎立著的“飲水思源”紀念碑,而位於上海徐家彙的上海交通大學校園內也有同樣的紀念碑。
一座由交大校友江澤民題詞的“思源活動中心”坐落在校園的南門,“思源”,似乎是交通大學特有的一種文化。
兩千年前,在西安這塊土地,漢武帝創辦了第一所官立學府——太學,這被史學界譽為大學的源頭。莊子雲“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便是“交通”一詞的源頭。司馬遷曾在此興奮地預祝過“歡欣交通而天下治”。110年前,追尋實業救國的洋務名士,清朝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奉命在“黃浦灘頭水拍天”的上海創辦了南洋公學。辛亥革命後,富有遠見卓識的數位先賢唐文治、凌鴻勛、蔡元培、葉恭綽等各領風騷掌管這座時已名揚天下的高等學府,並將其冠名交通大學,以蘊“天地交而萬物通”之意。更富歷史巧合機緣的是50年前,交通大學的主體從上海內遷到了“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裡都作了土”的西安,在當年翰林院學士白居易吟詠“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的這塊地方,交通大學承傳了周之王範,漢之雄風,唐之神韻。
校園內,保留著當年西遷種下的梧桐。穿過滿地黃金葉的梧桐道, 能深深感受到它特有的人文氛圍。
“學風扎實,學生樸實”,是西安高校用得最多的校訓。在交大的校園內你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一種大氣、厚實、嚴謹的氣氛。它沒有北京、上海大都市的繁華和喧囂,能感受到的,更多是樸實和勤勉、踏實與大度。心在這裡能沉下來,能夠沉靜地學習,不那麼浮躁。比起北京、上海的考托福出國潮,西安求學氛圍,更能從專業學習中尋找意義。
下面這個東東會放電的喲~
放的還是180萬伏高壓電耶~
下面這個東東是做截波的~
下面是錢學森圖書館
以下是四大發明廣場——造紙
四大發明廣場——火藥
四大發明廣場——司南
四大發明廣場——印刷術
有一首打油詩詼諧描寫西安幾所著名高校的特色:“交大的才子,西電的學子,西工大的包子。”西安交通大學,作為西北地區大學中的魁首,每年高考招錄生源質量優秀,所以才有出“才子”一說。 (瞧~這話把妖怪GG樂得……)
從西安交大東南門出來,我們去校門口對面的一家餐館吃了biang biang面,這字極其復雜,是由“辶”、“穴”、“月”、“刂”、“么”、“長”、“言”、“馬”、“心”洋洋灑灑十一部組成;發拼音的biang2聲。
這個怪字據說是當年秦朝宰相李斯發明的,“biang”字說的就是面條摔在案板上的聲音,一寸來寬的面條,經得起這麼折騰,響當當的配得上陝西十大怪“面條像褲帶”的名頭。制作一碗好的Biang-biang面揉面是關鍵,只有經過廚師反復地揉制,一根平常地面條才能煥發出如此的活力。 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松松的。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我們要了手撕面和褲帶面,果然好大的一碗,吃不完耶~
吃飽飽後就打的回旅館取行李,坐公車去鼓樓對面的美倫酒店趕上15:30的機場中巴往鹹陽機場去。
我們的機票是18:00的,想不到竟然碰上空軍演習禁飛,只好在機場白白等了一個半小時,也許是老天安排我們多看西安幾眼吧。
回到深圳已經是22:30了,感覺很累,卻很有收獲……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