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萬裡行 THE DAYS IN TIBET
趙仲貴
我的地址:zhgzhao※※※※※※※※※※※※※※※※※※※※※※※※※※※※※※
西藏之於我始終是個夢。無論在接近它之前,還是在見到它之
後。直至今日想起它,我都似在恍惚之中,看著地圖上遠不可及的薩
迦,不可想像曾在那裡的一切。仿佛又看見華黎和我在嗤嗤作響的電
石燈下狼吞虎咽地吃熱騰騰的土豆拉面湯的場景…… 爽直的次仁多
吉正跟我們喝酒談心……,那幾個小孩在拍掌而歌,被我倆的鏡頭追
得四處亂藏……,我心愛的畫夾也落在了薩迦,只當是留在那裡的一
個信記吧。
華黎和我幾次談起在藏的一些小插曲,都倍覺親切,只能感慨
道,“什麼時候再回去吧。”
於是,便想把在那段日子的一些瑣事記下來,惟恐時光的流動會
把這些彌足的美麗衝淡。
※※※※※※※※※※※※※※※※※※※※※※※※※※※※※※
雪域萬裡行..............趙仲貴
【1994.7.23~8.2】進藏3…… ……15
?1.心中的香帕拉…… …… 3
?2.在蘭州和西寧…… …… 5
?3.塔爾寺建築…… …… 6
?4.邊城…… …… 8
?5.難忘的兩天兩夜…… ……10
【1994.8.2~8.21】在西藏16…… ……37
?1.拉薩印像…… ……16
?2.美麗的布達拉…… ……20
?3.拉薩三大寺…… ……21
?4.羅布林卡與雪頓節…… ……24
?5.全藏最大的曬佛…… ……25
?6.日喀則的扎什倫布…… ……27
?7.白居塔·達瑪節…… ……29
?8.自然的薩迦…… ……31
?9.藏文化的源頭——山南…… ……33
【1994.8.19~8.21】歸途38…… ……39
?1.貢嘎機場…… ……38
?2.後記…… ……39
附記
1.《西藏攝影展》序…… ……40
2.留給我最深的……
——選自清華建90級“寫在大學畢業時”征文集《風雨五年》
…… ……40
3.題外話:關於“咖哩”…… ……42
ǔ囂與繁雜的纏繞,孤獨和緊張的壓迫,使無數的都市人,都想
尋找一方淨土,他們想到了地球的第三極,向往那裡的風土人情、名
勝古跡、冰峰雪山以及獨特的西藏文化。
於是,他們鋪天蓋地的來到了西藏。
進藏【1994.7.23~8.2】
一、心中的香帕拉
?建築系四年級的學期末照例有一次社會實踐調研,學生可以自由
組合,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參觀考察。由於機會難得,又是大學生涯中
的最後一個暑假,不少同學都希望走得遠一點、偏一點,以求既能增
長知識,又能豐富閱歷。
?早在三年級時,幾個朋友就有去西藏的打算。九四年初的時候,
華黎提起過此事。到放假前一拍即合,決定要走,便分頭准備。
?進藏之前,是有思想顧慮的。
?西藏的神秘固然令人神往,而傳言的野蠻、落後也令許多人聞而
生畏。加上高原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生活條件差,氣候惡劣,而
且還要受到可怕的高山反應的考驗。聽說到西藏後一下車就會缺氧暈
倒,唐古拉山山口經常會有車毀人亡或暴死的慘劇,聽起來叫人膽
顫。
?正因如此,西藏被列為此次調研的禁區,系裡宣布須經家長及老
師的同意才給開介紹信。
?行前,也作了各方面的准備。早在幾個月前,就查閱了一些有關
的書籍。其中有《韃靼西域旅行記》、《中國藏區旅游手冊》、《西
藏見聞實錄》等,其中較具指導作用的僅有殷乃德的《西藏見聞實
錄》,對行程的介紹比較詳盡。但因此書寫於1980年,其中所述的許
多情況到現今已不再適用,而近十年來國內又幾乎沒有這類的報道,
此時的西藏到底怎樣?我們一無所知,是否還如書中所言路況差、衛
生差,甚至整個拉薩僅有幾家像樣的餐館呢?
?在校醫院,我做了血壓和心髒的檢查,並備了一些常用藥品。行
前的晚上,獨坐在宿舍,靜聽遠處風哮雷鳴由遠而近,心裡想著,終
於來了。
?七月二十三日,一個普普通通的夏日清晨,雙肩挎上撐得滿滿的
軍用大背包,到22號樓前叫上同我一般裝備的華黎。漫長的旅程就這
樣開始了。
?打的趕往北京站。華黎的女友送行,紅著眼圈兒。突然覺得像是
要上前線的感覺。我孑然一身,沒有太多的離愁別緒。
?從北京離開時,天氣還很熱。沒有臥鋪票,只能和大家擠在硬座
車廂裡,夜裡到陝西寶雞左近才補上票。沿路地勢由平坦到多山,景
致顏色也從綠到黃。進到甘肅地界,車廂內陡然涼爽起來。
?第二天的清早,我們認識了奧地利人迪利和麥卡蒂娜。他們是夫
婦,藥理醫生。西藏的風光令兩人神往,看到朋友去年在西藏神山聖
湖——崗仁波欽山和瑪旁雍措的照片後,他們決定來了。毅然辭去了
工作,走向高原,走向冰峰,走向心中的香帕拉。
?據我所知,神山聖湖位於西藏西部的阿裡地區,在普蘭縣境內。
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本教的信徒眼裡,這座“珍寶的雪山”就
是宇宙的中心——須彌山。多種宗教疊加的神聖,使崗仁波欽放出了
五光十色各種信仰的光輝、光暈、光環。
?雖然,來自四方的路幾乎同樣艱險:路上野獸出沒,食宿條件極
差。但是千百年來,每個朝聖者的決心都是一樣的。他們從遙遠的四
面八方而來,翻山涉水、風雨兼程,孜孜不倦、任勞任怨地跋涉在人
間最艱險的路段,沉醉於對神山的迷戀之中。
?我們在一起談了很多:高山、旅游、音樂、建築,甚至女權、戰
爭,他們是此行我們遇到的第一隊同路人。
?離開北京時,和出租車司機說起是要去西藏,他驚得瞪大了眼
睛;在軟臥車廂裡,和一位來自青海的老干部談天,老頭說:“小伙
子,一輩子就這麼一次機會,值得!”
?凡事,只有親臨才能確實。
?我們已經被推向了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