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的印度之旅12——佛城阿旃陀(Ajanta)

作者: alan972000

導讀第十二站:佛城阿旃陀Ajanta [佛 寺] 公元1819年某日,南亞次大陸中部某地。崇山峻嶺間,一隊英國士兵正舉槍狩獵。“砰”地一聲,一只受傷的斑斕猛虎踉蹌地順著陡峭山路狂奔而去,眼見它跨河渡澗,鑽入對面山間一處望不到深淺的洞穴。英國兵欲下山搜尋,怎奈地勢險惡,無所攀援,只能放棄。一個士兵不甘心地緊盯著老虎失蹤的地方,突然間,他仿佛看到纏纏繞繞的藤 ...

第十二站:佛城阿旃陀Ajanta

[佛 寺]

公元1819年某日,南亞次大陸中部某地。崇山峻嶺間,一隊英國士兵正舉槍狩獵。“砰”地一聲,一只受傷的斑斕猛虎踉蹌地順著陡峭山路狂奔而去,眼見它跨河渡澗,鑽入對面山間一處望不到深淺的洞穴。英國兵欲下山搜尋,怎奈地勢險惡,無所攀援,只能放棄。一個士兵不甘心地緊盯著老虎失蹤的地方,突然間,他仿佛看到纏纏繞繞的藤蔓深處似有廊柱雕像的淺淡痕跡。莫非那裡潛藏著一座古廟?又或者只是我的幻覺?

回營後,看到異像的士兵把這蹊蹺事報告長官。那長官又說與當地藩王。藩王先是一怔,隨後雙目微合,暗自沉吟,看來那座傳說中的佛窟並非謠傳。

藩王馬上組織人馬前去發掘。密不透風的荊棘藤蔓終於理清,同時,一座震驚世界佛學、美術、雕塑各界的藝術寶庫終於重見天日。這一重大發現馬上引來世界無數專家學者前來考察,他們遍尋古今典籍,只在一本中國唐人撰寫的游記中發現了與此地有關的唯一記述。

游記名為《大唐西域記》,作者即是我國唐朝著名和尚玄奘。

公元638年某日,西天取經的玄奘途經佛窟群落附近的商道。他依稀聽聞山谷間傳來鐘鼓梵音。於是循聲而去,翻過一座山,越過兩條河,轉過三處坳,一座香火繚繞的千年古剎終於在眼前出現。唐僧知道,眼前所見即是西行的最後一站。千裡迢迢,我終於走完,就到這裡吧,取經的事業已經圓滿,腳下的路途也要從這裡折返。唐僧回國後,把沿路感受化做雋永文字,細細鐫刻於《大唐西域記》之中。第十一卷有文記載,迭嶺邊嶂,重巒絕巘,高堂邃宇,疏崖枕峰……精舍四周巨細無遣,備盡鐫鏤……這段古文可簡單翻譯為,從前有座山,地勢很凶險。山裡有座廟,廟裡很漂亮……

這座被英國兵發現,被唐僧記載的古代廟宇即為阿旃陀石窟群落,是堪與泰姬陵媲美的印度文化瑰寶。

它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彼時佛教在印度已蔚然成風。作為新興宗教,它倡導眾生平等,以反對印度教婆羅門階層為己任。這立場馬上贏獲不少支持。釋迦摩尼先生的擁躉們稱為和尚(古印度說法叫做比丘尼),和尚們戒行清修,跑到大山深處建造佛殿僧宅。這實在是聰明辦法,既可遠離都市煩囂,還能保證冬暖夏涼。

廟宇全部鑿進岩山,遠遠望去,很像我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只不過這裡為石結構,而黃土高原為土結構。

第一座佛窟建於山體中央,隨後開鑿工作向兩翼擴展,慢慢呈現馬蹄形狀。石窟共有30個,分為佛殿(9、10、19、26、29號窟)和禪房(其余25窟)。佛殿特征是有穹型天頂。廟堂後部是一座鐘罩形石雕聖物,聖物內安放佛祖舍利。禪房內設房間若干,有石床石枕。在終年炎熱的印中地區,這種結構的確能夠防暑降溫。

早期修建的石窟內並無端坐的佛像,因為原始佛教不允許將佛祖人格化。佛即是佛,無影無蹤,法力無邊。直到公元2世紀後,佛祖和菩薩的光輝形像才在每一座石窟中或坐或立或躺,各式各樣。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後傳承而至中國、日本、斯裡蘭卡等國家。佛教藝術本應在印度最為輝煌燦爛,可由於其一度在本土湮滅,便使其他國家的佛教藝術更加青出於藍。這尤以我國敦煌莫高窟為盛。莫高窟與阿旃陀的建築風格都采用石窟式結構,並且以佛像雕刻及壁畫藝術聞名於世。比較二者異同,實際是在理順一條佛教東傳的脈絡。

從建造時間看。阿旃陀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到佛教在印度衰亡前停建,前後700余年。莫高窟始建於公元4世紀,到元朝停建,前後1000多年。由此可見,阿旃陀是莫高窟前輩。不知主持興建莫高窟的樂樽和尚是否也曾出使西域,但至少他的建造風格明顯受到阿旃陀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莫高窟的房舍功能保留了佛殿和禪房兩種基本功能,是僧人們修行和休息的所在。可這種保留只是向前輩致敬,而實際功能已然退化。比如僧舍規模較小,有的已容不下一個轉身。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中國西部風沙大,冬日苦寒,並不適合在石窟中長居避世。莫高窟除保留阿旃陀傳統之外也積極自主創新,研發出三種不同功能的殿堂——中心塔(九層樓)、布道台和涅槃室,分別對應僧侶瞻佛、學習和圓寂等不同需求。

從藝術造詣比較。兩處石窟群的主要藝術成就都集中於雕塑和壁畫兩個方面。

阿旃陀佛像雕塑已達極至,無論造型神態都超然渾然,後世只能模仿卻很難超越。莫高窟佛像也只是在更高更大上做些文章。

阿旃陀第一窟內為壁畫長卷,分場景分鏡頭地細致描繪了佛祖的生平故事。除內容龐雜外,筆法也堪稱精湛,無論端坐於蓮花之上的佛祖,還是躍水而出的神像都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而莫高窟壁畫對比阿旃陀,除了在內容上進行本土化改造外,在繪畫技法上也略有差異。阿旃陀通過明暗關系表現凹凸質感,而莫高窟是通過色相渲染呈現事物立體輪廓。這兩種畫風直到隋煬帝後期才合而為一——既有色暈渲染,又有明暗鋪墊。到盛唐時期,才有了恣意飛揚的光色流瀉,才會有婀娜飛天的裙裾翩翩。

說到飛天,想起余教授曾在《文化苦旅》一篇文章的最後寫道:我們,是飛天的後代。可當我看到阿旃陀也是滿目飛天的時候,才知道,他只說對一半。另一半應是,飛天,不只是中國人的祖先。

[石 窟]

公元8世紀末期,伴隨著佛教衰落及印度教再次興起,宗教勢力間的強弱轉化直接對應了宗教建築的此消彼長。就在阿旃陀佛教石窟群被嶙嶙山石寂寂野草覆沒的時候,距它不到100公裡外的另一處印度教石窟卻正熱火朝天地開工興建。這就是埃洛拉石窟群(Ellora Caves)中的第十六窟,供奉印度教主神濕婆的凱拉薩神廟(Kailasa Temple)。

凱拉薩神廟原來只是一塊坐東朝西的巨大岩石。按照設計師的藍圖,石匠們要把巨石化整為零、化樸拙為雅致。如果硬要把這座石窟建築劃分藝術門類的話,這其實更像是一座從外到內鑿刻的雕塑作品,而不是一件從下到上施工的建築作品。

工程分為兩部分。

前50年,工匠們從大石頂端向下鑿挖。他們鑿出4只擰著身體耀武揚威的雄獅。鑿出雄獅下的蓮花台。鑿出蓮花台下的神殿。鑿出神殿內的濕婆神像,濕婆四周的護法神及16根支撐神殿的石柱。

後70年,繼續在神殿下方鑿出無數只像鼻朝外的神像,做出托舉的姿勢。大像基座旁又刻鑿出環繞神殿的回廊。

整個工期長達120年。雖然現在去看,會發現幾乎所有神像的鼻子都已殘缺或者折斷(看來鼻子永遠是這種生物最脆弱的地方,無論肉身還是石身),卻不會妨礙整座石窟建築在藝術上的不朽。

傳說凱拉薩是喜馬拉雅山脈中的一座神山,是濕婆隱居的地方。所以神廟剛剛建成的時候還在四周塗抹上一層白色石灰,表示皚皚白雪。

觀賞凱拉薩神廟的最佳位置是爬到神廟旁的小山之上,那裡有繞寺而建的空中回廊,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人類雕刻技藝的鬼斧神工。

[時 間]

是從加爾各答開往甲貢(Jalgaon, 距離阿旃陀石窟最近的城市)的長線火車。從東至西橫跨印度中部。沿路田野青翠,林木茂密,風景遠勝德裡至加爾各答一線。

火車全程開行27個小時。

經常會有朋友問,一個人旅行會不會寂寞?那麼長時間如何打發?這其實也是很多人一想到自助旅行就會馬上頭痛進而偃旗息鼓的原因。

我的回答是,孤獨感誰都會有,關鍵在於如何把它小心包裹妥善收藏。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消極地去適應漫長路途,而應該去積極享受。時間是個相對概念,與人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比如熱戀中的情人,分開一小時都會覺得漫長,而幾天幾夜對於游戲玩家來說僅僅是為英雄升一級的時間。所以享受旅行的方法就是找到能夠把時間縮短的事情去做。比如:

閱讀。每次旅行我都會帶至少一本小說。看完之後還會在沿途購買。喜歡情節緊湊張力十足的故事,比如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系列,西德尼•謝爾頓的《假如明天來臨》、《天使的憤怒》等。而且外文小說紙張輕柔,厚厚一本只占體積不占重量,非常適合旅途攜帶。千萬不要帶《時間簡史》之類會殺腦細胞的書籍,同樣也會煞風景。

聊天。又分成與兩種不同的人聊天。一種是和當地人,既能了解風土人情又能學習一兩句當地語言,比如“你好,謝謝,對不起,再見”。另一種是和其他背包客聊天。在聊天中分享彼此旅行經驗,獲得遠比旅行手冊豐富得多的第一手資料。比如哪裡正在舉行盛大節慶,哪裡的客棧宰客現像嚴重等。

做功課。盡可能多地了解所要抵達的城市。方法是仔細閱讀旅行手冊,了解那個城市的天氣溫度、物價標准、旅館集中在哪個區域、下車之後是步行還是租車、不能錯過的景點有哪些等。畢竟自助旅行要自己解決吃住行游的所有問題。對城市了解越多,心中才會越有數,不至於迷失方向,自亂方寸。

吃。能吃是福。能夠入鄉隨俗地品嘗當地小吃,更是旅行中的樂趣之一。印度火車上有小販提著鐵桶流動售賣咖啡、茶等飲料,還有用錫紙包裹的食物。每到一個停靠站點,站台上也會擠滿賣各種當地小吃的攤點,比如小香蕉、煎蛋餅、花生等。如此來者不拒,卻也從沒吃壞肚子。

睡覺。這個,不需要解釋了吧。

一路上,就這樣看書聊天吃飯睡覺,總會感覺時間過得飛快。

其實漫漫長路,怎樣都是旅途。



(佛寺中的女孩)



(埃洛拉神廟頂端四只耀武揚威的獅子)



(埃洛拉神廟是從一整塊石頭中挖掘出來的)



(神廟裡的大像都沒有了鼻孔)



(印度女孩穿這五彩斑斕的紗麗)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