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記之四(9-24) 丹巴風情離開四姑娘山,我們將前往丹巴縣,途中經過一個峽谷,水流湍急,驚濤拍岸,其壯觀氣勢比虎跳峽更甚,可惜它沒有名氣,並且明年修水電站後將不復存在。
丹巴地區的民居很有特色,最吸引人的是碉樓和藏寨。來到梭坡碉樓群,在高聳的山坡上,順勢修建了很多民居,民居旁邊就是碉樓,像煙囪一樣。碉樓上開的窗口,像一只只黑洞洞的眼睛注視著四周,這是古丹巴人為了防御而修建的建築。早在唐代就有記載稱這一帶為“千碉之國”,寬寬的河谷傾斜的坡面為丹巴的民居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展台,民居由低向高,錯落有致地展開,互不遮擋,盡情讓你欣賞。
甲居藏寨,號稱世界上最美的山村之一,我們是慕名前往。“甲”在藏文裡的意思是千百的意思,甲居就是千百戶,這個村寨有175戶人家,全部建在高山坡上。我們前往要經過曲折盤旋的公路,路很險,一面是山石,一面是萬丈懸崖。因此,可以猜測到為什麼他們的祖先會選擇這樣一個地方安居樂業,正是因為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啊。也正是因為如此,這裡才保存得如此完整。
這裡的藏族是嘉絨藏族,他們的房子是用石塊砌成的,石塊選用的是水邊的岩石,已被水衝刷成薄片狀,和上當地的黑泥,沒有直尺、水平儀,就可以砌成三層樓的房屋,而且能夠歷經百年風雨不倒。不得不驚嘆石匠的鬼斧神功,就地取材、隨手掂來,不用斧鑿錘鑽,但憑雙手隨意砌疊,大小長短,各得其宜。房屋外牆每年春節前粉刷一次,白色代表純潔,紅色代表喜慶,黑色代表避邪,經過這樣的粉刷,百年老屋又煥發出新姿。根據當地的風俗,如果家中有喪事,則三年不得粉刷,以表對死者的哀悼。
我們來到一戶人家裡參觀,一樓是養牲口的,二樓是住人的,三樓有一間房是用來頌經的,另一半是寬敞的平屋頂用來曬谷打麥的。這樣的構造是跟土地面積少及其他們的半農半牧的生活相關聯的。建築界公認,這種民居格局是住宅與生產的一種巧妙的適應,同時,打麥場又演化為觀景的眺望台,繼而成為全家人的戶外活動之地,這都是為了解決生產問題而產生的意外收獲。
客廳裡圍住擺放了一圈木椅,上面畫滿面了五顏六色的圖案,木椅上鋪著軟軟的坐墊,可坐可臥。他們的臥室也是大致如此排列著這種長椅床,大小完全一樣,沒有雙人的。客廳的木梁、木柱、天花也全是描畫的花卉圖案。我們在客廳裡就坐,品嘗當地人招待客人的酥油茶和青稞酒。酥油茶是鹹的,有股奶腥昧,不是很習慣的那種口感。青稞酒的喝酒禮節有講究,左邊端杯,用右手無名指沾取酒水向上一彈,以敬天,再沾取向下一彈,以敬地,最後沾取向左右一彈,以敬朋友,敬完天地朋友然後就一飲而盡。酒味極像廣東米酒,其實青稞就是高原的一種稻子,其味像米酒也有跡可尋了。
當地還有一種爬房子的風俗,就是未婚男子如果看中了哪位姑娘,到晚上的時候就去爬姑娘的房子,如果姑娘對他有意,就從窗口放他進屋,否則就緊閉窗戶,男子從哪裡來就從哪裡回。房子雖然是石塊砌成的,但外牆砌得很平整,不是攀岩高手還是頗費周折的。如果小伙子得到了未來岳父母的青睞的話,未來岳父母就會准備一個梯子,助他爬上房子。木梯是一根圓木,每隔一斷距離,用刀砍成階梯,我們爭先爬上去照相過癮。
夜幕漸漸降臨了,小山村也慢慢安靜下來,四周彌漫著祥和與寧靜,大自然與人和諧相處,大致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