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記之二(9-23) 四姑娘山之長坪溝昨天夜裡睡得不好,七點一早起來,那個冷啊!將所帶的保暖內衣褲、抓絨、衝鋒衣褲全穿在了身上,並帶上帽子,還是覺得下身有些單薄。
從住的旅店到四姑娘山的長坪溝不遠,坐觀光車來到溝裡第一站喇嘛寺,這裡聚集了很多馬匹。我的騎馬經驗僅限於騎在馬上拍個照的瞬間,所以有些膽怯,今天真要騎馬行走山路,還真心裡發毛,買了100塊錢騎馬票,唉,試試吧!同車的74歲的老人家不甘示弱也選擇了騎50塊的。
我騎的是匹白色小個子的馬,馬鬃上都是些棕褐色的草籽、小野果籽。我踩在右邊的馬蹬上,用力一撐,上去了。全身放松,悠悠地坐在馬背上,手緊緊握著馬鞍上的扶手。浩浩蕩蕩的馬隊就進山了。一路上跟牽馬的女人拉家常,得知他們是嘉絨藏族,風俗有些類似漢族,也過中秋和農歷春節。平日裡,山裡有300多匹馬在排隊叫號輪流上崗。一般人家裡有兩匹馬,隔天給馬匹休養,黃金周的時候就兩匹馬一齊上,約有700匹進溝。我騎的這匹雖然個頭小,但已經有十歲了,對於三十年壽命的馬來說,它還正當青年。牧馬人跟馬的感情,可能就像養自家的孩子,看得出來,牽馬的女人很愛惜她的馬,總是一步不離地跟著她的馬,不像其他馬夫不牽韁繩,跟在一旁,打著口哨使喚著馬前行,而且這匹馬的韁繩是鮮艷奪目的紅色,也不同於一般其他馬的棕色。川馬的體型不及蒙古馬大,不過很擅長走山路,在上坡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要向前傾,下坡的時候,雙腳稍稍用力蹬馬蹬子,身體向後傾斜,屁股稍微抬起,這樣,路面的顛簸就不會傳遞到我們的身上。有的人姿勢不正確,騎了馬下來,屁股不敢坐下,有的人雙胯用力不當導致不能行走。馬除了吃草,最主要的飼料就是蠶豆,而四川並不是蠶豆的產地,聽牽馬的大姐講,養馬一個月買蠶豆大約要花伍佰塊錢,有些類似城裡人養車,哈哈!
一路騎著馬,低頭是泥濘的黑泥山道,抬頭是參天古樹,樹種以松樹、柏樹居多,古樹的枝丫上長著厚厚的苔蘚,有的苔蘚垂掛下來,一縷一縷的,像聖誕節的裝飾掛件。在原始森林中穿行,呼吸著一塵不染的空氣,透過茂密的樹葉,陽光點點灑下來。馬隊旁邊,一只黃色的大狗撒著歡地跑在前面,哇!在原始森林遛狗,城裡人能想像嗎?
來到一遍空曠地,第一站到了。天公作美,可以清晰看到四姑娘山和山上的積雪,海拔6000多米的四姑娘山山頂沒有植被,有的只是千年不化的積雪,在湛藍的天空下,銀裝素裹,顯得非常端莊。
繼續前行,第二站、第三站,同車的游人經過兩天的相處已經混得很熟了,在四姑娘山腳下,不停地自由組合,進行小群體的合照,不停地用不同的相機分別記錄下大小合影。
一部分人決定再往前行,我們則往回走了。真正回過頭來,到了枯樹灘,細細品味起來,才覺味道悠長。這裡地勢平坦,潺潺的高山雪水融化彙集成溪,水面寬闊,水中有鵝卵石堆積形成的灘,灘上一株株枯死的杉樹、松樹,銀白色的樹杆,光禿禿的枝條,可能是幾百年前被雷電擊中,然後就一直矗立在這裡了。
從枯樹灘開始往回走,一路是修建的木棧道,棧道每隔50米就有公裡數的標記,其實也就不到三公裡的棧道。我和同車的珍妮一路慢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路上都有供人小憩的長凳。快到出口了,真舍不得離開這如畫的美景,我們索性在長凳上坐了下來。高海拔地區,走一會就氣喘吁吁,敞開外衣,靠在長椅子上,滿眼是翠綠,天空中飄浮著一團團的白雲,有的厚重有的輕薄,好想在這裡美美地睡上一覺啊。
從景區出來後,花了大約半小時,從景區門口走到住地,一路上有趕馬的人殷勤地詢問是否要去登峰,看來,這個地方真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的樂園。

牽馬圖

(松樹)

(四姑娘山)

(枯樹灘)

(枯樹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