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廬山的向往由來已久,然而好事多磨,幾經推遲,終於在2007年的國慶成行,幸甚至哉!
這是一座久負盛譽的名山,集自然地質景觀、政治歷史事件、文人騷客墨跡於一身,雄峙長江,虎踞鄱陽,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境內。廬山跟九江相得益彰,而九江跟杭州又因為白居易而得緣。白先生是唐朝人,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44歲時因得罪權貴左遷至江州司馬。江州就是九江的古稱,左遷是降職,貶官之意。江州司馬,相當於九江市市長秘書,顯然是個小官,比翰林學士差之遠矣!後來皇帝換了一任,這個皇帝愛惜白居易的文才,重新把他召回京城去當官。可白先生剛直不阿的本性難移,無法在京城權貴的傾軋之間郁悶地生存,只好申請外派,來到杭州當了刺史,相當於杭州市長。原來,白先生在杭州當的官還略大一點;原來,我跑了1000多裡地,終究沒跑出白居易的治下。
上廬山之前,先領略了九江段長江。九江是長江下游的起點,水流至此,再無拘束,一馬平川地流向地勢平坦的蘇皖,奔騰入海。水勢雖平,江面卻很闊,無風三尺浪。沿著江岸走,市區這邊的江堤堅固整潔,上面還有游步道,行走很方便。對岸似乎是郊區,在落日余輝下顯得朦朧。走到碼頭的時候,江面明顯寬闊、繁忙起來,下游“黃金水道”的美譽在此已初現端倪。沿江有著名的潯陽樓、鎖江樓。潯陽樓,原名潯陽酒樓,其匾額相傳由蘇軾親筆題寫。水滸頭號人物宋江曾在潯陽樓飲至大醉,在牆上題下反詩“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使得潯陽樓聲名鵲起,遠近聞名。而鎖江樓的歷史似乎比潯陽樓更為久遠,但苦於沒有名人事跡烘托,故默默無聞,看來需要炒作。我拍了很多江景,尤其是夕陽即將隱沒之際,巨輪鳴笛而去,在又大又紅的落日裡駛向遠方,岸邊有鎖江寶塔映襯,景色極美。紅日西斜時,水天相接之處雲霞似火,船只駛過後,江面水痕漸漸平寂,只聞濤聲。
次日清晨,驅車駛出九江市區,沿著毛主席的革命道路,由北山公路驅車上廬山。聽說斯大林送給毛主席的大姆轎車就是在這條山路上爆了缸,於是集中精力,謹慎駕駛。到得山頂後,才感覺所謂“躍上蔥蘢數百旋”也不過如此,遠沒有黃山盤山路的艱險。但是往來反復地繞圈過程中,沿途景致卻也是層巒疊嶂,柳暗花明。
到達廬山牯嶺鎮後,第一站去“花徑”和“白居易草堂”,這也是廬山一線景點的起點。正如我所料想,果然是簇新一片,根本無法體會當年的白居易在結廬的感覺,匆匆覽畢去往仙人洞。仙人洞更加平凡,毛潤之先生的詩詞把它的魅力無限誇大了,仙人洞幾乎不能算個山洞,深度只20米左右,洞內是道教的供奉,而對面的險峰之險也極平淡,到此一游罷。沿著仙人洞前的石級繼續前行就到了龍首崖,這一路游人少了很多,景色卻越發好看起來。上午的天氣時晴時霧,走到一半,山間突然升起雲霧,從百丈深谷一下子升騰到身前左近,周圍的山峰全部隱沒在雲霧中,一下子變成“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衣服很快就沾了潮氣,等我們舉起長槍短炮准備拍攝時,霧氣已經非常大,雲海翻騰的景像一帶而過,錯過了時機!走到龍首崖前,但見巨石突兀而出,猶如龍首昂然,巨石上布滿蒼松翠柏,後面是藍天白雲,的確有幾分氣像。
由龍首崖一路向下而行,下到半山腰後,又折向上,游到此時對體力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經過大約1個小時的跋涉,來到了懸索橋、石門澗。早在離開龍首崖20多分鐘路程時,懸索橋就遙遙可見,然而走了很久才到達。在兩座翠綠的山峰之間,有一道索橋相連,走上去倒也平穩,兩邊的山景水色很漂亮,但造橋的難度可想而知,人類的勤勞和勇敢在不斷地創造著奇跡!石門澗我沒有去,聽說水勢不大,且景點已被私人承包,有很多游樂項目——這個比較倒胃口,廬山畢竟不是嘉年華啊。走過懸索橋後,坐索道去往廬山電站大壩,電站大壩外面就是車行道,可以打車前往牯嶺鎮。此時已經下午4點多,去游了一下廬山博物館及其緊鄰的毛澤東詩碑園。在博物館內,看到了不少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包括彭德懷寫給毛澤東的萬言書。這封信的塗改非常多,可以想見當年彭德懷寫此信時的惴惴不安的心情。1959年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這就是傳說中第一次廬山會議。會議的原定主題是總結大躍進以來的得失,氣氛很融洽。會議後期彭德懷出訪回國,一路來到廬山。由於一路上見到不少事,到山後,彭德懷心中有事一晚都沒睡著,清早就去見主席,但主席未醒,被警衛攔住。彭回到住處後,左思右想,給主席寫了一封書信,本是私人信箋,也是陳述事實,表達個人觀點。誰知毛看過後,印發所有與會代表。幾天後,廬山會議從糾左變為批右,進而演化為對彭德懷的大批判。彭直接下台,備受折磨,直至1974年死於病榻。
廬山的政治氣息與其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背景同等重要,廬山會議是其中分量最重的政治事件之一,這是我游廬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八屆八中全會的會場,目睹眾多熟悉的名字:毛澤東,周恩來,林彪,康生,想到當年的政治鬥爭,讓人唏噓不已。再回想彭德懷,這位戰功赫赫的共和國元帥,自廬山會議後,在中國政治舞台上銷聲匿跡,摘錄兩首毛澤東不同時期的詩,可以反映一些端倪。
1935年10月,毛澤東寫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全文如下:
山高路遠坑深,
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
惟我彭大將軍!
時隔24年,第一次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寫的《七律·登廬山》,全文如下: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數百選。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冷眼向陽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上述兩首詩,第一首直接就描寫彭德懷,第二首也與彭德懷有關。不用多解釋,可以很容易看出作者心胸的變化。游完詩碑園和廬山博物館後,回到山上的牯嶺鎮,第一天的游程結束。
第二天清晨5點起床,5.30分出發趕往含鄱口看日出。5.45分到達目的地,此時天還擦黑,月亮明晃晃地掛在天上,星星也很明亮。遠處天邊有一片很亮,看來,太陽就是要從那個地方起床。盡管穿著外套,還是很冷,好在天氣晴好,沒有大風,但是含鄱口地勢開闊,偶爾一陣小風也足以讓人渾身發冷,直起雞皮疙瘩。等待日出時,周圍的人在七嘴八舌地交談,看來跟我一樣,都沒吃早飯,真渴望有一碗熱騰騰的湯面啊。5.55分的時候,有人嗷地叫了一嗓子,連忙舉起相機,可等了半天也沒動靜,原來是烏龍了。一直等到6點15分,太陽才在把雲層捅了個小洞,大家都歡呼起來,紅光就從這個小洞裡透出,照到的雲層的都成了紅色。也就幾分鐘時間,也許更短,半個太陽已經顯露在我們眼前,我知道最佳的拍攝時間已到,不停地按著手裡相機的快門。此時的太陽,一般在雲裡,一般已經露出,但光線不刺眼,輪廓清晰,顏色火紅,相當漂亮。幾十秒鐘以後,大半個太陽露出,已然金光四射,不可直視,抬頭看時,星星已經淡得快看不見,月亮也由原先的金黃色變成淡淡的白色。最後一刻,太陽還留著一點點在雲裡,但眨眼功夫,就像肥皂泡離開水面一樣,似乎可以聽到“撲”的一聲,太陽完全升起來了!周圍人一起歡呼,仿佛是因為我們的加油,他老人家才最終脫離雲層的束縛而升上藍天。當陽光罩在身上時,就不那麼冷了:),於是,心滿意足地回賓館去補覺。回去的路上,我聽到一個女孩子對另一個女孩子說:其實是地球在走對不對?是我們自己在動哦,太陽又沒動,我們犯得著這麼替它加油嘛。不禁莞爾。
日上三竿了,暖洋洋的,真舒服。這一天,我要游最後兩個景點,五老峰和三疊泉。自打來到廬山,已經聽很多人誇耀這兩個景點之艱險,對體力有巨大的挑戰。凡事必須親自實踐,不可道聽途說,況且,“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啊,有人說那就當廬山的主人吧,我可不想以這個接口錯過美景!
來到五老峰山門的時候,還真有點心虛了。山門並不十分雄壯,但山門背後無的石階伸向遠方,而且坡度很大。正自躊躇中,看到有些年紀大的人毫不猶豫地踏上石階時,不禁豪氣頓生,整束行囊,備好干糧和水,開始爬山(不好意思用“登山”)。當我登上五老第一峰時,發現其他四峰基本上就是平著走過去,不禁哈哈大笑,如蒙大赦!五老峰的景色真不錯,尤其天氣很好,可以看到遠處的鄱陽湖。向下看時,公路蜿蜒如玉帶,平視,則對面峰巒俊秀。廬山也有迎客松,雖不如黃山那麼多,那麼有名,但在山峰上恰到好處地來這麼幾棵,往往使景色錦上添花。從第一峰往裡走,依次是二到五峰,又以第四峰最為高峻,為五老峰最高,海拔1300米+。站在五老峰上,看山間雲霧繚繞,涼風習習掃清跋涉的疲倦,目窮千裡,讓人心胸開闊,我真想像紫龍一樣大叫一聲:廬山升龍霸!
但是,從五老峰下到三疊泉的這一路,真正地讓你腰酸背痛腿抽筋了。為了成為真正的“廬山客”,我進行了一次酣暢淋漓的自虐。首先,從五老峰走1小時,下到去三疊泉的路口,這時可以選擇纜車和徒步繼續向前。因為從五老峰下來很好走,去三疊泉入口的也都是平路,所以我選擇了徒步,徒步在峽谷間的游步道,可觀山谷景色,聽水流的聲音,這開始的一段還是很舒服的。上上下下又走了一小時,已經比較累了,才來到三疊泉的入口。此時,我們才知道,要下到三疊泉瀑布,還需要走1400+的台階,游畢又必須再爬1400多個台階返回,別無捷徑。。。沒辦法,都到門口了,一個字:走!等走到谷底,腿肚子已經哆嗦起來了。從五老峰下來的2個多小時就一直走下坡,現在又下了1400多個很陡的台階,不哆嗦的都可以稱為健將了。
到了三疊泉,“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說的不是三疊泉瀑布),原來泉分三段飛流直下,故稱三疊泉。第一疊最短,第二疊次之,第三疊落差最大,水流分三次這樣傾瀉下來,水珠向雨水一樣紛紛揚揚,灑到滿頭滿身,的確比較壯觀。最近幾周都沒有雨水,尚有如此水勢,如果下點雨,第二天的水流之大必定讓人嘆為觀止。泉下有個潭,就跑到潭邊去親水,泉水清澈冷冽。有膽子大的游人,不顧石頭濕滑,居然敢跑到瀑布下光潔溜溜的大石上去留影。三疊泉瀑布從山崖頂端直泄入深谷,總落差很大,我站到最遠處,費老鼻子勁才勉強把瀑布的大部分拍進去,終究沒能照到瀑布的全景,只好分段拍攝。三疊泉所在的山谷向喇叭一樣向外張開,最裡面是瀑布,向外逐漸豁開,谷口對著一座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的山峰。山高谷深,陽光難以普照,瀑布深潭,涼氣逼人,景色清幽,不知怎的突然想到了《神雕俠侶》裡的絕情谷。沿著谷底,可以繼續向下走,一直走出廬山。游覽三疊泉須押一元錢換一枚“廬山三疊泉”的返山標志(表示你不是從山下逃票進來的),回到三疊泉入口後,退返山標志,取回押金。我沒退掉,將返山標志留在身邊,可以時時拿出來炫耀一下,我到過最難走的三疊泉了!返回的經過略去不說,關鍵詞是汗水+沉重的呼吸,出三疊泉時,我發現衣服上已經起了鹽霜,環顧其他人士,均是如此。
至此,廬山主要景點覽畢,還有很多小的景點沒有細說,還有更多的周圍景點沒有去玩,留著下次了。
附一,白居易的文字和事跡:
白先生在九江寫就著名的《琵琶行》,這是數百句的長詩,像“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名句均出自其中。到了杭州,白居易的年紀已經很大,但仍一心為民,清理湖中淤泥,於西湖上築了一道長堤用於蓄水灌田,這就是著名的“白堤”。不僅如此,白先生還將蓄洪泄水的道理寫成《錢塘湖石記》,刻於石上,這塊石碑在杭州西湖邊已經復原。白先生對杭州的印像很好,有詞《憶江南》為證: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附二,自駕路線: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內,從杭州駕車前往廬山,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第一條是沿著杭徽高速向西直到黃山,由黃山經省道去婺源,從婺源上景婺高速(杭瑞高速的一部分)到景德鎮,上九景高速到九江。這條是我去時的路線,也是距離最近的道路。其中,黃山至婺源的省道有96公裡,全是環山公路,彎道幅度很大,需要開1-2小時。這條路線總行程509公裡(由杭州天目山路高速入口開始計算,至九江市區高速出口止),用時約7小時,包括停車吃飯以及休息站休息的時間,我開車速度比較慢。
回去的時候,我走了另外的路線,其中,九江-景德鎮-婺源這一段不變,到達婺源後,選擇往衢州方向,而不是來時的黃山方向,經由杭金衢高速回到杭州,途中在過了衢州後,還可以選擇杭千高速,走千島湖回杭,路程更省,我開過頭了才發現分道。婺源至衢州約有120-150多公裡的省道,相比婺源到黃山的盤山小路而言,是平坦好開得多了。這條路線總行程630公裡,用時8.5小時,同樣包括用餐及休息時間。
關於費用,很容易算,高速公路路橋費是每公裡0.5元,汽油費按照我的車每百公裡油耗15升算(14.6升),本次自駕的路費是:
(去509+九江市區及去廬山90+回630)×0.5+(去509+九江市區及去廬山90+回630)/100×15升×每升汽油4.7元=1229×0.5+1229/100×15×4.7=614.5+866.44
=1480元。
高速93號油4.72元/升,江西有些地方4.75元/升,而杭州只要4.68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