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最後的默片(六):頌歌

作者: 海硯

導讀朝鮮,最後的默片(六):頌歌 頌歌,〈詞海〉第1846頁解:“從天而頌,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我想,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對頌歌大都不陌生。在七十年代的中國,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頌歌”,也叫“革命歌曲”。我記得有一首叫:“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就是好,就是好,……”現在想起來還是怪怪的,不知那時候為什麼那麼朗朗上口。也許是當物質文明跟 ...

朝鮮,最後的默片(六):頌歌

頌歌,〈詞海〉第1846頁解:“從天而頌,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我想,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對頌歌大都不陌生。在七十年代的中國,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頌歌”,也叫“革命歌曲”。我記得有一首叫:“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就是好,就是好,……”現在想起來還是怪怪的,不知那時候為什麼那麼朗朗上口。也許是當物質文明跟不上時,精神上特別需要強化了的堅強吧。當然,像《東方紅》這樣的頌歌還是激勵著我們的昨天;今天;明天......。但今天,我們的國家已不在僅僅有頌歌。 來到朝鮮的第二天晚上,我們去五一體育場看大型十萬人表演的朝鮮史詩般的團體操:《阿裡郎》。體育場上展現著色彩鮮艷的畫面和整齊的不斷變換的隊形。當體育場播放朝語解說員帶有磁性的渾厚的聲音歌頌著朝鮮的領袖,背景台上出現金日成的畫像時,看到那麼多朝鮮人激動的表情,與我們幾天旅行中所見的沉默的在街道上匆匆行走的朝鮮人判若兩人。我的感覺很復雜,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當然我們也被感染了,我同老公打賭這種場效應,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做得到。不斷被強化的頌歌,每天,每天重復的結果:當領袖的畫面出現的時候,人們會歡呼;流淚;激動不已。在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時,我們不也是這麼的激動著嗎?!這種激動幫助人民克服著生活中的困難,“披荊斬棘”向前方。可唱歌可以減少胃裡的空間嗎?在朝鮮我們遇到這樣一件事,好友老j在來朝之前,他十四五歲的女兒給他准備了一大袋帶給朝鮮小朋友的餅干一類的小食品,讓他務必送到。可老j生性緬腆(當然了,給漂亮的“賣花姑娘”的鮮花他可沒少送。),主要是朝鮮旅行社極力避免讓我們與當地老百姓接觸,直到快離開朝鮮時都沒有送出去。最後一晚,在平壤的旅行社指定的飯店吃完出來,趁導游還在吃飯,我們在街上溜達,看到一個小酒館。透過玻璃窗看到酒館的廳裡只有一個十幾瓦的節能燈,有十幾張桌子,沒有凳子。店裡沒有一點音樂,桌上沒有菜,只有啤酒。每張桌旁圍站著五六個朝鮮男人,黑影綽綽的靜靜地喝酒。其中有一個桌子旁有一男子對我們揮手,讓我們進去。老j馬上想起他女兒交給的任務,跑回車上取那袋吃的。我做手勢讓那男子出來,也不知他沒看見還是不敢出來。看他沒反應,老j要進酒館送袋子。我說:不行,萬一傷了朝鮮人民的自尊心,給你打出來怎麼辦?那一屋子的朝鮮男人,老j一個文弱書生怎是對手。就在我們猶豫之時,那個男人離開了酒桌,向酒館大門反方向的店裡走去。還是老公有經驗,他說,等等,那人可能要繞出來,避開同事的耳目。又等了一會,那人從樓後走出來,個子不高,黑黑瘦瘦的臉,一雙細眼。老j將食品袋送到他手上,看他有些疑惑,老公從袋裡拿出一包餅干比劃說:給你的,吃的。看他明白後,我們便向旅行車停的地方走,可走出好遠,我一回頭見他還站在那,直到看見我們停在旅行大巴士旁,他才轉身匆匆消失在夜色中。老公說,他怕被人看見,回家了。這一袋食品給他和他的家帶來不小的收入呢。在朝鮮一般白領的收入聽崔導講大約三到四千朝幣。而一瓶可樂約七元人民幣合朝幣一百二十元。一包好煙大約一千二百朝幣。當老j如釋重負的回到車上,我們誇他給那個朝鮮家庭送去了實在的歡樂,給"賣花姑娘"獻花的事回去就不向他家裡彙報了。在朝鮮的四天這種頌歌般的參觀不僅是《阿裡郎》。我們還去了少年宮;地鐵站,紀念館;主體思想塔;平壤的廣場,.....這些在朝鮮人民心目中無限美好想往的地方。可生活中,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可能表現更多的是沉默……在離開朝鮮的火車上,老j問我游記用什麼題目?我說:最後的默片。朝鮮給我的印像就像默片時代就要結束,改革開放的春風不可避免的要吹進朝鮮,用不了幾年,朝鮮會發生很大變化的。因為,不管怎樣人們還是想往;追求和需要生活更美好的變化。頌歌要唱,面包也是要有的。千裡馬精神還會永放光芒嗎?



(頌歌)



(頌歌)



(頌歌)



(頌歌)



(頌歌)


精選遊記: 平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