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心情西北行
——文化明珠敦煌
坐在從烏魯木齊到敦煌的火車上,望著窗外飛馳而過的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站和吐魯番火焰山的晚霞,我的思緒早就飛到了東方佛教藝術寶庫——敦煌。
不知在什麼時候起,敦煌的名字就已響遍全國,聞名世界了。古人認為:敦者大,煌者盛,大且盛故曰敦煌。看來她的聞名不是在當今,而是在古代。伴隨著古絲綢之路的出現,商賈雲集,萬國鹹仰的絲路重鎮——敦煌就已名揚天下馳名亞歐了。
敦煌是佛的世界,書的海洋,藝術的寶庫,科學的田地,詩歌的源泉。這次我和女兒的西行計劃主要就是源於觀看了《大敦煌》這部電視劇,我們被敦煌的璀璨歷史和藝術文化魅力深深吸引住了。我默默地打開手中的敦煌介紹:赴敦煌,須經河西走廊,古道悠長,滿目滄桑,到處是刀痕箭斑的殘垣斷壁,隨處可見的城廓佛跡,記載了古代的繁榮昌盛,訴說了戰爭和大自然的殘酷無情。唯有莫高窟千佛洞將歷史的章章頁頁用佛用書做了見證。怪不得我們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滿目的荒涼呢!戈壁、沙漠、綠洲、美麗的雕像和古老的傳說,一個人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敦煌。
列車准點抵達敦煌車站。說起來我們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敦煌站是今年初才建成通車的,人們以前要到敦煌來,還要坐火車先到柳園,然後再坐汽車到敦煌。在出站口,一位當地旅行社的柴小姐熱情地在火車站迎接我們,並帶我們立即奔赴我們在敦煌游覽的第一個景點——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路的鳴沙山南側,高1600米的山崖上。最早的洞窟相傳為樂尊和尚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開鑿,莫高窟是中國第一大洞窟,其中最為精美的要算它的壁畫彩繪,從前秦至隋唐各個時期均有雕塑彩繪制作,堪稱中華藝術瑰寶。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元祿發現了藏經洞中封存了近6萬件歷史文物,包括各種文字編寫的佛經、史籍、書信、文學作品、社會資料,是研究公元4世紀至公元11世紀中國歷史的寶庫。可惜清末民初政府腐敗,大量的文物資料被外國人掠去,我國現存藏經洞文物不足發現時的三分之一。現存492個洞窟,內有彩塑2415尊,壁畫45000平方米。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築,內有唐代34米高的石胎泥塑大佛一尊,與另一座26米高的大佛並稱為南北大佛。
我們跟隨莫高窟專職的導游羅小姐,參觀了10個洞窟,分別游覽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各個時期修建的形式各異的洞窟,有的屋頂呈天井式結構,有的則呈人字梁結構;有的佛像被安放在凹進去的壁洞內,有的則為中心塔形四面坐佛。洞窟有大有小,有的殘破不堪,但大多都有後來的休整。洞壁上滿是色彩絢麗的佛像,而且經常是“千佛一面”。雖然只有四種顏色,但搭配合理,色彩斑斕。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並不是有一千尊佛像,而“千”在佛教裡指多的意思。有的壁畫還尚未完成,則精確地記錄了壁畫制作的過程。我們順著羅導的手電光柱看到,有的飛天線條粗獷,顯然是早期印度教派的風格;有的則體態優美,飄飄欲仙,那就是唐朝壁畫的顛峰之作。洞內的壁畫和雕塑有的班駁陸離、殘缺不全,有的還明艷如初、保存完好,大多則留下歲月的風化和人為破壞的痕跡,尤其是歷屆游人的破壞和盜畫的痕跡令人發指。
走進一個寒冷的洞窟內,迎面是座凹進去的壁洞,共有五尊塑像和滿牆的壁畫。正中端坐的釋迦摩尼佛神態自若,而且長著胡子。他的兩個弟子、聽經菩薩和供養菩薩表情不一,大弟子迦葉是位苦行僧,一臉的苦相;小弟子據說是佛祖的表弟,他的形態懶散,慈眉善目……雖然彩繪的顏色有些殘缺,但披在佛祖身上和蓮花座上的袈裟表現出絲綢質地的輕、薄、透,雕刻得是那麼的完美,簡直美妙絕倫。在這個洞窟左邊的壁畫上留下一塊黑色的印記,導游說那是沒被粘走的壁畫。在很多洞窟內精美的壁畫已被外國列強用特殊的膠布粘走,留下難看的黑色印記鑲嵌在整幅的大型壁畫當中,給我們展示著一個不完整的佛教故事。傳神的供養菩薩只剩下孤單的一位跪拜在佛祖面前,另一位更加美妙絕倫的雕塑現已陳列於某大國的國家博物館裡。在洞窟的門壁上還有張大千先生親自編寫並書寫的洞窟編號,標志著多少愛國志士為保護敦煌的文化藝術付出了多少汗水的心血。
著名的藏經洞(今編號第17號窟)只是一個很小的耳洞,很難想像在這裡曾經整齊地碼放了近6萬件歷史文物。而如今已是四壁皆空,洞內迎面端坐著建洞高僧的塑像。最神奇的是,在他身後的牆壁上,畫著兩棵不同的樹,樹上分別掛著書包和淨瓶,左邊樹枝上掛著個比較現代的挎包,在幾千年前,人們就使用的東西,因為實用到現在人們還在繼續沿用著。在樹的兩旁彩繪著一男一女兩位侍者的全身像,他們手持主人的隨身用品,神情安詳,體態豐滿,是典型的盛唐時期的藝術作品,看來在唐朝還是以豐腴為美的。洞窟內的光線極其昏暗,我們是借助手電光及到莫高窟文物博物館裡見到等比例的復原圖才真正看清楚的。
在博物館裡,羅小姐精彩的講解使我們對莫高窟的佛教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了解到敦煌的歷史是那麼的悠久,行走於絲綢之路的商賈、僧人,或因平安歸來中飽錢囊,或因功德圓滿取經傳誦,各式各樣的供養人捐資修建洞窟以謝佛祖的庇護之德。歲月的滄桑歷練和外國人的瘋狂掠奪,給璀璨的敦煌藝術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莫高窟集深、玄、秘、神、美、謎於一體,融建築、壁畫、雕塑藝術為一爐。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是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在這塊國之沃土,佛的聖地上,最東邊是昌馬下窟石窟——東千佛洞,西邊是當河懸崖——西千佛洞,中間是渝林窟萬佛峽和莫高窟千佛洞,一字排開,座落有序,真謂遍地是佛,滿山是經。我們今日有幸游覽的莫高窟佛教藝術寶庫,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裡,成為我終生難忘的地方。
中午我們回敦煌市區草草吃過午飯,小憩片刻,又踏上了去鳴沙山、月牙泉的旅途。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於敦煌城南5公裡,沙泉共處,妙造天成,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真是又絕、又奇、又壯觀、又宏偉。沙峰似斧劈刀削,沙線棱角分明,沙山環抱腹地之中,一池月牙形泉水竟千年不枯萬年不竭,沙不入侵。大風起處,沙聲轟鳴,沙流從山下向山上流動。泉水碧波蕩漾,泉邊蘆花飄香,紅柳依依,可謂中華之最,世界之最。
我們在導游的指引下換上了防曬的衣裳,穿上防沙的鞋套,騎上了駱駝,向鳴沙山進發。綿延40公裡的鳴沙山黃沙燦燦,一隊隊的駱駝載著興高采烈的的游客行走於沙山之巔。那景色著實讓我興奮不已,手中的相機也忙碌起來。我隨著駱駝悠閑的步伐在駝峰上顛簸著,緩緩地向鳴沙山頂攀登。
鳴沙山以沙動成響而得名。東漢稱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長40余公裡,南北寬約20公裡,主峰海拔1715米。峰巒危峭,山脊如刃,人馬踐墜,經宿復初;人乘沙流,有角鼓之聲,輕如絲竹,重若雷鳴,此即“沙嶺晴鳴”。
當抵達一峰谷的平地時,牽駝人指指山頂說:“看!那就是峰頂。你們可以爬到那裡照相,並從那裡滑沙下來,我在這裡等你們。”啊!那麼高的山巔,怎麼爬上去呀?我細辨路徑,發現在陡斜的沙地上,有一排木制的樓梯直達頂峰,於是我們手腳並用地爬了上去。沙風漸大,轟鳴聲不絕於耳,腳下的細沙也發出異樣的聲響。當我終於坐在沙山之巔喘息之際,“媽媽,快看!敦煌多美呀!”女兒的一聲呼喚,我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到了美麗的敦煌城全貌。在山頂我們倆坐上滑板一步步地滑向坡底,享受著滑沙的快樂。
當我們再次騎上駱駝,准備向月牙泉行進的時候,我們已口干舌燥,滿頭大汗。因心中懷揣著對月牙泉的渴望,連忙補充了幾口水,時值下午六點鐘,我們還是頭頂烈日,繼續前進。
被沙山三面環抱的月牙泉,因沙不填水,水不干而被稱為神水。當我們走過一個高坡,沙漠綠洲突現眼前,美麗而神秘的月牙泉就像蒙上了一層輕柔的面紗,在陽光下熠熠發光。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面積13.5畝,平均水深3.2米,水質甘冽,澄清如鏡,綿歷古今,沙不進泉,水不濁涸。鐵魚鼓浪,星草含芒,水靜印月,薈萃一方,故稱“月泉曉澈”。啊!美麗的月牙泉,我們試圖在沙地上奔跑著投向你的懷抱,可實際上卻很難做到。為了防曬我們的“全副武裝”常引起路人的“稱贊”,可我們自己卻揮汗如雨,艱難地走在一步一個深深腳印的沙地上,好像總也不能抵達我們的目標。當我們精疲力盡地坐在沙堆上時,只好放棄走近月牙泉,只遠遠地跟月牙泉的全景合個影,在光與影的映照下我們的臉上洋溢著興奮的微笑。
回到賓館我們痛快地將渾身的暑氣趕走,還從口袋裡、衣服上抖下許多沙子來。看看表已經8點鐘了,怪不得肚子已經唱空城計了,可耀眼的陽光仍在向我們微笑。我們來到著名的沙洲夜市,在目不暇接中選擇了一家餐館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蘭州的特色沙鍋,很小巧的。我們拍了拍滾圓的肚子,看來需要遛一遛仿古商業一條街了,以便消化。
在街上有許多家現場制作雕刻作品的小攤,以沙漠駝隊、飛天造型為主的作品比比皆是,其中也不乏精品,而且價格低廉。在街旁的店鋪裡,懸掛著更多的雕刻和繪畫精品,真是藝術的殿堂,令我贊嘆不已。
經過一夜的休整,我們又精神百倍地出發了。今天我們要去著名的世界級國家地質公園——雅丹,並沿途游覽幾個景點。
我們乘一輛嶄新的紅色桑塔納轎車疾駛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像個紅色的甲殼蟲拖著滾滾的塵埃奔跑著。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車停下了,原來有個收費站,也是玉門關景點的售票處,我們下車交費、拍照,又上車開了一段路後才到玉門關景區門口。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西漢時為都尉治所,屬敦煌郡管轄,是“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關隘。城堡殘存面積633平方米,殘高10米。在關城以北,修築有規模巨大的長城、烽燧、倉城等。兩千多年來,在中西文化貿易、交流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
我們走進玉門關內,只看到滿地的荒草,殘垣斷壁間被雨水衝刷得所剩無幾的棧道已經不能發揮登上城樓的作用,幾千年的風霜雪月已將昔日威武雄壯的關隘風蝕得面目全非。我們順著導游手指的方向,看到在關前有一條路的痕跡,才得知那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想當年這裡曾是多麼熱鬧的繁華之地,有多少商賈駝隊在這裡補充糧草、倒換關文,准備向西域進發;又有多少天竺(印度)、波斯(伊朗)、大秦(土耳其)以及印度的僧侶商人,不遠萬裡來到這兒,為了不同的目標行走於大漠戈壁之中……
將近中午十分,我們終於抵達我們的目的地——雅丹。敦煌雅丹地質公園,在敦煌市西北180公裡處,東西長約25公裡,南北寬2——5公裡,面積約100平方公裡;是迄今為止在世界範圍內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發育最成熟、形像最好、最具代表性的雅丹地貌群落。是敦煌的又一自然地理奇觀,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兩百萬年前,這裡曾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地殼的造山運動,抬起了喜馬拉雅山,也將這裡變成了沙漠戈壁。河床不斷升高,並被切割成小塊,由風蝕及水流的衝刷形成了形似孔雀、獅子、天壇、艦隊出海、獅身人面等形狀各異的大漠地理自然景觀,其造型千姿百態、惟妙惟肖!而這些珍貴的“雕塑”將被底部的飛沙走石磨損成搖擺石,呈頭大腳小的柱形結構,最終則會倒塌,回歸大地,變為塵土。
我們乘著區間車,游歷於風景奇特的雅丹地貌之間,金獅迎客威武逼真,獅身人面輪廓分明,北京的天壇孤零零地站在天邊,真不知是幻覺還是現實。在航艦出海的景點前,我們清楚地看到一艘艘的“軍艦”整齊地排列在沙漠當中,在旗艦的指揮下他們乘風破浪,奮勇向前!我們下車走在雕塑群中,沙礫沉積岩上被風雕砌的痕跡隨處可見。風很大,只聽得惡風嚎叫,飛沙走石,直吹得你睜不開眼,真好似聽到了魔鬼的咆哮聲,怪不得當地的人們把這裡叫“魔鬼城”呢!我一邊照相一邊向孔雀雕塑進發,待行至跟前又發現不遠處還有一個日晷儀形狀的雕塑,導游指了指問道:“你們看那像什麼?”女兒搶先答道:“像個蛋。”大家哄笑起來。導游摸了摸她的頭笑著說:“對!那是個孔雀蛋。”我們在黑色的沙石路上留下了一行腳印,一起去探詢孔雀蛋的秘密……
為趕時間,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雅丹魔鬼城,驅車前往下一站——陽關。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來到陽關腳下的一個小村落,這裡因種植了眾多的葡萄而得名——葡萄溝。我們來到葡萄園裡的農家小院,茂密的葡萄架下,懸掛著碧綠晶瑩的還未成熟的葡萄,我們一邊乘著陰涼欣賞著葡萄園的美景,一邊品嘗著南湖紅鱒魚的美味,真有飄飄欲仙,恍若身處世外桃源的感覺。抬頭間看到土坡上有幾間奇怪的像蜂窩似的房子,主人告訴我們那是晾曬葡萄干的地方。我們的導游還補充說:“靠近房子邊緣能被陽光曬到的葡萄會變成紅褐色的葡萄干,而沒被陽光曬到的葡萄則會變成綠色的葡萄干……”噢!這就是市面上綠色的葡萄干要比紅色的葡萄干貴的原因吧!
吃罷飯,我們來到陽關博物館前,望望還在遠處高坡上的陽關遺址我們望而卻步了,只在門前照了幾張相就離開了。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裡處,建於西漢武帝時期,是絲路南道的重要關隘,中西交通的重要門戶。陽關文物旅游景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布有陽關遺址(古董灘)、烽燧、絲路南道、漢龍勒城(唐壽昌城)、漢屋窪池、漢塞牆、古墓葬、古窯等歷史遺址,充分展示了絲綢之路文化、漢兩關長城軍事文化和古邊塞地區民族文化。景區及周邊自然景觀獨特,是沙漠綠洲地貌的典型區域之一。
我們受《大敦煌》的吸引,來到敦煌古城參觀。這裡再現了唐宋西北重鎮敦煌雄姿,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城內完整的建築、精美家具用具、多樣的古代服裝,使我們如同置身於古代,感受唐宋邊關的風采。自電影《敦煌》之後,已有45部影視劇目在敦煌古城拍攝。我們在龍門客棧前留影,在將軍府門前牽馬墜凳,在西域風情的茶館裡小坐歇息,親身體驗著旅游的快樂。2005年,敦煌古城成功地被膾炙人口的歷史巨片《大敦煌》選為主要場景地。大宋敦煌城的雄姿再次展示在我們的面前。《大敦煌》的諸多劇照、服裝、道具令我們一飽眼福。
離開敦煌古城,我們又來到敦煌石窟群之一的西千佛洞。它位於敦煌市城西南月35公裡的斷崖上,前臨黨河。因其位與莫高窟及古敦煌城西而得名。窟區東起南湖店,西至黨河水庫,全長2.5公裡。共有19個洞窟,分別開鑿於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和元。現存彩塑34身,壁畫800余平方米。窟形、彩塑、壁畫的題材和特點,與莫高窟同期的洞窟基本相同。我們跟隨導游游覽了6個洞窟,在這裡能夠和我們景慕已久的壁畫近距離“接觸”。在黑暗的洞窟裡側,壁畫的色彩比我們在莫高窟看到的還要濃重、絢麗。飛天的形態各異,更好似他們就要飛臨人間。有趣的是,飛天並不都是女性的專利,還有男飛天。據導游講,飛天應該是一對對出現的,而且在西夏時期的壁畫中多表現為一男一女。窟內的洞頂有許多都是用現代的水泥進行補救的,因幾千年來黨河水的侵蝕,這裡的洞窟損壞嚴重,有的洞窟還能看到剝落的壁畫邊緣殘留著前朝壁畫的痕跡。為保護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政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對洞窟進行了加固和修繕。
由於我們要坐當晚的火車去蘭州,所以當我們就抓緊時間趕到敦煌,到達市區的時候,我看看時間還早,就要求導游把我們拉到白馬塔參觀。
白馬塔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的葬馬處。傳說他有一匹神馬,跟隨他多年,這次馱著他准備到東方來傳教,當來到敦煌時,他的馬病了,他做了一個夢,夢中他的白馬口吐人言,說它將要升天,請他不要挽留。高僧緊緊抓住白馬的尾巴不肯松手,後來他從夢中驚醒,發現白馬已經死去。鳩摩羅什非常悲傷,就在此地建造了一座白塔,用以紀念他的神馬。
美麗的傳說還在耳邊縈繞,而我們已登上東去的列車,奔赴新的旅程。在敦煌我們已經聽過了太多的傳說與神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戈壁腹地的三危山下的壯美綠洲——敦煌,今日更神奇、更宏偉、更引人入勝。敦煌是夢誕生的地方,不管你是虔誠而來拜佛求經,還是幕名而來觀賞游覽,是考古追蹤,還是名勝探險,她都會熱情地對您敞開胸懷,讓你盡情滿意,驚嘆追昔,一飽眼福,流連往返。
2006.7.19.